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加强环板焊接方式对方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方钢管柱-H型钢梁传统外加强环式及翼缘加强式节点,提出了一种新型外加强环式节点,直接将钢梁插入焊接在钢管柱之间的上下加强环板中间。设计了4个加强环焊接方式不同的新型节点,在轴压比为0.2的情况下开展了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探讨了试件的破坏模态及特点;分析了各试件的承载力、延性、耗能能力以及加强环板和梁翼缘的应变分布等性能。结果表明:节点试件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较好;X型焊缝处于加强环的应力集中区域,应尽量避免。
关键词: 梁柱节点 外加强环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力学性能 应力集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养殖石斑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的杂交种(俗称云龙石斑鱼) 3种石斑鱼肌肉的营养成分和品质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这3种石斑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20.60%、19.30%和20.00%,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2.60%、1.60%和4.30%。3种石斑鱼的肌肉均检测出16种常见氨基酸。其中,云纹石斑鱼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16.95%、7.11%和6.31%(湿重),鞍带石斑鱼的分别为17.46%、7.18%和6.83%,云龙石斑鱼的分别为18.56%、7.69%和7.16%。其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标准。3种石斑鱼肌肉的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分别为2.22、2.57和2.60。依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分值,蛋氨酸为3种石斑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缬氨酸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另外,3种石斑鱼肌肉的矿物质含量丰富,常量元素均以钾含量最高,微量元素均以锌含量最高。研究表明,3种石斑鱼均是符合人体营养需求的优质海水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调查数据的东海小黄鱼资源变化模式及评价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表征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时间变化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变化模式,根据2000―2015年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最小/最大自相关因子方法(min/max autocorrelation factors,MAF)将生物学、捕捞强度、空间分布等19个指标进行融合分析,探讨了小黄鱼种群的年际变化模式和资源现状。通过一阶变异值计算各指标与时间的相关性,并以1为时间相关性分组标准,共筛选出7个指标,分别为生殖群体的性比组成(Sexratio S)、纬度分布重心(YCG)、异速生长系数(BS)、铺展面积(SA)、资源密度(CPUES)、条件因子(Condition S)和75%体长。将筛选后的指标用于MAF分析,根据MAF主分量值,两个主分量的一阶滞变异值为0.16、0.19,表现出相对较弱的时间连续性。从MAF得分的位相年际变化上,2000―2015年期间主分量MAF1可划分为3个位相,分别为2000―2002年、2003―2012年、2013―2015年;从趋势变化上,可分为2个趋势,分别为2000―2007年和2010―2015年。主分量MAF2可以划分2个位相,分别为2000―2007年和2010—2014年;从趋势上,可划分为4个趋势,分别为2000―2003年、2004―2006年、2007―2012年和2013—2015年。对第一主分量贡献度最高的指标是生殖群体的纬度分布重心(–0.756)和异速生长系数(–0.609);对第二分量贡献度最高的指标有生殖群体的性比组成(0.590)、异速生长系数(0.539)和扩散面积(–0.606)。主分量MAF1得分的年际变化与纬度分布重心和异速生长系数负相关;MAF2得分与性比、异速生长系数正相关,而与铺展面积负相关。由上可知,MAF1和MAF2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模式反映了各指标的共同变化方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甄选识别种群变化的主要指标及评估资源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东海 小黄鱼 时间变化 最小/最大自相关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点叉尾“腹水症”病原的分离鉴定及体外芽孢杆菌拮抗试验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腹水症"的发病原因,提高防控技术,试验在佛山市某渔场患典型"腹水症"的病上分离出优势菌落,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细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通过对健康斑点叉尾的回归感染实验发现,与原感染鱼发病症状相似,且分离鉴定得到相同病原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温和气单胞菌菌株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7种药物敏感,而对四环素、强力霉素耐药。本研究还探讨了4种芽孢杆菌对分离的温和气单胞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对该病原的拮抗作用最好。
关键词: 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 腹水症 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 病原鉴定 药敏试验 芽孢杆菌拮抗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海参等级规格国家标准解读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8
摘要:干海参是近年来颇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高营养、耐贮存的食品。为有效规范干海参产品的生产,保障产品质量,促进产品的优质优价,2017年11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了GB/T 34747-2017《干海参等级规格》国家标准,自201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本研究在介绍GB/T34747-2017基本框架的基础上,阐述了水分、盐分和水溶性总糖等主要技术指标和质量分级的确立依据,可为企业和检测部门正确理解和运用GB/T 34747-2017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运动强度对黑鲷生长、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以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体长(6.75±0.03)cm,体重(11.56±0.15)g]为研究对象,设计对照组(0 bl/s、体长/秒)和训练组(1.0、2.0和4.0 bl/s)4个水流速度,探讨2周游泳运动训练对黑鲷生长、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训练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都出现显著下降(P<0.05),4.0 bl/s组存活率(SR)最低(P<0.05)。在2.0 bl/s强度下,血糖(GLU)、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均显著下降(P<0.05),而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GSH)则显著升高(P<0.05)。随着强度的增加,训练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过氧化氢(H2O2)含量、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上升;丙二醛(MDA)和蛋白质羰基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差异不显著。2周的训练显著增强了抑制羟自由基能力(P<0.05),对溶菌酶(LZM)活性无显著影响。运动训练对黑鲷肝脏T-AOC和MDA没有显著性影响,GSH含量、AKP、ACP和CAT活性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综合考虑黑鲷生长、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得出,在游泳训练强度为2.0 bl/s时,最有利于提升黑鲷机体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池塘养殖和大棚越冬模式初探
《科学养鱼 》 2018
摘要:半滑舌鳎属鲽形目、舌鳎科、舌鳎属,是一种暖温性近海大型底层鱼类。由于自然资源量很少,价格昂贵,是北方地区重要的养殖对象。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营口增殖实验站炮台基地地处辽河入海口,水体盐度不高,处于7~15,属于半咸水资源,利用半滑舌鳎具有广盐、广温性特点,2015―2017年我站于西炮台基地开展半滑舌鳎半咸水池塘养殖和大棚越冬模式试验,探索一种低成本、效益高,解决北方地区池塘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调控及不同营养强化剂对云纹石斑鱼亲鱼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水产养殖 》 2018
摘要:为了研究温度调控及不同营养强化剂对云纹石斑鱼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选取270尾体型匀称,平均体质量(5.20±0.15)kg,体长(75.11±0.60)cm的云纹石斑鱼亲鱼为实验对象。自2015年3月份开始逐渐升高水温进行温度调控,由初始水温15℃逐渐升温至6月初的23℃,并一直保持稳定到产卵结束。在升温期间保证充足的光照,同时,实验组分别添加美国产虾青素以及日本产营养强化剂进行营养强化。结果表明:通过温度调控和营养强化,云纹石斑鱼亲鱼性腺发育良好,血清中雌二醇(E2)和睾酮(T)的含量均在6月份达到最大值;投喂营养强化剂的实验组血清中两种性激素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添加虾青素营养强化的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呈现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发现:对温度及光照的合理调控能有效地促进云纹石斑鱼性腺的发育,添加营养强化剂能明显的提高云纹石斑鱼血清中雌二醇和睾酮两种性激素的含量。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亲鱼 温度调控 营养强化剂 雌二醇 睾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表层水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中国环境监测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于2015年2、5、8、11月在珠江八大入海口采集表层水体样品,应用固相萃取富集法对该区域表层水体中16种USEPA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终生致癌风险增量模型(ILCR)对该区域的饮水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4个季度所采集的水样中,∑15PAHs的浓度范围为18.0~50.3 ng/L,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其中7种强致癌性∑7PAHs的浓度范围为1.53~3.73 ng/L,占∑15PAHs的5.89%~11.1%,∑15PAHs和∑7PAHs在枯水期(2、11月)样品中明显高于丰水期(5、8月)。就组成特征而言,各采样点PAHs以3、4环为主。珠江口表层水中非致癌类PAHs的危害商数值为0.99×10~(-5)~2.73×10~(-5),远低于USEPA规定的阈值(1);致癌类PAHs产生的健康风险为6.50×10~(-8)~2.37×10~(-7),其中Ba P导致的饮水途径健康风险最高,所有点位致癌类PAHs的健康风险均低于USEPA推荐的对致癌物质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0~(-6)),表明珠江口表层水中PAHs尚不具备严重的致癌风险,但是仍然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需要重点控制和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最大熵模型预测西北太平洋公海鲐潜在栖息地分布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5年5—10月间西北太平洋公海鲐(Scomber japonicus)灯光围网渔船作业信息及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2种海洋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 Ent)分析盛渔期(5—10月)西北太平洋公海鲐的潜在栖息地分布,同时与实际作业位置相比较,分析海洋环境因子与不同月份分布差异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计算结果显示,西北太平洋公海鲐历史作业区域变动与鱼种潜在栖息地分布区域的变化基本一致;经度方向上6—9月变动较显著,主要集中在147.5°E~152.5°E,以西–东–西方式波动;纬度方向上主要集中在40°N~42°N附近。Jackknife检验表明,SST是影响西北太平洋公海鲐栖息地分布的首要因子。SSH极大值和极小值交汇也会影响鲐的中心渔场的分布。该研究表明,SST和SSH的变化是造成西北太平洋公海鲐潜在栖息地分布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