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混饲对吡喹酮在草鱼体内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混饲对吡喹酮在草鱼体内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分别采用口灌和静注不同的给药方式,在合适的时间点采集样品,经样品处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利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计算参数。结果显示:口灌吡喹酮原药时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分布半衰期(t1/2α)、消除半衰期(t1/2β)、达峰时间(T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和生物利用度(F)分别为1.2 h、18.1 h、0.4 h、19 885.8μg·h/L和47.0%。口灌吡喹酮和饲料混合物,其相应参数t1/2α、t1/2β、AUC和F分别为0.4 h、8.6 h、0.6 h、14 671.7μg·h/L和34.7%。通过比较发现口灌吡喹酮原型药物分布半衰期、消除半衰期、药时曲线下面积和生物利用度显著高于混饲,混饲吡喹酮达峰时间要明显高于口灌原形药物。
关键词: 混饲 吡喹酮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药动学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虾夷扇贝柱菌群结构及腐败优势菌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虾夷扇贝柱的菌群结构及腐败优势菌,通过对宏基因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虾夷扇贝柱新鲜和腐败样品的菌群结构,同时对可培养细菌菌群基因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新鲜和腐败样品可培养细菌菌群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对宏基因组测序后获得的新鲜虾夷扇贝柱中细菌菌群多样性丰富,其中相对丰度较高的有Candidatus kuenenia(10.73%)、弧菌属(Vibrio,8.15%)、别弧菌属(Aliivibrio,7.38%)、芽孢杆菌属(Bacillus,7.20%)和未分类菌(unclassified,16.08%);4℃的腐败优势菌为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46.91%)、别弧菌属(36.82%)和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11.01%),15℃的腐败优势菌为发光杆菌属(46.97%)和别弧菌属(43.33%),25℃的腐败优势菌为发光杆菌属(41.94%)、别弧菌属(23.10%)、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18.61%)和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10.60%)。对可培养细菌菌群基因组测序后发现,新鲜样品可培养细菌菌群多样性大大降低,大部分为假交替单胞菌属(89.46%),在25℃腐败后,可培养的腐败优势菌为弧菌属(50.98%)、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17.43%)和乳酸菌属(10.68%)。本研究揭示了虾夷扇贝柱新鲜及腐败样品的菌群结构特征及腐败优势菌,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对虾夷扇贝柱品质劣化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洲鲥形态特征及其两种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形态特征和生化遗传层面丰富美洲鲥种质资源研究内容,同时为筛选出鉴定美洲鲥种质的生化遗传标记打下基础。【方法】通过形态测量获取美洲鲥的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对美洲鲥6种组织(心脏、眼睛、肌肉、肝脏、肾脏和鳃)的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美洲鲥体侧扁,呈纺锤形,背、腹缘呈浅弧形,背部灰黑色,略带蓝绿色金属光泽,体侧和腹部均为银白色;其鳍式为背鳍D.iii-13~15,胸鳍P.i-14~17,腹鳍V.i-7~9,臀鳍A.i~ii-16~20,尾鳍C.21~25。美洲鲥鳃耙近7字形,左侧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24~37+47~64。LDH和MDH在美洲鲥心脏、眼睛晶状体、肌肉、肝脏、肾脏和鳃组织中的酶带数目及其活性各不相同,呈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且美洲鲥个体间也存在差异。【结论】美洲鲥同工酶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受遗传基因调控,同时与各器官组织的生化代谢活动相关。实际生产中,建议选取鳃LDH作为鉴定美洲鲥种质的生化遗传标记。
关键词: 美洲鲥 形态特征 乳酸脱氢酶(LDH) 苹果酸脱氢酶(MDH) 组织特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威海仿刺参群体与韩国浦项仿刺参群体杂交及子代生长性状的研究
《水产科技情报 》 2018
摘要:为改良威海地区仿刺参的生物性状,在水温20.0~22.0℃,盐度30.0~31.0,幼体密度0.2个/m L的条件下,以中国威海的仿刺参群体(W)和韩国东海岸浦项市的仿刺参群体(P)为亲本,采用群体内自交和群体间杂交的方法建立了WW(W♀×W♂)、WP(W♀×P♂)、PP(P♀×P♂)等3个试验组,并于幼体孵化选育后,先后进行了为期11 d的浮游幼体培育和近1年的苗种中间培育(水温3.0~30.0℃,盐度28.0~31.0),测算了各组浮游幼体、稚参、幼参的生长速度。结果表明,组间受精率、孵化率、变态附着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浮游阶段,各组在大耳幼体时期的体长差异极显著(P<0.01),WW组的体长最大[(1 121.5±68.4)μm],在小耳幼体、中耳幼体、樽型幼体时期各组的体长差异不显著(P>0.05);在中间培育阶段,WP组的苗种生长速度先慢后快,其330日龄苗种的平均体质量最大[(123.6±8.6)mg],且与其余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表明,威海仿刺参群体与浦项仿刺参群体的杂交子代在90日龄以前表现为杂种劣势,在90~330日龄表现为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率为31.5%。试验还发现300~330日龄的PP组雄性幼参中出现了性早熟现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鳢疑似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的诊断
《海洋与渔业 》 2018
摘要:流行性溃疡综合征(Epizootic Ulcerative Syndrome,EUS)是由真菌媒介丝囊霉菌(Aphanomycesinvadans)引起野生及养殖淡水与半咸水鱼类体表溃疡、骨骼肌形成典型霉菌性肉芽肿的一种季节性流行病。该病在生产中常容易误诊为细菌、病毒性疾病而忽略防治。目前全球至少有26个国家发现该病,感染鱼类有100多种,EUS已引起世界各国关注。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argus♂)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其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价值高。近年来,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虾夷扇贝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了解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微卫星分布频率和数量,深化对虾夷扇贝基因组的认识,本研究运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虾夷扇贝简化基因组测序(RAD-seq),从基因组水平阐明虾夷扇贝基因组微卫星特征。结果显示,简化基因组测序共获得序列总长为92,551,435 bp,经过滤筛选,获得259,535个contig,其中,包含微卫星序列3618条,经引物设计共获得3460对微卫星引物。统计微卫星序列的重复类型,其中,三核苷酸重复单元数量最多(1587个,45.87%),其次是二核苷酸重复(1282个,37.05%),六核苷酸重复单元数量最少(20个,0.58%)。在三核苷酸重复中,以ATA重复类型所占比例最高(11.41%),共计181个。此外,虾夷扇贝同一重复类型的微卫星随着重复数增加其数量相对减少,而相同重复数的微卫星随着重复单元长度的增加其数量也呈下降趋势,可见微卫星长度与其数量呈负相关,表明长度较短的微卫星变异速率较快。本研究结果为认识虾夷扇贝基因组特征和在基因组水平开展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秀丽白虾3个地理种群mtDNA 16S rRNA基因序列变异及遗传分化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采用PCR产物纯化测序的方法,分别测定了太湖、鄱阳湖和兴凯湖3个种群共计129个秀丽白虾样品的mtDNA 16S rRNA基因序列。结果表明:在486 bp序列中,检测到10个变异位点,占所测序列的2.06%;共发现8种单倍型,其中太湖种群5种,鄱阳湖种群4种,兴凯湖种群1种;单倍型Ⅰ为太湖和鄱阳湖种群共有,单倍型Ⅳ为鄱阳湖和兴凯湖种群共有,3个种群未有共享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691 00和0.002 46,遗传多样性较低;AMOVA分析显示,3个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为29.58%,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为70.42%,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95 8,基因流(Nm)为0.595 2,3个种群间遗传分化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本研究结果可为秀利白虾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秀丽白虾 地理种群 16S rRNA基因 序列变异 遗传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线粒体COI基因条形码在鲿科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线粒体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中国鲿科(Bagridae)鱼类物种鉴定中的有效性,以及系统发育中的适用性,本研究对4属11种鲿科鱼类进行PCR扩增,获得48条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同时从Gen Bank筛选获得8种鲿科鱼类的12条COI基因序列进行分析。19种鲿科鱼类的COI基因序列特征显示:长度为674 bp的COI序列片段平均碱基组成为24.82%A,30.44%T,27.10%C和17.64%G,碱基组成呈现明显的AT偏倚性(55.26%),具有硬骨鱼类的线粒体COI基因的碱基组成的典型特征。核苷酸位点中有变异位点226个,简约信息位点195个,单一信息位点31个,转换颠换比为3.35。19种鲿科鱼类的种内、种间和属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41、0.1136和0.1268,种间遗传距离平均为种内遗传距离的27.7倍。在本研究中,鲿科鱼类所有的物种均形成单系,在物种鉴别上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然而鲿科的4个属中只有鱯属形成单系,黄颡鱼属、属和拟鲿属均未形成单系,其进化地位需要进一步研究。线粒体COI基因作为条形码可有效对鲿科鱼类进行物种鉴定,也为鲿科的系统发育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鲿科 DNA条形码 COI基因 物种鉴定 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农业资源环境若干战略问题研究
《中国工程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1世纪中叶我国将处于全面实现现代化和走向全球化时期,在此期间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和资源短缺。这一时期是人与资源矛盾最尖锐时期,也是环境治理最艰难时期。为确保粮食与食物安全、资源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工程院成立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农业资源环境若干战略问题研究",旨在"分析形势,寻找对策"。依据中央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全面实施农业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施农业走出去的全球化战略"三大战略方向,八项战略性转变,十六条有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结构调整、区域布局等战略性措施和十项重大工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牙鲆幼鱼耳石上的外源Sr标记试验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利用外源锶(Sr)在牙鲆耳石上进行人工标记的可行性以及最适浓度,配制了不同浓度SrCl_2·6H_2O溶液(对照组浓度为0,试验组浓度为8、12、16、20mg/L),再将褐牙鲆幼鱼养于各浓度溶液中,进行20d的浸染试验,之后移入正常水体中恢复养殖20d,最后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其耳石Sr标记结果进行确认。结果表明,浸染组鱼耳石上能形成十分明显的红色环带,对照组则无变化。整体上Sr在牙鲆耳石上的沉积量与水体中锶的浓度呈正相关,对8~16mg/L组观察,耳石Sr/Ca的峰值会随浸染浓度增加而增大;但在16~20mg/L组,Sr/Ca的峰值变化不明显。所有试验组幼鱼经恢复养殖后耳石Sr水平均能降到与对照组的一致。以上结果表明,利用外源Sr标记对褐牙鲆这种海生鱼类而言可行,且符合放流标记技术要求,对褐牙鲆而言最佳暴露浓度应以16mg/L为宜。
关键词: 耳石 褐牙鲆 电子探针 锶标记 最适浓度 侵染试验 沉积 放流标记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