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珠江口黑鲷海捕群体与不同养殖群体的形态差异比较
《海洋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珠江口黑鲷海捕苗种与人工繁殖苗种间的形态差异,作者采用3种多元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对采集自珠江口两岸的海捕黑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i)苗种与2个繁殖场的人工繁殖苗种进行形态差异比较,比较了不同样品组的外部形态特征差异。可量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2项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9.9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汕头苗场(ST)样品组与另外3个样品组距离最远,判别分析结果同样显示以对该样品组判别准确率最高;可数性状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组间背鳍鳍条数、鳃耙数、椎骨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样品组间的形态差异,各分析方法获得结论基本类似,相互印证。该研究结果显示,采集自不同繁殖场的黑鲷苗种与珠江口海域野生苗种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但没有证据显示这种差异已导致黑鲷野生和养殖群体间明显的形态分化。
关键词: 增殖放流 形态差异 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珠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碱环境下鱼类氮排泄机制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代谢是鱼类生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当前对盐碱等特殊生境下鱼类氮废物的排泄机制仍不清晰。氨和尿素是鱼类氮排泄的主要形式,氮排泄主要受盐度、碱度、温度、摄食、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对鱼类氮排泄的研究进展,就鱼类氮代谢中氨和尿素排泄的一般规律、影响鱼类氮排泄的主要因素及盐碱水环境中鱼类独特氮代谢途径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氮排泄机制的转变是鱼类适应盐碱环境的重要生理途径,我国拥有大量的盐碱水域和盐碱土著鱼类,开展盐碱土著鱼类氮排泄研究,揭示盐碱水环境中鱼类氮排泄机制,将为鱼类耐盐碱机制的揭示提供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养一体化现代农场循环生态系统构建与示范研究
《科学养鱼 》 2018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期,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鼓励建设大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企业和项目。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正向专业化、集约化、设施化的现代产业方向发展,并以低碳高效、绿色环保的可持续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目前许多农场或农业园区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布局规划缺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酸氯苯胍药饵给药条件下在异育银鲫体内药动学和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水温(25±1)℃条件下,盐酸氯苯胍(robenidine hydrochloride,ROBH)以20 mg·kg~(-1)单剂量拌饲药饵给药后在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体内药动学及在肝胰脏、肌肉、喉、肾脏、肠、鳃、脑和胆汁中的分布和消除规律。结果显示,药饵给药后异育银鲫血浆中盐酸氯苯胍的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血药达峰时间T_(max)为4 h,血药浓度峰值C_(max)为1.117 mg·L~(-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为68.39 mg·L~(-1)·h,消除半衰期(t_(1/2β))为56.86 h。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组织中分布较广,C_(max)大小依次为:肠、肾脏、肝胰脏、胆汁、鳃、喉、脑和肌肉;AUC_(0-∞)大小依次:肠、肾脏、胆汁、肝胰脏、喉、鳃、脑和肌肉。异育银鲫摄食药饵后,盐酸氯苯胍通过肠道吸收进入肝胰脏,经血液循环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器官中,最后主要从肾脏排出,这也与其较大的V_d值相印证。研究还发现,粘孢子虫感染异育银鲫的喉、鳃和脑等组织均有盐酸氯苯胍分布,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若以10μg·kg~(-1)为肌肉中最高残留限量,在本实验条件下,建议休药期不少于15 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限制投喂环境下中国对虾体重的间接遗传效应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竞争性环境下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体重性状的间接遗传效应,设计多家系多分组方案,对来源于中国对虾G11代育种群体的103个测试家系限制配合饲料投喂量(正常投喂量50%),利用经典动物模型和包含间接遗传效应的扩展动物模型估算收获体重的遗传参数.基于2种模型估计出的经典遗传力分别为0.581±0.071和0.616±0.074.似然比率检验表明,体重的间接遗传效应显著,对总遗传方差的贡献度高达75.03%.由于存在一个较大的负直接遗传效应与间接遗传效应协方差(-2.1982),导致总遗传方差与表型方差的比值仅为0.524±0.212,小于经典的遗传力估计值.基于协方差获得的直接遗传效应与间接遗传效应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495±0.184,暗示测试个体间存在较强的竞争交互.本研究表明,在饲料投喂量受限制的竞争性环境下,对虾个体间较强的竞争交互行为,对中国对虾收获体重间接产生了可遗传的效应,减少了可利用的总遗传变异.今后在设计中国对虾育种方案时,应避免在资源受限的强竞争环境下开展性状测试和遗传评估.
关键词: 中国对虾 间接遗传效应 竞争环境 多家系多分组设计 遗传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怀头鲇亲鱼与大宗淡水鱼混养培育技术
《科学养鱼 》 2018
摘要:怀头鲇俗称六须鲇、怀头、怀子,隶属鲇形目、鲇科、鲇属,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和乌苏里江等水域。4~5龄性成熟,每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产卵繁殖。自然水域捕获的性成熟个体体重一般在10~30千克,最大个体可达50千克,雌性个体普遍大于雄性个体。生长速度快,在我国东北地区,鱼苗当年可养成商品鱼,100日龄体重可达1~2千克,商品鱼亩产可达2000千克,是一种高生长速度、高产量的优质经济鱼类。本研究利用自黑龙江捕获的野生亲本,在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网格重链蛋白与WSSV结构蛋白在体外的相互作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网格重链蛋白(CHC)的2个功能结构域Clathtin Propel Repeat(Lv CHC1)和Clathrin Heavy Chain Repeat Homology(Lv CHC2),分别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扩增目的片段,并克隆至p BAD/gⅢA载体上,以E.coli Top10为宿主菌,在阿拉伯糖的诱导下获得Lv CHC1和Lv CHC2重组蛋白。以Co~(2+)亲和层析方法,获得纯化的Lv CHC1和Lv CHC2蛋白,并经质谱分析验证。采用Far-Western方法分析Lv CHC1和Lv CHC2蛋白与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结构蛋白VP26、VP28N和VP37的作用,结果显示,Lv CHC1和Lv CHC2与VP28N没有结合作用,但都能与VP26和VP37结合,其中与VP26的结合作用较强。表明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在WSSV侵染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WSSV入侵机制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组织蛋白酶B基因SNP筛选及其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动物体内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TSB)是以酶原形式存在于溶酶体中,能水解多种蛋白,是调控动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候选功能基因。为开发与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状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本研究对大口黑鲈EST-SNP库中CTSB基因上的SNP位点进行筛选。经PCR扩增和测序分析,从该基因中筛选到1个SNP位点(命名为C+598G),该位点属于错义突变位点,编码的甘氨酸突变成为精氨酸。采用Sna Pshot方法对C+598G位点在165尾大口黑鲈养殖样本中的基因型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在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C+598G位点在养殖群体中存在CC、GC和GG3种基因型,其频率分别是40.6%、47.3%和12.1%,C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64.2%和35.8%;该位点在群体中的观测杂合度(Ho)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73和0.354,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进一步分析不同基因型与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基因型个体的体质量、全长、体高、尾柄长和尾柄高性状平均值从小到大依次为GG型、GC型和CC型,其中GG型个体在体质量上显著小于CC型个体(P<0.05)。本研究获得的C+598G标记与大口黑鲈生长性状显著相关,可作为大口黑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中的生长标记。
关键词: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组织蛋白酶B 单核苷酸多态性 生长性状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