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气相色谱法测定罗非鱼肌肉和血浆中4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8
摘要:本研究建立了罗非鱼肌肉和血浆中拟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测定方法。肌肉和血浆样品用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和中性氧化铝净化,正己烷定容后气相色谱仪测定,基质加标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本方法在2.5~750 ng/m 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处于0.999 1~0.999 9之间。在罗非鱼肌肉和血浆样品中加标水平为2.0、10.0和50.0μg/kg(或μg/L)下平均回收率为92.3%~107.5%,日内精密度为1.9%~8.7%,日间精密度为1.3%~8.3%;该方法下甲氰菊酯和溴氰菊酯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肌肉中0.1μg/kg和0.4μg/kg,血浆中0.5μg/L和2.0μg/L;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肌肉中0.2μg/kg和0.6μg/kg,血浆中1.0μg/L和3.0μg/L。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分析时间短,灵敏度、重复性和准确性均较好,可用于罗非鱼肌肉和血浆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关键词: 罗非鱼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气相色谱法 残留 肌肉 血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摄食状态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旨在研究不同摄食状态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利用Biolog技术对不同摄食状态下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对六大类碳源利用情况及其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摄食状态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对醇类和胺类的利用强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其他类碳源利用情况基本相同;RDA分析表明,NH_4~+-N、NO_2~--N、NO_3~--N是影响不同摄食状态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摄食状态的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鲑(Hucho taimen)卵巢发育过程中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相关因子的动态变化
《水产学杂志 》 2018
摘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卵巢处于不同发育期的7龄雌哲罗鲑Hucho taimen血清中雌二醇(E_2)与睾酮(T)的含量,检测下丘脑促性腺释放素(GnRH)、垂体促滤泡激素(FSH)与促黄体激素(LH)及肝脏卵黄蛋白原(Vtg)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生殖激素基因、性腺指数(GSI)和性类固醇激素之间的相关性,以深入了解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对哲罗鲑卵巢发育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结果显示,在卵巢发育期内下丘脑GnRH mRNA表达水平在Ⅳ早期时显著升高,至Ⅳ晚期时达到最低,随后显著升高;垂体FSH与LH mRNA表达水平自Ⅲ期显著降低,随后显著升高,至Ⅳ晚期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肝脏Vtg mRNA表达水平自Ⅳ早期显著升高,在Ⅳ期中达峰值,随后下降至Ⅱ期、Ⅲ期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下丘脑GnRH mRNA表达水平与GSI呈正相关;与FSH、LH mRNA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而垂体FSH与LH mRNA之间则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血清中E_2与T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均与卵母细胞同步发展。GnRH、FSH与LH变化的规律性确保了HPG轴对Vtg、性类固醇激素(E_2与T)等合成与分泌的调控。本研究可为系统、科学地开展哲罗鲑人工繁育与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江珧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取暂养促熟的雌雄亲贝共12枚为研究对象,通过调节暂养水温、采用鳃丝及鳃丝对应部位创面的愈合增生组织为染色体制备材料来改良染色体制备方法,采用常规的热滴片法制备出大量形态好且分散均匀的染色体标本,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适度调节暂养水温和给鳃组织制造微创并以创面愈合增生组织为染色体制备材料均能有效增加组织细胞的分裂增生能力,为染色体制备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栉江珧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34,雄性染色体组型为2n=8m+10sm+16st,雌性染色体组型为2n=6m+10sm+18st,染色体组型中,雌雄两性中期分裂相的染色体排序基本一致,都有1对染色体相对长度明显大于其他染色体;两性染色体组型有两处明显不同,其一,雄性第14对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而雌性相对应的是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其二,雄性栉江珧相对长度最大的染色体存在异形情形,雌性最大的染色体对则为同形,基本确定栉江珧存在初级的性染色体分化,属于XX/XY型性别决定方式。大型贝类染色体制备方法的改进将有助于丰富贝类细胞遗传学和分类学的研究内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期低盐度胁迫对驼背鲈(♀)×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幼鱼抗氧化及消化生理的影响
《海洋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在不同程度的盐度降低下对驼背鲈(Cromilepptes altivelis♀)与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杂交品种(鼠龙斑幼鱼)摄食、抗氧化和消化生理的影响,本实验设置盐度突变组:5×10~(–3)、10×10~(–3)、15×10~(–3)、20×10~(–3)、25×10~(–3)、30×10~(–3)(对照组);盐度渐变组(每天盐度降低5×10~(–3))。在第0、3、7天时分别取样,测定血清和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活力;胃组织中的胃蛋白酶、肠道中的脂肪酶、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盐度突变组中,盐度降低幅度越大对酶活性的影响越大,尤其5×10~(–3)~15×10~(–3),3种抗氧化性酶活性在肝脏中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呈显著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血清中的SOD、CAT在第3、7天活性相似,均显著高于其他同时期各组,MDA在第7天显著升高;3种消化酶活性均显著下降,盐度越低,下降幅度越显著;其他各组的抗氧化性酶和消化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盐度突变组各组的摄食量均呈下降趋势,尤其5×10~(–3)组最低。盐度渐变组SOD、CAT活性呈持续上升趋势,MDA先上升再下降,胃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均是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淀粉酶持续下降;其摄食量下降后又恢复至胁迫前。综上,鼠龙斑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当盐度突变为较低的水平(<15×10~(–3))时,对鼠龙斑的抗氧化性及消化生理的影响较大,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可能对鱼体肝脏抗氧化系统具有损害作用,从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可通过逐渐降低盐度的方式对鼠龙斑进行驯养,以达到降低应激伤害的作用。
关键词: 鼠龙斑(驼背鲈(Cromilepptes altiveli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盐度胁迫 抗氧化性 消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扇贝毒素-2制备方法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为实验原料,建立了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扇贝毒素-2(Pectenotoxin-2,PTX2)的制备方法。研究重点对鳍藻细胞的破碎、PTX2毒素的提取及HPLC纯化等三个步骤的方法进行筛选和优化。结果表明,反复冻融与超声波细胞破碎相结合可获得最大的细胞破碎率和毒素提取率,分别为99.2%和81.5%。采用四种有机试剂(甲醇、丙酮、乙醚、二氯甲烷)及三种固相萃取小柱(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Oasis HLB SPE,Phenomenex Strata-X SPE,Sep-Pak C18 SPE)对PTX2毒素进行提取,其中乙醚-二氯甲烷的提取效率最高,达78.2%。在HPLC对PTX2毒素的纯化实验中发现,流动相的pH会影响毒素组分的分离,其中在碱性流动相(含6.7mmol/L氨水的水溶液和乙腈溶液,pH=10.94)条件下,PTX2的分离效果最佳,响应值最高。实验使用Phenomenex Kinetex C18(4.8mm×250mm,5μm)色谱柱,在上述碱性流动相条件下,分离得到纯度为93.2%的PTX2毒素。本研究选定的藻细胞破碎、PTX2毒素提取、及HPLC纯化方法简单快捷,高效易操作,为从大规模培养的鳍藻细胞中制备高纯度PTX2毒素提供了技术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添加白藜芦醇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免疫和肝脏结构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为探究不同含量白藜芦醇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非特异免疫能力及肝脏结构的影响,设计4组不同含量Res饲料(0%、0.025%、0.05%、0.1%),分别标记为D1、D2、D3、D4组;在第15天、45天测定血清中8种非特异免疫酶活性,扫描电镜观察肠绒毛、肝脏显微结构。结果显示:45天后,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生长期15天,MT、Hsp-70、Hsp-60、TRF 4种酶活性均随着Res含量升高而降低;C3、C4活性处理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生长期45天,C3、C4、IgM、TNF-α、Hsp-60、TRF 6种酶活性均随着Res含量升高而降低。扫描电镜显示:15天D4组肠绒毛"干瘪"、"卷曲程度加深",45天时,D4组绒毛排列紊乱、绒毛高度降低,受损严重,肝脏纤维化现象明显。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0.1%Res能够降低吉富罗非鱼部分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并且损伤肠道和肝脏。
关键词: 白藜芦醇 吉富罗非鱼 非特异性免疫 肝脏显微结构 扫描电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鳖源粘质沙雷氏菌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患病中华鳖(Trionyn sinensis)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从患病中华鳖肝、肾、脾及腹水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K-B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HD01为本次引发中华鳖病害的病原菌,其对中华鳖的LD50为4.48×106CFU/g。HD01株理化特性与粘质沙雷氏菌一致,16S rRNA序列与粘质沙雷氏菌同源性为99%,综合判定分离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HD01株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及苯唑西林等14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头孢拉定、新霉素等7种抗生素耐药。分离菌株HD01是中华鳖病原菌,养殖时可选用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及多西环素等药物进行防控。
关键词: 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中华鳖(Trionyn sinensis) 鉴定 人工感染 药敏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中华鲟养殖基地一尾死亡子二代中华鲟的病原,利用传统病原菌分离方法,从濒死的中华鲟肝脏、脾脏和腹水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EM,采用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进行鉴定,确定菌株EM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进一步对健康子二代达氏鲟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同时通过观察患病子二代中华鲟组织切片分析其病理特征;并对菌株EM进行药敏特性研究以期指导临床用药。结果显示,被感染子二代中华鲟肝脏、脾脏及肾脏组织中铁血黄素沉积、实质性细胞空泡变性,溶血严重。菌株EM人工感染健康子二代达氏鲟,发现其对达氏鲟具有致病性,且从人工感染患病的达氏鲟肝脏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中华鲟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对米诺环素、克林霉素、克拉霉素和麦迪霉素4种药物敏感,对四环素、头孢噻肟和头孢西叮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其余28种药物不敏感,呈多重耐药性。本研究首次发现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可感染中华鲟,并对达氏鲟也具有致病性,并初步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理特征和药物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中华鲟 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病理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