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基于最大熵模型预测西北太平洋公海鲐潜在栖息地分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薛嘉伦 1 ; 樊伟 2 ; 唐峰华 2 ; 郭刚刚 2 ; 汤伟 2 ; 张胜茂 3 ;

作者机构: 1.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远洋与极地渔业创新重点实验室

2.;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远洋与极地渔业创新重点实验室

3.;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远洋与极地渔业创新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鲐;渔场预测;潜在栖息地;最大熵模型;西北太平洋

期刊名称: 南方水产科学

ISSN: 2095-0780

年卷期: 2018 年 01 期

页码: 92-9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根据2015年5—10月间西北太平洋公海鲐(Scomber japonicus)灯光围网渔船作业信息及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2种海洋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 Ent)分析盛渔期(5—10月)西北太平洋公海鲐的潜在栖息地分布,同时与实际作业位置相比较,分析海洋环境因子与不同月份分布差异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计算结果显示,西北太平洋公海鲐历史作业区域变动与鱼种潜在栖息地分布区域的变化基本一致;经度方向上6—9月变动较显著,主要集中在147.5°E~152.5°E,以西–东–西方式波动;纬度方向上主要集中在40°N~42°N附近。Jackknife检验表明,SST是影响西北太平洋公海鲐栖息地分布的首要因子。SSH极大值和极小值交汇也会影响鲐的中心渔场的分布。该研究表明,SST和SSH的变化是造成西北太平洋公海鲐潜在栖息地分布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 相关文献

[1]现场胃含物法测定鲐的摄食与生态转换效率. 孙耀,于淼,刘勇,张波,唐启升. 2003

[2]应用渔业资源评估专家系统预测东海鲐年产量. 胡芬,陈卫忠. 2001

[3]西北太平洋巴特柔鱼渔场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樊伟,崔雪森,沈新强. 2004

[4]福岛核事故释放的~(137)Cs在西北太平洋海水中输运的模拟与预测. 赵云霞,韩磊,曲大鹏,赵昌,庄展鹏,袁业立. 2017

[5]秋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累积能量的年际变化及其预报. 吴彦洁,黄菲,许士斌,王宏. 2018

[6]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半径与涡动能的统计关系. 赵军,高山,王凡,陈永利. 2018

[7]西北太平洋柔鱼适宜栖息地动态变化研究. 陆尧,陈新军,汪金涛,余景. 2019

[8]沙尘和灰霾对西北太平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 贺敬怡,张潮,牟英春,褚强,石金辉,高会旺. 2019

[9]西北太平洋洋陆过渡带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特征. 姜素华,张雯,李三忠,汪刚,曹伟,索艳慧,陆蕾蕾,姜衍,赵斐宇. 2019

[10]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构建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预报模型. 朱浩朋,伍玉梅,唐峰华,靳少非,裴凯洋,崔雪森. 2020

[11]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非参数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 崔雪森,周灿,唐峰华,伍玉梅,吴祖立,范秀梅. 2020

[12]基于栖息地指数的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渔情预报模型构建. 范秀梅,唐峰华,崔雪森,杨胜龙,朱文斌,黄良敏. 2020

[13]ENSO事件下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栖息地协同变化特征. 刘思源,张衡,杨超,方舟. 2024

[14]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CPUE的时空分布研究. 吴越,黄洪亮,刘健,杨嘉樑,齐广瑞,饶欣,李灵智. 2016

[15]西北太平洋公海日本鲭生物学特征研究. 赵国庆,陈俊霖,张衡,唐峰华,陈云云,贺建文. 2023

[16]西北太平洋公海远东拟沙丁鱼渔业生物学特征. 杨超,赵国庆,韩海斌,张衡,商宸,苏冰,刘思源,蒋佩雯,相德龙,罗民波. 2024

[17]西北太平洋海域表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其环境因子的关系. 辛全栋,李向阳,肖雪艳,于小涛,陈聚法,王新良,胡清静,江涛,母昌考. 2023

[18]基于Catch-MSY模型的西北太平洋日本鲭资源评估及敏感性分析. 石永闯,陈云云,樊伟,伍玉梅,赵国庆,杨超. 2023

[19]基于约束线性回归的柔鱼栖息地指数渔场预报模型构建. 崔雪森,周为峰,唐峰华,戴阳,张胜茂,程田飞. 2018

[20]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台风时空变化及其对柔鱼产量的影响分析. 吴祖立,唐峰华,樊伟,崔雪森.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