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喷雾干燥法制备南极磷虾油微囊处方和工艺研究
《中国海洋药物 》 2018 CSCD
摘要:目的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南极磷虾油微囊并进行工艺优化。方法以乳剂的乳化稳定性及微囊包埋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考察各因素对南极磷虾油乳剂的稳定性及微囊包埋率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微囊的表面形态。结果乳剂制备最佳工艺为乳化剂用量1%、阿拉伯胶用量10%、变性淀粉用量15%、大豆分离蛋白用量15%、麦芽糊精用量60%;微囊最佳制备工艺为均质压力34 Mpa、进风温度为165℃、进料速度为12.5mL/min。结论经优化后乳剂的乳化稳定性为0.91,微囊包埋率达82.4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圆鰺腌干工艺中组织蛋白酶与游离氨基酸和滋味形成的关系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传统高盐(traditional high-salted fish,HS)法与低盐乳酸菌(low-salted and lactic acid bacteriafermented fish,LS)法加工过程中鱼类组织蛋白酶与蛋白降解和滋味形成的相关性,以蓝圆鰺(Decapterus maruadsi)为原料,采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加工,测定不同加工阶段(鲜鱼、腌制、浸泡脱盐、烘干、成品)蓝圆鰺中组织蛋白酶B、L、H,蛋白降解率(protein degradation rate,PI),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规律,并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种蓝圆鰺腌干工艺加工过程中组织蛋白酶B、L、H的变化趋势相似,在腌制阶段的组织蛋白酶活力为LS法大于HS法,在烘干阶段及成品中组织蛋白酶B、L活力为HS法大于LS法,HS工艺更利于组织蛋白酶B、L活力的提高;整个加工过程组织蛋白酶H活力为LS法大于HS法;PI值在HS法和LS法中变化趋势相同,PI值、总游离氨基酸(total free amino acid,TFAA)含量、呈味氨基酸含量均在烘干阶段显著增加(P<0.05);HS法成品中PI值和TFAA含量较高,但呈味氨基酸为LS法大于HS法。组织蛋白酶B对蛋白降解的作用为HS法大于LS法,组织蛋白酶B、L对蛋白降解及TFAA的生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组织蛋白酶B发挥主要作用。与HS法相比,LS法能够在减少PI值的同时提升制品中呈味氨基酸含量百分比,丰富制品中的滋味物质。
关键词: 蓝圆鲹 传统高盐法 低盐乳酸菌法 组织蛋白酶 游离氨基酸 滋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DNA(eDNA)技术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是指从皮肤、黏液、唾液、精子、分泌物、卵、粪便、尿液、血液、根、叶、果实、花粉和腐烂体等释放出来的、普遍存在的、游离的DNA分子。环境DNA技术是指从环境样品(土壤、沉积物和水体等)中直接提取DNA片段后利用测序技术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环境DNA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水生生物调查方法,其主要被用来进行生物入侵的防治、濒危物种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评价以及生物量的评估等。作者综述了环境DNA技术的发展历程、操作流程、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应用、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环境DNA在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荚膜多糖合成基因的表达及其与荚膜唾液酸含量、菌株致病性的关系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GBS)荚膜多糖合成基因的表达及其与荚膜唾液酸含量、菌株致病性的关系,本实验克隆了尼罗罗非鱼荚膜多糖合成基因cps E、cps K和neu A,通过q RT-PCR方法分析了这3个基因在不同培养温度下表达水平的变化,同时通过比色法测定了不同培养温度下GBS荚膜唾液酸含量的变化,通过人工感染实验分析了不同水温条件下GBS对罗非鱼的致病性。结果显示,cps E、cps K和neu A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保守的与荚膜多糖合成相关的酶活性位点,Cps E、Neu A与已知鱼源GBS(Ia和Ib型)和人源GBS(Ia、Ib和II~IX型)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均达到97%以上,而Cps K与鱼源、人源的序列同源性则分别为56%~100%和27%~100%。在不同培养温度下GBS cps K和neu A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荚膜唾液酸含量的变化一致;在较高温度(28和34°C)下培养的GBS荚膜唾液酸含量及菌株攻毒后罗非鱼的死亡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递增,而在22°C下培养的GBS唾液酸含量最高,攻毒后罗非鱼的死亡率却最低。本研究结果表明,GBS Cps K和Neu A在GBS荚膜多糖的唾液酸化中起重要作用,较低温度下GBS荚膜唾液酸的高含量有助于其在宿主体内的潜伏,而较高水温条件下细菌的强致病性可能还与除荚膜唾液酸外的某些重要的毒力因子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GBS) 温度 荚膜多糖合成基因 荚膜唾液酸 致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PAE编码系统的短须裂腹鱼行为谱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种。近年来,由于受过度捕捞、水电开发等人类活动影响,短须裂腹鱼自然资源量不断下降。2015年11月—2016年3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随机取样法对短须裂腹鱼的行为谱进行了研究。以"姿势、动作和环境"为轴心,以生态功能为分类依据,构建短须裂腹鱼PAE行为谱。共辨识和定义了自然条件下短须裂腹鱼的10种姿势、22种动作和43种行为。根据行为的生物学功能,将上述行为划分为11大类,即摄食与排遗、探索、领域、发情、交配、护幼、冲突、运动、聚群、休息和杂类行为;区别了各种行为在雄性、雌性和幼体之间的相对发生频次以及发生季节。本研究有助于短须裂腹鱼的行为与保护研究,亦可为其他鱼类的行为谱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鳗弧菌三价灭活疫苗的长期免疫保护效果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一种能感染多种鱼类的条件致病菌,引起高致死率出血性败血病,流行于我国海水养殖环境,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本研究以鳗弧菌O1、O2和O3血清型菌株为抗原,制备了鳗弧菌三价灭活疫苗,以腹腔注射途径对健康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80.2±4.7)g进行一次免疫,在一次免疫后60 d以同等剂量和途径进行二次免疫。对一免组进行150 d的观测,结果显示,大菱鲆血清的3种抗原的特异抗体水平在免疫后14 d显著升高(P<0.05),免疫后28 d达到最大值1∶320,免疫后28~150 d稳定在1∶106.7~1∶320,在免疫后14~150 d血清抗体效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对免疫保护率(RPS)的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7 d大菱鲆抵抗鳗弧菌3种血清型病原感染的RPS分别为43.8%、38.9%和16.7%,免疫后28 d RPS均达最大值100%,免疫后28~120 d的RPS值保持在70%~100%,免疫后150 d的RPS值为35%~100%。对二免大菱鲆观测了90 d,二免后3~60 d的大菱鲆血清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同期一免的大菱鲆(P<0.05),二免后60~90 d抗体水平下降,与同期一免鱼无显著差异(P>0.05);二免大菱鲆的RPS值均高于70%,高于同期一免大菱鲆。上述结果显示,以鳗弧菌三价灭活疫苗一次免疫大菱鲆,抗体持续期不少于150 d,有效免疫保护期(RPS>70%)不少于120 d;二次免疫大菱鲆,抗体持续期和有效免疫保护期(RPS>70%)均不少于150 d。空白组最终体重略高于免疫组,但2组的特定生长率(SGR)无明显差异,说明三价疫苗对大菱鲆生长没有影响。
关键词: 鳗弧菌疫苗 抗体效价 RPS 抗体持续期 免疫保护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水产药物残留与休药期研究现状概述
《海洋与渔业 》 2018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水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威胁到人民身体健康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如"嗑药多宝鱼"、冻虾中检出氯霉素超标、鳗鱼中检出恩诺沙星和孔雀石绿、鳜鱼中检出孔雀石绿、注胶虾等等。2018年4月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强调坚决打赢水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的硬仗,坚决守住水产品质量安全这个底线。本文简述药物残留对水产品质量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中华绒螯蟹仔蟹渗透压和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盐度梯度0、4、8、12、16、20和24,测定不同盐度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成活率和组织匀浆上清液离子浓度、Na~+-K~+-ATPase活性、氧合血蓝蛋白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酚氧化酶(PO)活性,研究盐度对仔蟹成活率、渗透压调节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仔蟹对盐度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盐度8实验组中华绒螯蟹仔蟹成活率和氧合血蓝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90.00±1.00)%和(0.253±0.023)mg/mL,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而在淡水组和盐度24组这两个指标值均降至最低。Na~+、Cl~-、K~+浓度,Na~+-K~+-ATPase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在盐度0~8时呈下降趋势,而在盐度8~12时逐渐上升,当盐度大于12时趋于稳定;这些指标值在盐度8实验组降到最低,Na~+、Cl~-和K~+浓度分别为(40.897±1.700) mmol/mL、(8.340±2.130) mmol/mL和(1.842±0.158) mmol/mL,Na~+-K~+-ATPase酶活性为(3.153±0.735) U/mg,非特异性免疫酶SOD、AKP和PO活性分别为(129.026±3.496) U/mg、(1.326±0.173) U/mg和(16.366±0.065) ng/mL。综合各项实验指标表明,不同盐度对中华绒螯蟹仔蟹渗透压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具有一定影响,中华绒螯蟹仔蟹在盐度4~8水体中有较好的生理适应性,淡水和高盐度水体会降低其渗透压调节和免疫防御功能,这为长江口仔蟹资源变动评估和繁育场保护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养殖下达氏鳇幼鱼肠道菌群组成分析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达氏鳇肠道微生物组成特征,采集6尾喂养人工配制饲料4周的达氏鳇后肠内容物分别提取DNA,并利用16S r RNA V3-V4变异区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达氏鳇幼鱼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多样性。结果显示:6个样本共获得541575条有效序列,73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73个OTUs隶属于7个门,其绝对优势菌群在门、目、科、属分类水平上分别为厚壁菌门(98.253%)、梭菌目(98.216%)、梭菌科(98.137%)、狭义梭菌属(92.892%)。序列注释发现,梭菌属中绝大部分为具有降解糖类为短链脂肪酸功能的Clostridium colicanis。此外,还分布有少量的分节丝状菌(3.99%)、鲸杆菌属(1.22%)等菌群。
关键词: 达氏鳇(Huso dauricus) 肠道微生物 菌群结构 梭菌属(Clostridiu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獐子岛及邻近海域秋季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5年10月对獐子岛及邻近海域进行了航次调查,研究了獐子岛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秋季表层总叶绿素a、小型(>20μm)、微型(2—20μm)和微微型(0.45—2μm)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52—1.25、0.03—0.81、0.33—0.91、0—0.09μg/L,平均叶绿素a的浓度分别为0.76、0.19、0.53、0.03μg/L,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3.77%、72.26%和3.98%;底层总叶绿素a、小型(>20μm)和微型(2—20μm)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14—1.5、0.04—1.04、0.08—0.47μg/L,平均叶绿素a的浓度分别为0.46、0.22、0.24μg/L,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41.46%、58.50%。从垂直分布上来看,总叶绿素a浓度垂直变化为,表层>底层;小型浮游植物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微型浮游植物垂直变化为,表层>底层;微微型浮游植物垂直变化为,表层>底层,且在表、底层均保持较低水平。秋季表层微型浮游植物(2—20μm)浓度与盐度呈正相关。底层总叶绿素a浓度与磷酸盐浓度呈正相关,小型浮游植物(>20μm)浓度与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均表现为正相关,微型浮游植物(2—20μm)浓度与温度呈正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温度、盐度、磷酸盐及硅酸盐浓度是影响獐子岛及邻近海域秋季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