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亚硝酸盐氮对团头鲂急性毒性及高铁血红蛋白的影响
《水生态学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不同浓度亚硝酸盐氮(NO-2-N)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急性毒性及高铁血红蛋白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Na NO2胁迫浓度,开展急性毒性试验,检测不同时间下团头鲂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NO-2-N对体重(20.0±1.0)g团头鲂幼鱼24、48、72、96 h LC50及安全浓度(CS)分别为42.2 mg/L、35.9 mg/L、32.5 mg/L、30.1 mg/L和3.0 mg/L。实验鱼在12.0 mg/L、9.0 mg/L、6.0 mg/L、3.0 mg/L的浓度胁迫下,其血液生化指标均发生明显的变化;实验组12.0 mg/L、9.0 mg/L在胁迫24 h后白细胞数量、红细胞数量、血细胞比容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性显著(P<0.05)。在胁迫24 h后,血红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有上升趋势。随着胁迫浓度升高,时间延长,血红蛋白含量降低,高铁血红蛋白比率升高,血红蛋白大量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并且72 h后胁迫浓度组6.0 mg/L、9.0 mg/L、12.0 mg/L均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本实验为深入了解NO-2-N对团头鲂的致毒机理提供基础数据,为养殖环境控制和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关键词: 亚硝酸盐氮 团头鲂 急性毒性 高铁血红蛋白 血液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一种规模化培养方法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规模化培养方法,2015年1月5日至2016年4月26日,将淡水鱼配合饲料与自来水混合后放置在玻璃温室,于有机玻璃柱中腐烂、发酵培养,培养期间不添加其他物质,也不添加菌种种源。实验过程中,随着饲料的腐烂,容器内壁上逐渐出现了暗红色物质附着,并且附着面积逐渐扩散到整个内壁,然后水体也逐渐转变为暗红色。结果显示,饲料腐烂过程中,水体TN、TP和TOC最高可分别达近1 200 mg/L、700 mg/L和2 700 mg/L,随后水体TN、TP和TOC出现降低趋势。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当水体呈现暗红色时,附着态微生物样品和浮游态微生物样品均以红假单胞菌属为最大的优势属,红假单胞菌属在附着态样品和浮游态样品中的相对丰度分别达到73.19%和54.31%,即实现了浮游态和附着态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高密度培养。推断本实验中红假单胞菌规模化培养方法的机理:首先,异养菌降解饲料原料为小分子物质,随后在适当的水温、光照等物理因素的影响下,其中高浓度的氮、磷、碳以及金属离子、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小分子物质满足了红假单胞菌的高密度生长需求而大量生长成为优势种类。这提供了一种利用水产配合饲料与水一起发酵进行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规模化培养的方法,可为其他降解大分子有机物的异养菌的规模化培养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伏池塘淡水小龙虾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科学养鱼 》 2018
摘要:随着我国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出台,新开挖池塘进行水产养殖条件已受限制,如何利用现有水面开展水产养殖,充分挖掘水体的综合效益显得十分重要。高效渔业与光伏发电互补即"渔光互补"项目是一种综合利用土地、提高土地附加值的创新模式,是传统水产养殖向高效渔业发展的良好代表。本项目利用江苏郁金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1000亩光伏基地池塘水面开展淡水小龙虾综合养殖,形成"上面发电、下面养殖"的水产养殖新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水体,在光伏发电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感染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_(AHPND))的定量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是由致AHPND副溶血弧菌(AHPND-causing 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AHPND)携带的pVA1-like质粒所表达的PirA~(Vp)和PirB~(Vp)毒力蛋白对对虾肝胰腺的急性毒性所致。本研究用2.19×10~5 CFU/ml VpAHPND分离株20130629002S01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进行浸泡感染,于感染后2~9 d采集对虾的肝胰腺、鳃、肠道、肌肉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织中的pir AVp拷贝数。结果显示,感染后凡纳滨对虾各组织均能检测到pirA~(Vp),其中,肝胰腺在感染后第4天达到峰值,为8.71×10~4 copies/mg,而鳃、肌肉、肠道分别在第3、4、5天达到峰值,分别为9.08×10~3、2.59×10~4、5.76×10~4 copies/mg。早期感染鳃组织中先出现Vp_(AHPND)的富集,在高死亡发生期,Vp_(AHPND)数量在肝胰腺和肠道出现高峰,在死亡数量逐渐下降的后期,各组织的Vp_(AHPND)均快速下降,肠道、肝胰腺和肌肉中的Vp_(AHPND)水平趋于接近。对虾肝胰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同一时间有临床症状的病虾和濒死对虾相比,濒死对虾表现出更严重的AHPND病理特征,且二者的组织病理特征均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变得更为严重,但检测到的Vp_(AHPND)数量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在Vp_(AHPND)感染过程中,组织中的pirA~(Vp)基因数量不能代表对虾的发病程度,发病程度及组织病理严重的AHPND样品中Vp_(AHPND)的数量不一定处于高水平状态。
关键词: 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副溶血弧菌 浸浴感染 凡纳滨对虾 qPCR 时间进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患病泥鳅两种病毒病原的电镜观察初报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湖北荆州池塘养殖患病泥鳅的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患病泥鳅的脾脏、肾脏、心脏及肠道组织中观察到大量球形和杆状两种形态的病毒颗粒。球形病毒颗粒无囊膜,直径约50~75 nm;杆状病毒颗粒有囊膜,形态多样,大小约为(50~100)nm×(300~500)nm;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结果显示,球状病毒可在鲫鱼脑组织细胞系(Gi CB)中增殖,可导致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PE,cytopathic effect),但没有观察到Gi CB细胞中杆状病毒的增殖。
关键词: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病毒病原 电镜观察 细胞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氨氮胁迫对尖吻鲈稚鱼消化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氨氮对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稚鱼消化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提高尖吻鲈仔、稚鱼养殖存活率及丰富尖吻鲈养殖生态学理论提供依据.[方法]对15日龄的尖吻鲈稚鱼进行急性氨氮胁迫试验,分别于氨氮胁迫0、6、12、24、36、48、72和96 h时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及脂肪酶(LPS)、淀粉酶(AMS)、胰蛋白酶(TRYP)等消化酶活性,揭示急性氨氮胁迫下尖吻鲈稚鱼抗氧化酶及消化酶的变化规律.[结果]氨氮胁迫下,5 mg/L处理组尖吻鲈稚鱼SOD活性在胁迫36 h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10 mg/L处理组除胁迫72 h外,其他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5 mg/L处理组尖吻鲈稚鱼POD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始终高于对照组,10 mg/L处理组在胁迫6~36 h时远高于对照组,但低于5 mg/L处理组;5 mg/L处理组尖吻鲈稚鱼CAT活性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 mg/L处理组的CAT活性变化波动明显,整体上呈上升-下降的交替式变化趋势;5 mg/L处理组尖吻鲈稚鱼ACP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且从试验开始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 mg/L处理组整体上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5和10 mg/L处理组的尖吻鲈稚鱼GSH-Px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先保持相对稳定,后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在消化酶方面,5 mg/L处理组尖吻鲈稚鱼LPS活性从氨氮胁迫36 h起显著低于对照组,10 mg/L处理组从胁迫12 h起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5和10 mg/L处理组尖吻鲈稚鱼AMS活性整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而TRYP活性均呈阶段性的上升-下降交替变化趋势.[结论]氨氮胁迫对尖吻鲈稚鱼消化酶及抗氧化酶具有明显影响,在短时间(<6 h)内尖吻鲈稚鱼对氨氮有一定耐受性,SOD、CAT等部分抗氧化酶在氨氮浓度的剧烈变化下其活性诱导增强以消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消化酶活性呈不同程度的升高则是为了补充机体能量消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碳对养殖池塘沉积物中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的影响
《环境工程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殖沉积物中反硝化作用对于缓解氮污染有重要的作用,沉积物中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菌可将化合态氮转变为氮气,从而有效降低污染,有机碳在该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有机碳对养殖池塘沉积物中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的影响,采取理化分析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等方法,以养殖池塘沉积物为基质、人工配水为营养液,添加不同浓度的淀粉,分析120 h内底物亚硝氮(NO_2~--N)、硝氮(NO_3~--N)、氨氮(NH_4~+-N)和TOC浓度,并对反硝化、厌氧氨氧化菌群丰度变化和反硝化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淀粉浓度在150 mg·L~(-1)时,NO_2~--N和NO_3~--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98.90%和99.86%;NH_4~+-N去除率在淀粉浓度为50 mg·L~(-1)时最高,为35.98%。随着淀粉浓度的增加,反硝化菌的丰度明显增加,但有机碳对厌氧氨氧化菌群具有抑制作用。当淀粉浓度为150 mg·L~(-1)时,反硝化菌的丰度最大、多样性水平最高、物种数目最大,反硝化细菌优势菌属为未分类的变形菌属和β-变形菌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源蜡样芽孢杆菌D7的生态安全性评价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蜡样芽孢杆菌菌株D7的生态安全性,分别测定了蜡样芽孢杆菌D7对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浓度的影响,以及对小球藻、大型蚤、斑马鱼、凡纳滨对虾和草鱼等水生动植物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蜡样芽孢杆菌菌株D7浓度≥1×107cfu·m L-1时,水中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P<0.05)。蜡样芽孢杆菌菌株D7浓度≤1×106cfu·m L-1时,对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无显著影响。蜡样芽孢杆菌菌株D7浓度在104~108cfu·m L-1时,水中磷酸盐含量无显著变化。小球藻含量与菌体浓度呈正相关。处理96 h,对大型蚤、斑马鱼和凡纳滨对虾死亡率均无显著影响。以不同细菌剂量(108~1012cfu·m L-1)灌胃草鱼,处理96 h后,未出现草鱼死亡现象。表明虾源蜡样芽孢杆菌D7生态安全性较好,对水体及养殖动物无明显危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E75基因克隆及E75、ECR和RXR在不同蜕皮分期的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在克隆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E75基因(EcE75,GenBank No.KY471317)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蜕皮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探讨了克隆脊尾白虾的蜕皮激素受体基因(EcECR)和维甲酸X受体基因(Ec RXR)在不同蜕皮分期的表达特征。克隆的EcE75基因全长为3944 bp,包括2520 bp的开放阅读框(ORF)。该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由839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为92.307 k Da,理论等电点为7.48。EcE75蛋白包含1个C4锌指结构,1个配体结合结构域,并且有1个明显的跨膜螺旋。EcE75基因在进化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与甲壳动物聚为一支,与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黑背地蟹(Gecarcinus laterali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等亲缘关系最近。EcE75基因在脊尾白虾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眼柄中的表达量最高,卵巢次之。在不同蜕皮分期中,EcRXR与EcECR、EcE75的表达规律基本一致,生殖蜕皮前期和后期表达量都比生长蜕皮高。生长蜕皮和生殖蜕皮因为卵巢发育而存在明显不同,蜕皮激素对卵巢发育的刺激作用,通过EcECR、EcRXR和EcE75基因的表达上调可以体现出来。对EcECR、EcRXR和EcE75基因在不同蜕皮分期的表达研究,为了解虾蟹类蜕皮机制提供了参考信息。
关键词: 脊尾白虾 EcECR EcRXR EcE75 蜕皮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