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凡纳滨对虾在氯化物型盐碱水养殖环境下不同家系间生长、存活性能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61个家系为材料,开展了为期50 d的氯化物型盐碱水混合养殖测试,分析了各个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家系在氯化物型盐碱水养殖环境下的体重和存活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家系间体重和存活率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高达36.26%和46.82%;凡纳滨对虾家系的绝对增重率均值和特定增重率均值分别为0.09g/d和1.82%/d,绝对增重最快的家系比绝对增重率均值高7.54个百分点,比增重最慢家系高12.95个百分点;凡纳滨对虾家系存活率范围为1.00%~63.33%,家系平均存活率为26.61%,家系最高存活率比家系最低存活率高了62.33个百分点,比家系存活率均值高了36.72个百分点。本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家系在氯化物型盐碱水养殖条件下生长、存活存在较大差异,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空间和选育潜力,本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的凡纳滨对虾盐碱水选育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江中下游鳤的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动态历史
《生物多样性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鳤(Ochetobius elongatus)曾经是我国许多河流的重要经济鱼类,然而由于环境污染和人为干扰等原因,鳤的资源量萎缩严重,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的境地。目前,常规采样方法获得鳤样本的难度较大,致使相关研究难以开展。本研究通过仔鱼采集和成鱼采集的手段,测定两个线粒体基因和两个核基因,对西江中下游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动态历史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西江中下游鳤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可能经历了遗传瓶颈效应。此外,种群动态历史分析发现,西江中下游鳤在后更新世期间(0.06和0.13百万年前)经历了种群扩张,刚好处于中更新世(0.78–0.126百万年前)冰期褪去之后,表明更新世气候的波动影响了西江中下游鳤的种群动态。作为鳤可能的重要产卵场,西江中下游部分江段可以考虑建立鳤的自然保护区,用于保育和修复鳤的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LPL基因SNPs及其与适应人工配合饲料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为肉食性经济鱼类,喜食活饵或冰鲜鱼,养殖过程中大量投喂冰鲜鱼或大量使用鱼粉作为饲料,增加了养殖成本,且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降低养殖成本、保护环境,使其适合喂食蛋白含量适中的人工配合饲料,提高大口黑鲈对人工配合饲料的适应能力,选育适合食人工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有研究表明,饲料中的脂肪水平对大口黑鲈的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的表达水平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以大口黑鲈LPL基因作为候选基因,根据已知的c DNA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测序得到大口黑鲈LPL type1基因组序列6 170 bp,包括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LPL type2基因组序列4 419 bp,包括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利用直接测序法,在LPL type1基因中筛选到11个SNP位点,在LPL type2中筛选到6个SNP位点。将1个喂食冰鲜鱼的成鱼养殖群体中的192尾鱼和1个幼鱼驯食养殖群体中的142尾鱼,分别用筛选得到的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发现,在LPL type1基因中筛选到的11个SNP位点紧密连锁,用T+156A表示;在LPL type2基因中筛选到的6个SNP位点也紧密连锁,用C-224T表示,而LPL type1和LPL type1的SNP位点间不存在连锁关系,且SNP位点所构成的基因型在两个群体中的分布频率相似。将上述SNP位点所构成的基因型与两个大口黑鲈群体的体重、全长和体高等生长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LPL基因中的SNP位点虽然与成鱼的生长性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在LPL type1基因T+156A SNP位点的AA基因型与TT基因型与幼鱼在驯食后的饱食与空腹状态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AA基因型在幼鱼体质量和全长两个性状上存在显著的优势(P<0.05),说明T+156A SNP位点与大口黑鲈适应人工配合饲料的能力有显著相关。LPL type1基因可作为提高大口黑鲈成活率、选育适合食人工配合饲料大口黑鲈的潜在候选基因。本研究为推进大口黑鲈适应人工配合饲料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数据,也为其他肉食性鱼类的驯食选育工作提供了借签和参考。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脂蛋白脂肪酶(LPL) 人工配合饲料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海带降解菌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褐藻多糖降解酶系分析
《海洋湖沼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探讨一组高效海带降解菌群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褐藻多糖降解酶系,本实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该菌群进行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36552330条reads,预测得到105145条基因序列,比对显示此高效海带降解菌群中有75.41%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优势菌属包括Lachnoclostrid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解硫胺素芽孢杆菌属(Aneurinibacillus)、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数据显示有4526个基因编码蛋白质具有海带多糖降解相关酶活性,其中糖苷水解酶(GH)基因数量最多(1520),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CBM)(764)、碳水化合物酯酶(CE)基因(706)和糖基转移酶(GT)(693)数量次之,多糖裂合酶(PL)基因(107)和辅助氧化还原酶(AA)基因(126)数量较少。在不同的GH基因家族,归属于GH109、GH13、GH18、GH43家族的基因较多。此外还发现了少量的纤维小体组分蛋白基因。本研究发现海带降解菌群中有丰富的褐藻胶裂解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酶系产酶菌,为进一步开发人工高效褐藻降解菌群及褐藻多糖降解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带 海带降解菌群 宏基因组学 菌群多样性 多糖降解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的成功实践-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稻渔共作"养殖模式为例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贫困地区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笔者以近年来在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开展的“稻渔共作”的养殖模式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稻渔共作”养殖模式能够很好地将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精准扶贫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品种选择、专家指导、繁殖推广、平台建设、示范参考等方面都遵循这一理念,并且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云南红河当地的生态保护和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因而,这一养殖模式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上同类性质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推动对当地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开口饵料对六斑刺鲀初孵仔鱼成活率的影响
《科学养鱼 》 2018
摘要: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隶属于鲀形目、二齿鲀科、刺鲀属,俗名气瓜仔、刺规等。热带海洋性底层鱼类,仔、稚鱼时期随着大洋漂游生活,成鱼后则栖息于岩礁区之浅水域,不善游泳,行动缓慢。六斑刺鲀肉质鲜美,鱼皮富含丰富的胶原蛋白,深受市场欢迎,最高时可达200~240元/千克。目前六斑刺鲀来源全部为海上捕捞,资源量也随着渔民过度捕捞呈锐减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域治尾水 加快促转型 德清县开启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新时代——浙江省德清县养殖尾水排放综合治理调研报告
《中国水产 》 2018
摘要:德清县是浙江省最大内陆水产养殖县,年总产量占全省淡水渔业产量十分之一。近年来,随着渔业养殖不断发展,尾水排放对周边水体的影响日益凸显,尾水污染成为产业之困、环境之觞。为有效破解水产养殖的环境制约,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17年德清县开展了全域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作,全面推进治污剿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功实现由1.0版的传统鱼塘、2.0版的标准鱼塘向3.0版的生态美丽鱼塘跨越。目前,全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大黄鱼保鲜、加工技术现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黄鱼是我国主要的近海经济鱼类,近年来,随着大黄鱼育种和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黄鱼的养殖产量逐年增加,成为我国海水网箱单一品种养殖产量最高的鱼种之一。本文综述了大黄鱼的保鲜技术(包括传统冷藏、生物保鲜剂结合冷藏保鲜、辐照结合冷藏保鲜、冰温气调保鲜、微冻保鲜、冷冻保鲜等技术)、超高压处理技术、大黄鱼加工技术(包括即食休闲食品加工、腌制、干制加工、熏制、糟制、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产业和市场需求,提出大黄鱼今后在保鲜和精深加工方面的发展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循环水和网箱两种养殖模式下黄姑鱼生长、免疫及血清生化的差异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生长、免疫、血清生化指标对不同养殖模式的响应,设置了循环水养殖和近海网箱养殖两种模式,进行300 d的养殖实验,通过检测特定生长率、血清溶菌酶以及肝脏总抗氧化能力等指标,比较黄姑鱼的生长、免疫及血清生化的差异。结果显示,在本实验的循环水和网箱两种养殖模式条件下,黄姑鱼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31%和0.33%,存活率分别为(64.85±4.72)%和(77.50±5.32)%,饵料系数分别为1.21和1.07;溶菌酶、血清葡萄糖、皮质醇指标在两种养殖模式中均有显著升高;IgM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循环水系统中黄姑鱼肝脏的抗氧化指标在0~50 d期间均有显著提高,并且都与网箱系统中的黄姑鱼肝脏的抗氧化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循环水系统中黄姑鱼总抗氧化能力从实验开始时的(7.683±0.731)U·mgprot~(-1)上升到100 d时的(60.808±12.937)U·mgprot~(-1),后期虽有所回落,但仍与0 d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网箱系统中黄姑鱼抗氧化指标在整个实验期间变化比较平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循环水系统对黄姑鱼的胁迫大于网箱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