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分离卸荷式板桩码头数值模拟与分析
《工程建设与设计 》 2018
摘要: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分离卸荷式板桩码头结构形式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荷承台的设置对分离卸荷式板桩码头影响较大,可为工程实际提供一定的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思考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为提高罗非鱼养殖的三大效益,总结了罗非鱼产业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供需失衡、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市场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小等,分析其成因包括中国罗非鱼主要依赖出口市场,出口消费不景气、加工厂盲目扩大产能、产品附加值低等。笔者从罗非鱼苗种生产、成鱼养殖,产品加工和出口贸易4个产业主要环节概述了中国罗非鱼产业生产现状,提出了罗非鱼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技术经济与政策路径,即通过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加强加工产品关键配套技术研发、加大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开拓国内市场和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组织等措施,以促进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骤变和渐变对南极大磷虾生存状况和蜕壳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 Dana)对盐度的适应性,设置盐度骤变和渐变两组实验。骤变实验以34±0.4为基础盐度,活体磷虾直接转入14±0.4、18±0.4、22±0.4、26±0.4、30±0.4、34±0.4、38±0.4、42±0.4、46±0.4、50±0.4和54±0.4盐度水体中;渐变实验盐度从34±0.4开始,以4·d-1的日变幅逐渐升至54和降至14,观察记录并分析不同处理下南极大磷虾的生存状态和蜕壳状况。实验结果表明:在骤变实验中,盐度对南极大磷虾死亡率的影响具有显著作用(P<0.05);蜕壳现象只出现在骤变盐度26~42范围时,且以盐度值为38时达到最大值,为88%。在渐变实验中,盐度对南极大磷虾的存活率的影响具有显著作用(P<0.05);南极大磷虾存活的适宜盐度为30~42;以34±0.4为基础盐度,盐度在特定范围内升高时,会增强南极大磷虾的蜕壳率,而随着盐度的下降,蜕壳率会逐渐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小黄鱼摄食习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4个航次渤海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样品,采用胃含物分析法、K-W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38~218 mm体长范围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摄食习性及其随体长、季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小黄鱼摄食随海域和年际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渤海小黄鱼摄食的饵料有40余种,主要以鱼类、虾类和浮游动物为食,优势饵料种类为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aema)、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渤海小黄鱼在春夏秋这三个季节中,春季的摄食强度最低,夏季和秋季的摄食强度都较高,不同的是夏季摄食率更高,而秋季的摄食量更高。随着体长的增大,渤海小黄鱼的摄食策略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摄食强度分析,在体长较小时,胃饱满指数低,小黄鱼通过高摄食率来提高摄食强度;随着体长的增加,通过高胃饱满指数来提高摄食强度。从摄食的饵料个体分析,小黄鱼采取了随着体长增加摄食饵料个数减少,饵料个体增大的摄食策略。从摄食的饵料组成分析,小黄鱼随着体长增加发生了显著的食性转换现象:体长小于60 mm属浮游动物食性;体长60~99 mm时,属混合动物食性;体长100~119 mm时,属虾食性;体长超过120 mm,包括了虾/鱼食性和鱼食性。小黄鱼摄食的时空变化与环境中优势饵料生物的数量波动密切相关。
关键词: 小黄鱼 渤海 食物组成 摄食强度 时空变化 体长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贝类壳-体质量比和静水沉降特性的相关性
《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软体动物贝壳表型是适应性进化的结果,为探究贝壳形态特性与软体动物随水流扩散功能的相关性,实验选取9种具代表性的腹足纲和双壳纲贝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成体的壳-体质量比与静水沉降特性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体质量的变异系数(C.V.=1.11)大于壳长(C.V.=0.67)、壳宽(C.V.=0.54)的变异系数;壳-体质量比具较强的种属特异性,种内变异系数小(C.V.=0.20),而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受试贝类的平均壳-体质量比为0.32±0.13,陆生贝类的壳-体质量比显著小于水生贝类(P<0.01),壳-体质量比最大的河蚬(0.54±0.06)是最小的非洲大蜗牛(0.17±0.04)的3倍,福寿螺的壳-体质量比为0.50±0.06。双壳类和螺类的沉降行为差异明显,只有中华园田螺、铜锈环棱螺和河蚬不能在静水中漂浮;沉降速度最大的河蚬((24.99±4.22) cm/s)是最小的椭圆萝卜螺((4.13±0.96) cm/s)的6倍,入侵种非洲大蜗牛((18.30±3.64) cm/s)和福寿螺((21.77±5.23) cm/s)与土著种铜锈环棱螺((19.48±3.14) cm/s)和中华园田螺((21.44±3.92) cm/s)在沉降速度上无显著差异(P<0.01)。成体贝类的壳-体质量比与沉降速度(R2=0.28)、沉降加速度(R2=0.39)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贝类沉降特性随生活史变化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贝类进化与种群扩散中的生态水力学作用。
关键词: 福寿螺 非洲大蜗牛 生物入侵 生态水力学 种群扩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提高基层科研单位档案工作水平的思考
《办公室业务 》 2018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基层科研单位所具有的特点,分析现状,指出基层科研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太湖4种养殖水产品中氟甲喹的残留量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抗生素在水产品中的残留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该文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氟甲喹残留的方法,该方法提取过程步骤简单,易于操作,灵敏度和精确度高,满足对水产品检测的要求。通过检测,结果表明:环太湖养殖水产品中氟甲喹的含量为ND(未检出)~3.735 5μg/kg,检出率为16.38%。从时间分析,8月份所检出氟甲喹残留样品最多;从地区分析,宜兴地区水产品中氟甲喹的残留量略高于其他地区;从品种分析,团头鲂体内氟甲喹含量相对较高。基于风险熵评价水产品中氟甲喹的残留风险,表明食用这些水产品不会给人体健康带来风险。研究结果为环太湖流域规模化养殖的安全用药提供科学指导,同时为合理指导水产品的消费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 氟甲喹 养殖水产品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须骨舌鱼卵黄蛋白受体基因(vtgr)组织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卵黄蛋白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Vtgr)在双须骨舌鱼性腺发育的作用及组织表达规律,本研究运用RACE技术首次克隆获得双须骨舌鱼vtgr cDNA全序列,该序列全长为2 841 bp,开放阅读框(ORF)为2 556bp,编码氨基酸851个,5'端非编码区26 bp,3'端非编码区258 bp。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vtgr蛋白分子质量为93.6 ku,等电点为4.78,含有8个低密度脂蛋白受体A结构域(LDLa),5个低密度脂蛋白受体YWTD结构域(LY),2个类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EGF),1个钙结合类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EGF-CA),1个跨度为23个氨基酸的跨膜结构域,属于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ldlr),是亲水性跨膜蛋白。多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双须骨舌鱼vtgr高度保守,与美丽硬仆骨舌鱼(Scleropages formosus)相似度最高为95.96%。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与美丽硬仆骨舌鱼聚为一支,与鲽形目、鲤形目、鲑形目亲缘性较远。qRT-PCR结果分析发现,双须骨舌鱼vtgr在雌雄鱼的8个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卵巢和精巢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鳃、肝、脾、心脏、头肾、脑等组织(P<0.05)。此外,vtgr在雌雄鱼性腺发育Ⅱ、Ⅲ和Ⅳ期表达分析表明,在卵巢中vtgr相对表达量依次递减,且Ⅱ期显著高于Ⅲ和Ⅳ期(P<0.05);精巢中3个时期vtgr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但Ⅱ和Ⅲ期表达量显著低于卵巢(P<0.05)。研究表明,vtgr基因编码区序列有较高保守性。Vtgr在双须骨舌鱼前期卵巢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双须骨舌鱼(Osteoglossum bicirrhosum) 卵黄蛋白受体 组织表达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DNA在水域生态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是指生物通过皮肤脱落、唾液、配子、粪便以及分泌物等方式向环境中释放的游离DNA。环境DNA具有敏感性、准确性以及容易操作等诸多优势,更能实时地反映物种多样性以及生物量等,近两三年受到了世界各地学者们的大量关注。水域环境高度复杂,环境DNA在水域生态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从环境DNA在水域生态的应用以及研究方法方面对环境DNA的研究做一小结,同时介绍环境DNA在其他生境的应用,以期为水域生态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物种保护 环境DNA 水域生态 资源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