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虹鳟肠炎红嘴病病理模型的构建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鲁氏耶尔森菌侵染虹鳟的致病机制,本实验建立了鲁氏耶尔森菌感染虹鳟引起的肠炎红嘴病的病理模型,制定相应的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学评分系统,并对该模型进行研究。将43尾平均体质量约为12 g的健康虹鳟随机分成5组:3个实验组(n=30)、对照组(n=10)和哨兵组(n=3)。3个实验组分别采用2.0×106、2.0×107和2.0×108 CFU/m L的鲁氏耶尔森菌感染浓度,通过腹腔注射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对感染鲁氏耶尔森菌的虹鳟肠、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进行镜检及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判断,结合细菌学检测,按制定的评分系统评价各组肠炎红嘴病造模效果,确定最佳造模方案。结果显示,各攻毒组虹鳟感染后72 h均出现不同程度死亡,临床症状表现为红嘴、肛门红肿、鳍(胸鳍、腹鳍、臀鳍)等出现不同程度充血,下颌部、腹部出现出血点等。组织病理学可见肝脏、脾脏、肾脏及肠组织均有炎性细胞浸润现象出现,肝细胞、肠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实质细胞变性、坏死,脾脏部位淋巴细胞减少、红细胞死亡堆积。综合各组得分发现,2.0×107 CFU/m L组的鲁氏耶尔森菌感染虹鳟造模效果最佳,患病虹鳟的临床症状显著且组内差异较小,病程迁延较长,便于研究。研究表明,对体质量约12 g的虹鳟幼鱼腹腔注射0.1 m L浓度为2.0×107 CFU/m L的鲁氏耶尔森菌可成功构建肠炎红嘴病病理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进QuEChERS-浓H_2SO_4净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贝类中多溴联苯醚
《分析科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建立了贝类中8种指示性多溴联苯醚BDE-28、BDE-47、BDE-99、BDE-100、BDE-153、BDE-154、BDE-183和BDE-209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样品经正己烷-丙酮(1∶1,V/V)提取,采用改进的QuEChERS技术EMR-Lipid净化粉及浓H_2SO_4氧化净化。色谱选用短柱长、薄液膜的DB-5MS毛细管柱(15m×0.25mm×0.10μm),质谱以选择离子模式(SIM)监测,内标法定量,实现了贝类样品中低溴代及高溴代联苯醚的同时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8种目标多溴联苯醚类的检出限(LOD,S/N>3)除BDE-209为1.0μg/kg,其余为0.1μg/kg,定量限(LOQ,S/N>10)除BDE-209为3.0μg/kg,其余为0.3μg/kg;三个不同浓度的加标回收率在90.0%~12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皆小于10%。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灵敏度较高,重现性好,且操作简便、高效,适合于贝类样品中多溴联苯醚类残留的同时检测。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 贝类 QuEChERS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科研事业单位人才管理模式探析
《人力资源管理 》 2018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科研事业单位人才管理模式在新的历史机遇下亟待更新与改革。本文浅析了科研事业单位人才管理模式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平台化人才管理模式的设想,以期能够在人才建设工作中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及有效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灭多威胁迫下罗非鱼精巢SSH文库的构建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应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技术,建立灭多威胁迫下罗非鱼精巢SSH正反向文库。[方法]以雄性罗非鱼为试验动物,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罗非鱼精巢组织在灭多威胁迫下的正反向SSH文库。试验共获得45条EST,成功注释25条,其中正向文库13条,反向文库12条。功能明确基因按功能可分为5类,其中催化活性、细胞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细胞过程、结构分子活性相关基因表达下调。整合素β1表达量上调,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im-3、Ca~(2+)-ATPase、Na~+-K~+-ATPase、核糖体蛋白L22表达下调。[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灭多威对罗非鱼生殖毒性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 灭多威 罗非鱼 抑制消减杂交 c DNA文库 精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团头鲂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并初步阐明其生态学机理,以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为养殖品种,设置高、低两个养殖密度(300、200 ind./m~2),采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评价了系统中6个试验分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各试验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5种、无节幼体1类,其中轮虫14种、枝角类8种、桡足类3种,分别占总种数的56%、32%、12%;种类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依次均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低密度养殖区>高密度养殖区>排水区;枝角类、桡足类、轮虫丰度依次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排水区>低密度养殖区>高密度养殖区;枝角类、桡足类比例表现为养殖区低于其他各区,而轮虫类比例则相反,表现为养殖区高于其他各区。研究表明:鱼类对浮游动物进行了摄食,且相对于轮虫而言,枝角类和桡足类等较大型浮游动物更易于被鱼类摄食;从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的水质状况看,排水区处于中度污染状态,养殖区处于轻度污染状态,其余各区处于清洁状态;除排水区外,其余各试验分区均水质较好,系统运行良好。
关键词: 团头鲂 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 水质评价 浮游动物 结构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底质环境对达氏鲟幼鱼生长效果影响的研究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底质环境对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幼鱼生长效果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平均体质量(2.46±0.07)g的试验鱼1200尾,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分别于砂子、 卵石A、 卵石B、 砂子+卵石(综合组)四种类型底质下饲养12周.结果表明:砂子组试验鱼体增重率最高达1274.64%,卵石B组试验鱼体增重率最低为915.7%,卵石A组、 卵石B组、 砂子组与综合组之间差异显著.砂子组成活率最高达92.33%,卵石A组次之,综合组试验鱼成活率最低为56%.试验鱼体长和全长呈现了相同的趋势,卵石A组、 卵石B组、 砂子组与综合组之间差异显著.底质对试验鱼全鱼和肌肉粗蛋白质与粗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以增重率和成活率判定,适宜达氏鲟幼鱼生长的底质环境依次为砂子组、 卵石组和综合组.
关键词: 底质 达氏鲟(Acipenserdabryanus) 增重 成活率 体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棘头梅童鱼胚胎发育和仔鱼形态观察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早期发育阶段的胚胎与仔鱼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分析了胚胎和仔鱼的生长发育特征。研究表明,棘头梅童鱼受精卵为圆球形,透明,油球1个,卵径(1. 182±0. 041)mm,油球直径(0. 458±0. 015) mm;在水温(25. 00±0. 50)℃、盐度23~24条件下,受精卵经20 h 20 min孵化出膜。棘头梅童鱼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合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及出膜7个阶段,共24个发育时期。在水温(26. 00±0. 24)℃、盐度23~24条件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 536±0. 059) mm,出膜后9 d内为早期仔鱼阶段,以内源性营养耗尽为主要特征; 9~25 d为晚期仔鱼阶段,各鳍条发育齐全,鳞片出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1号染色体分离及文库构建方法研究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对象,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方式收集有丝分裂后期的鱼体头肾细胞,低渗法制片,运用激光显微分离获得尼罗罗非鱼1号染色体,分离后的单染色体通过特异性酶切和LA-PCR体外扩增,得到500~2 000 bp之间的DNA片段,并通过Southern blot和微卫星标记得到验证。扩增片段通过电泳回收、连接转化、感受态细胞培养等步骤构建尼罗罗非鱼1号染色体微克隆文库,克隆片段长度在300~600 bp之间。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1号染色体 显微分离 微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锶元素对黑鲷幼鱼耳石的标记效果分析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开展不同锶浓度养殖水体的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幼鱼耳石浸泡标记实验,验证利用该方法开展黑鲷幼鱼耳石指纹标记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经7 d的浸泡标记,4个处理组幼鱼在特定耳石区位的Sr/Ca值均显著增加,形成了明显的耳石元素指纹标记;各标记处理组的标记成功率均为100%。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和对照组黑鲷幼鱼在标记实验期间的生长率和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该标记方法不会对受试黑鲷幼鱼产生显著负影响。浸泡标记处理可使受试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明显提升;标记结束17 d后,各处理组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大幅下降,18 mg·L~(-1)标记组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可降至对照个体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蟹复合生态种养系统氮磷平衡及经济效益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了不同密度中华绒螯蟹与水稻复合生态种养系统的利润与氮磷平衡情况,结果显示:(1) 3个试验田块的利润分别为72 504. 94、88 111. 89、69 125. 85元/hm~2,其中放养河蟹密度最大的田块利润最高,投放密度为238. 40 kg/hm~2。表明在本试验密度的条件下可适当增加河蟹的放养量以提高利润。(2)本研究中氮总输入量为65. 40 kg,最主要的输入途径是肥料,占氮总输入量的50. 14%,磷总输入量为28. 51 kg,主要的输入途径是肥料,占总输入量的78. 92%。氮总输出量均值为25. 27 kg,最主要的输出途径是稻谷的输出,输出量为16. 46 kg,占总输出量的65. 14%;磷总输出量均值为7. 36 kg,最主要的输出途径是稻谷的输出,输出量为6. 17 kg,占总输出量的83. 83%,在生产过程中氮、磷元素的主要利用者是农作物。除了因收获农产品而输出的氮、磷外,很大一部分氮磷元素盈余没有被当季农作物吸收利用,盈余的氮为40. 14 kg,占氮总输入量的61. 36%,盈余的磷为21. 15 kg,占磷总输入量的74. 19%,大部分的氮磷都没有被农作物利用,剩余的氮、磷都残留在土壤中,应适当减少化肥的投入,优化稻蟹复合生态种养系统,提高氮磷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