科研产出
波浪与水流作用对翼形网箱容积保持特性的影响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有限元法,对NACA0030型翼形网箱在纯浪和浪流共同作用下的容积保持率进行了计算,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网箱容积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两类环境条件下网箱的容积保持率有所降低,浪高越大,降低越多,且随着波浪周期降低而降低;容积保持率变化情况呈现周期性变化,变化周期与波浪周期基本保持一致,容积保持率变化曲线存在相位前置约π/4;纯浪情况下网箱容积最大值出现于7/8T处,最小值位于2/8T处,而浪流情况下网箱容积最大值出现于7/8T处,最小值位于4/8T处;纯浪情况下会明显出现浮管与网衣X向运动的不协调,浪流共同作用时二者除了会出现纯浪条件下的X向不一致,也会导致Z向运动的不一致。水流对网衣的容积保持性能有较大的影响,翼形网箱实际使用时应着重加以考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用微生态制剂耐药性评估及耐药相关遗传元件检测
《海洋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市场上购买的9种水产用微生态制剂为研究对象,采用琼脂稀释法筛选其中的耐药菌株,运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分离菌株对庆大霉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氟苯尼考、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四环素、土霉素、万古霉素9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耐药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转座子、整合子和插入序列),为微生态制剂的安全生产与监测提供参考。结果显示,9种微生态制剂中都存在耐药菌株,100株分离菌株对除恩诺沙星以外的8种抗生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 46%的株菌同时携带氟喹诺酮类、酰胺醇类、磺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和糖肽类耐药基因,且有15株菌同时携带整合子-基因盒、质粒、转座子和插入序列,携带两种及两种以上可移动遗传原件的比例为95%。微生态制剂产品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应加强质量监测和市场监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产品中11种氨基糖苷类药物残留
《分析化学 》 2018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水产品中巴龙霉素、壮观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潮霉素B、安普霉素、链霉素、双氢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新霉素共11种氨基糖苷类药物(AGs)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经磷酸盐缓冲液提取,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固相萃取柱净化,Obelisc R色谱柱分离,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进行测定。方法检出限(LOD,S/N≥3)为1.0~10.0μg/kg,定量限(LOQ,S/N≥10)为2.0~20.0μg/kg。11种AGs在1.0~1000μ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4),在水产品中加标回收率为78.4%~109.6%,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2.3%~14.9%。本方法灵敏度高,且可实现11种AGs同时检测。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水产品 氨基糖苷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期间适宜投喂频率的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饱食投喂条件下,选用鲜活饵料沙蚕(Nereis succinea)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亲虾进行营养强化培育60 d,通过比较不同的投喂频率2次/d(F2组)、3次/d(F3组)、4次/d(F4组)对亲虾摄食、生长、繁殖性能、虾体组成和肝胰腺的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旨在探究亲虾繁殖期间营养强化的最适投喂频率。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亲虾的日摄食量逐渐增大,F2组显著低于F4组(P<0.05),但与F3组差异不显著(P>0.05);亲虾的增重率和体长增长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的投喂频率对各组亲虾的单次产卵量、相对产卵量、无节幼体I期个体数、无节幼体孵化率、蚤状幼体I期个体数、无节幼体变态率、性腺指数、初产时间和产卵间期均无显著影响(P>0.05)。亲虾全虾主要体组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也不受投喂频率增加的影响(P>0.05);F2组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显著低于F3、F4组(P<0.05),而不同实验组的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本研究的结果和生产实际情况,建议在饱食投喂条件下,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期间营养强化的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关键词: 投喂频率 生长 繁殖性能 消化酶活力 凡纳滨对虾亲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特定发育期”主要酶的活力和激素含量的研究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 2018
摘要:在人工池养条件下,对许氏平鲉早期A~P期16个发育阶段中初产仔鱼期(A期)、4个"危险期"(B、E、L、N期)、2个"生长转折期"(G、O期)和幼鱼期(P期)等8个"特定发育期"开展实验,研究了各期鱼苗主要酶(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的活力和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甲状腺素(T_4)、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6种酶均在A期被检测到.其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脂肪酶、淀粉酶在A期已表现出较高活力,但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在L期出现一个波峰(p<0.05),脂肪酶下降趋势整体较缓,其他3种酶在G期之前下降趋势较急.酸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活力在A期较低,其中酸性蛋白酶活力在N期之前无显著变化,N期后显著升高,而碱性蛋白酶活力在G期前显著升高,G期后保持相对稳定.GH和IGF-Ⅰ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IGF-Ⅰ含量明显高于GH含量;2种激素均在G期呈现一个波峰(p<0.05),在L期呈现一个波谷(p<0.05).T_3和T_4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变化趋势相似,但T_3含量始终低于T_4含量;T_3含量的变化滞后于T_4含量的变化,T_4含量的峰值出现在G期(p<0.05),而T+3含量的峰值出现在L期(p<0.05).对许氏平鲉早期阶段"特定发育期"主要酶的活力和激素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为提高鱼苗"特定发育期"的投饵效率及育苗成活率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太平洋公海中心渔场海域放射性核素~(137)Cs的生态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开发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并了解日本福岛核泄漏对公海渔业的影响,利用2011—2013年连续3年在北太平洋公海中心渔场采集的海洋生物样品,经济品种以巴特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为主,采用γ谱仪进行检测放射性核素137Cs,开展核素在渔场中海洋生物体内的分布富集分析及其风险评估。研究结果显示:2011—2012年采集海洋生物品种较多,所有样本都检测出了超出本底值的137Cs核素比活度。2011年所测核素137Cs比活度范围为0.05~6.21 Bq·kg-1,2012年比活度范围为0.02~0.46Bq·kg-1;而2013年采集的样品较少仅有2类,比活度范围为0~0.37 Bq·kg-1。将各个营养级生物的137Cs核素质量活度进行均值化,3年期间大型鱼类的平均值为0.49 Bq·kg-1,巴特柔鱼的平均值为0.18 Bq·kg-1,小型鱼类平均值为0.10 Bq·kg-1,随营养级上升核素质量活度整体呈倒金字塔分布。研究表明,中心渔场调查期间所测核素质量活度水平均未超过中国食品中放射性核素质量活度的限制浓度与通用水平的标准限。目前对放射性元素137Cs的风险评估显示核素含量处于相对安全限度范围内,但需保持可续性的生态监测。
关键词: 北太平洋公海 中心渔场 核素 生态环境监测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甲基转移酶2基因克隆及在胚胎、幼体和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SMART RACE方法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Dnmt2(Pt Dnmt2)基因。该基因c DNA全长为1291 bp,开放阅读框为1203 bp,编码400个氨基酸。结构域分析显示,PtDnmt2基因有典型的C5-DNA甲基化酶结构域。同源分析表明,PtDnmt2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有较高的同源性。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三疣梭子蟹PtDnmt2氨基酸序列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Dnmt2关系最近。qRT-PCR结果显示,PtDnmt2基因在三疣梭子蟹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卵巢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PtDnmt2基因在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随发育时期而变化,其在受精卵和多细胞时期无表达,从囊胚期开始出现,随着胚胎的发育表达量逐渐上升。在性腺发育不同时期PtDnmt2基因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在卵巢II期表达量最高,之后逐渐下降;在精巢中该基因的表达量随着精巢的发育逐渐上升,在IV期达到峰值。本研究结果表明,PtDnmt2基因参与了三疣梭子蟹胚胎、幼体和性腺发育调控。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PtDnmt2 DNA甲基化 发育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蓝渔业的内涵与特征
《渔业现代化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深蓝渔业是一项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是解决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水产养殖空间不足、水产品品质不高、优质动物蛋白需求迫切等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目前国内外关于深蓝渔业的概念和内涵还不明确。为进一步明确深蓝渔业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文章对国内外深蓝渔业提出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提出了深蓝渔业的概念及其内涵,明确了深蓝渔业是由可持续捕捞渔业、深远海工业化绿色水产养殖业、高值化水产品加工业、海上冷链物流和信息保障服务业等组成的"养—捕—加—网"的有机整体,阐述了深蓝渔业具有全产业链融合、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高、高风险、高投入和高回报等产业特征,为推进深蓝渔业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口邻近水域贝类生态容量
《应用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河口邻近水域是著名的贝类生产区,四角蛤蜊、菲律宾蛤仔、文蛤等是该海域重要的增养殖品种.目前,贝类底播养殖最高年产量达殖,将引起海域环境的变化,继而导致贝类死亡率30的万增t,实现产值加,影响生态15系.4亿元统的健.然而,贝类过度增康.因此,基于生态系统的贝类生态容量评估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了黄河口邻近水域生态系统营养通道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生态系统功能群间的相互影响、生态系统的总体状态,并评估了贝类的生态容量.结果表明: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为/TR为3.45、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TPP/B) 38.91,同时具有较低的循环指数(TPP FCI=0.028)、较高的剩余生产量期961.24 t·km-2·a-1和较低的系统连接指数(CI=0.38),说明该系统目前处于发育的不稳定.贝类生物量的增加对虾虎鱼、虾类和蟹类有正影响,对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海蜇、浮游动物等功能群有负影响.当前贝类的生物量是贝类生态容量是5.5 t·km-2,有一定的增殖潜力.模型估算得出的18.22 t·km-2,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口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管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u~(2+)胁迫对魁蚶生理生化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物毒性测试的方法,研究了持续暴露96 h不同浓度Cu2+胁迫对魁蚶生理代谢、组织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设置0.01、0.05、0.10、0.50和1.00 mg/L组5个浓度梯度,不加Cu2+的正常海水作为对照。结果显示,Cu2+胁迫对魁蚶耗氧率(OR)、排氨率(NR)、氧氮比(O∶N)均有显著影响,并且与暴露时间和浓度有关。初次暴露时,OR,NR和O∶N都迅速下降,最低值都出现在1.00 mg/L浓度组,分别为(0.005±0.001)mg/(g·h)、(0.5±0.05)μmol/(g·h)、0.7±0.1,仅为对照组的1%、29%和3%。暴露72 h内Cu2+胁迫均使魁蚶代谢率不同程度下降,之后不同处理组出现差异分化。暴露96 h时,魁蚶对低浓度Cu2+暴露表现出适应,0.01 mg/L处理组呼吸代谢恢复至正常水平,O∶N与对照组无差异,组织结构也未见明显损伤;浓度超过0.05 mg/L处理组魁蚶生理代谢及组织结构受显著影响,O∶N大多降至9以下,出现鳃丝受损和组织结构散乱等明显损伤;0.10 mg/L处理组魁蚶体内ACP和ALP活性在鳃组织中增强,肝脏中受到抑制,而GPX和GST活性增强。研究表明持续暴露96 h Cu2+浓度≥0.05 mg/L环境显著影响魁蚶生理代谢及组织结构,0.10 mg/L Cu2+浓度显著影响魁蚶组织中ACP、ALP、GPX和GST的活性。研究结果为认知魁蚶等滩涂贝类对Cu2+胁迫的响应机制提供基础数据,为预防滩涂潜在重金属污染风险及生物修复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