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里海远洋渔船无人机舱系统研究
《船舶工程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我国远洋渔船装备落后、操纵性差、机舱环境恶劣、电站管理水平低、劳动强度大以及渔船机舱自动化水平低等问题,介绍里海远洋渔船无人机舱系统的设计与组成。通过采用主机遥控系统、电站功率管理系统、机舱监测报警系统以及网络通信等技术,将自动化、电气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等船舶前沿科技应用于实船,构建一个满足法国船级社(BV)机舱自动化最高等级AUT-UMS要求的无人机舱系统,以提高远洋渔船的操控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供电系统自动化管理水平,改善作业人员工作环境。对该自动化系统的效果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可为我国远洋渔船自动化系统的研究提供策略和思路。
关键词: 远洋渔船 自动化系统 无人机舱 监测报警 能量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南极磷虾渔业发展的微观解析与对策研究——以辽渔集团有限公司为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中国南极磷虾渔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采用Thomson Innovation数据库、CCAMLR数据库等多源数据,分析辽渔集团南极磷虾渔业全产业链条发展特征。结果显示:1)自2009/2010年渔季以来,连续投入渔船参与南极磷虾捕捞生产;2)在南极磷虾油研发环节申请6项发明专利,储备了产业开发核心技术;3)开发10余种南极磷虾相关产品,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建立了销售渠道,因此认为辽渔集团已经初步建立了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在探讨新时期辽渔集团南极磷虾渔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基础上,提出制定南极磷虾产业发展规划、统筹专利技术保护战略、构建南极磷虾信息平台、加强高端产品研发投入和推动新型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建设等相关对策建议,以进一步提升辽渔集团南极磷虾渔业产业国际竞争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AM模型的子二代大鲵亲体产卵量分析
《生物学杂志 》 2018 CSCD
摘要: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中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水生生物的体型性状对其繁育和产卵有影响,但目前关于子二代养殖大鲵亲体的体型性状对其繁殖特性的研究没有报道。为指导大鲵的科学人工繁育,采用GAM模型分析子二代大鲵亲体的体重、体长、肥满度和胸围等体型生产参数对成熟个体的产卵量影响。模型表明子二代养殖大鲵亲体的4个生长参数对产卵量有明显作用,体长和肥满度对产卵量影响是非线性递增的;子二代养殖大鲵亲体的体重对产卵量影响是单调递减的;胸围小于380 mm时,子二代养殖大鲵亲体的胸围对产卵量的影响是波动的;之后,随着胸围增加产卵量快速变少。对产卵量影响密切的体长、体重、胸围和肥满度分别是800~1000 mm、6000~7000 g、350~400 mm和0.6~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食品质量与安全科技发展趋势思考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8
摘要: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种属间风险程度不同;海洋食品生产周期和链条较长,造成质量安全控制难度加大,因此,提升海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水平势在必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将在海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国内外海洋食品质量与安全产业和科技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海洋食品质量与安全科技的发展趋势,预测了国内外检测技术、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发展方向,为海洋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海洋食品 质量安全 质量控制 科技创新 危害因子 检测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业环境面临形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工程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业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场所,也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总体上,我国渔业水域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仍是渔业水域主要的污染指标。本文在分析渔业环境现状与演变趋势的基础上,揭示了建设项目活动开发、外源污染、生态灾害和污染事故等破坏、影响渔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识别了重点渔业水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了我国渔业环境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思路,确立了渔业环境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到2025年、2030年两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提出严控渔业水域外源污染和养殖自身污染、划定渔业生态红线、完善渔业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修复及实施渔业创新工程等方面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我国渔业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MyoD基因SNP和Indel标记的筛选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MyoD基因多态性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性状的影响,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草鱼MyoD基因上的突变位点,并分析其与草鱼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草鱼MyoD基因上筛选到4个多态性高、分型稳定的突变位点,即M1(940后T碱基的插入)、M3(1630后重复单元AATAGCCT的缺失)、M4(G1669A)和M5(A1681T)。M1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体长、全长、尾柄长和尾柄高存在显著差异(P<0.05),纯合缺失基因型(DD)显著大于纯合插入基因型(TT);M3和M4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生长性状差异均不显著(P>0.05);M5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体质量、体宽、体高和眼间距存在显著差异(P<0.05),优势基因型为TT。MyoD基因的M1和M5突变位点可作为草鱼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关键词: 草鱼 MyoD基因 SNP标记 Indel标记 生长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黑翼蚌钩介幼虫寄主鱼的人工筛选及寄生包囊形成观察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16种鱼类,对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钩介幼虫寄主鱼进行人工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仅在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上获得变态发育的稚蚌,寄生变态率为(49.6±9.4)%,但是过量寄生将导致淡水石首鱼的死亡。除眼斑拟石首鱼(Soiaenops ocellatus)外,寄生在其他14种淡水鱼类均不可能实现钩介幼虫的变态。进一步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钩介幼虫可在与淡水石首鱼同科的眼斑拟石首鱼鳃丝寄生并形成完整的包囊,且在大规格鱼体形成包囊的速度明显快于幼鱼。但在寄生和淡水低渗双重胁迫下,眼斑拟石首鱼出现极高的死亡率,提示应进一步开展淡化驯养以提高眼斑拟石首鱼寄生后的成活率。其中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小口黑鲈(Micropterus dolomieu)、蓝鲶(Ictalurus furcatus)寄生后1—2d内脱落的幼虫几乎全部死亡,推测3种鱼体中可能存在紫黑翼蚌幼虫的致死因子。综合研究表明:紫黑翼蚌是目前发现对寄主鱼选择性最为专一的蚌类,而眼斑拟石首鱼具有作为替代寄主鱼的潜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脆性形成过程中脆肉鲩肌肉肌浆蛋白结构变化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脆性形成过程中鱼肉肌浆蛋白为原料,通过分析肌浆蛋白总巯基、表面疏水性、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等结构信息变化,探讨脆肉鲩脆性形成过程中肌肉肌浆蛋白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脆性的形成过程中,肌浆蛋白总巯基含量呈下降趋势,脆性形成末期下降了35.02%(P<0.05);表面疏水性呈上升趋势,脆性形成末期上升了65.83%(P<0.05);荧光峰位置发生蓝移,脆性形成末期蓝移了5.24%(P<0.05)。红外光谱显示脆肉鲩脆性形成过程中肌肉肌浆蛋白均有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峰:酰胺A、B、Ⅰ、Ⅱ、Ⅲ,各吸收峰位置有波动。肌浆蛋白二级结构显示,脆肉鲩脆性的形成伴随着肌浆蛋白α-螺旋的减少,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的增加。在脆肉鲩脆性形成过程中,肌肉肌浆蛋白结构的逐渐变化是脆肉鲩脆性形成的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江豚种群现状初探
《兽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渤海是黄渤海江豚种群的重要分布区,但是有关该区域江豚种群数量的资料极其匮乏.2015年至2016年,采用截线抽样法在渤海水域开展了6个航次的目视调查,收集了渤海江豚的分布数据,首次评估了区域内的江豚种群数量,为制定有效的渤海江豚种群生态保护策略提供了基础资料.调查结果显示,在2015年8月,2016年5~7月、9月和11月进行的6个调查航次共计8 972 km的有效航程中,发现江豚87次、136头次.江豚在渤海各海湾和中部水域都可观察到; 14:00~18:00时段、离岸15~35 km范围内较易观察到江豚;黄河口外、秦皇岛东北侧老龙口和莱州外沿岸河口水域,江豚出现频次较多.各季节中,以5月在黄河口外20~40 km范围内发现江豚的频次和数量最多.采用Distance 7. 0软件估算渤海江豚种群数量,其中探测概率分别取值0. 399、0. 85和1时,渤海江豚种群数量估算值分别为7 883头(CV=0. 21)、3 701头(CV=0. 21)和3 124头(CV=0. 21),对应的种群密度分别为1. 441头/km2、0. 066头/km2和0. 056头/km2,均低于已报道的南黄海和日本海江豚种群相应值.受海上天气、调查条件和经验所限,本文估值可能存在偏差,但限于渤海江豚历史资料缺乏的现状,本文的结果对于认识渤海江豚的种群状况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