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人工污染GII.4型诺如病毒在太平洋牡蛎中的蓄积与分布特性

食品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牡蛎是食源性诺如病毒传播的重要载体,诺如病毒在牡蛎中的检出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组织分布差异。为了解诺如病毒在牡蛎中的蓄积规律和组织分布,采用实验室人工污染GII.4型诺如病毒并控制环境进行牡蛎养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牡蛎不同组织中诺如病毒的含量和分布。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GII.4型诺如病毒在牡蛎外套膜中的含量比较稳定,在(8.75±0.36)×104~(9.12±0.49)×104拷贝数之间;在牡蛎鳃中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6 h时达到最高((1.15±0.15)×106拷贝数);在牡蛎消化道中含量逐渐增加,12 h时达(1.06±0.14)×106拷贝数并趋于稳定;24 h后GII.4型诺如病毒主要分布于牡蛎的消化道组织中;净化对牡蛎体内富集的GII.4型诺如病毒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GII.4型诺如病毒广泛分布在牡蛎外套膜边缘、鳃壁和消化道内壁上,其分布随时间变化趋势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结果一致。

关键词: 诺如病毒 人工污染 牡蛎 蓄积 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肠道菌群与免疫力的相关性研究

水产学杂志 2018

摘要:鱼类肠道菌群在促进建立机体免疫、屏障致病菌入侵、提高营养物质吸收与利用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归纳了鱼类肠道菌群的形成、数量及组成的最新研究进展,着重综述鱼类肠道菌群结构与免疫力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在鱼类免疫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免疫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贵栉孔扇贝MEF2Cs基因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淡水渔业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肌细胞增强因子(Myocyte enhancer factor-2,MEF2)是一种肌肉特异性转录因子,对脊椎动物肌纤维的形成和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研究MEF2对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闭壳肌肌纤维形成和发育的调控作用,实验克隆了华贵栉孔扇贝MEF2C和MEF2C-like c DNA序列,解析了其在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的表达调控规律,分析了盐度对其表达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MEF2C和MEF2C-like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为1 302 bp和1 158 bp,分别编码433和358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MADS和MEF2结构域高度同源,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华贵栉孔扇贝和长牡蛎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在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华贵栉孔扇贝MEF2C和MEF2C-lik mRNA具有相似的表达规律,均在D型幼虫期及闭壳肌中显著高表达。在不同日龄的华贵栉孔扇贝闭壳肌中,MEF2Cs mRNA在60和120日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EF2Cs mRNA在盐度为28时表达量最高,说明可能在此盐度下更适合华贵栉孔扇贝生长。

关键词: 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 MEF2C和MEF2C-like 序列比对 基因表达 闭壳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淡水鱼前处理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摘要:淡水鱼前处理加工技术是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加工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后续加工的速度和品质。从前处理的工序出发,即分级定向、去鳞、去头和去脏等方面介绍国内淡水鱼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以为淡水鱼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 淡水鱼 前处理 去头 去鳞 去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唑磷农药对翡翠贻贝性激素水平和性腺损伤效应的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以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三唑磷农药对贻贝性腺中性激素水平、细胞凋亡相关蛋白酶caspase活性以及性腺显微结构的影响,探讨三唑磷对翡翠贻贝内分泌干扰机制和生殖毒性效应。三唑磷处理下翡翠贻贝卵巢和精巢中雌二醇和睾酮的含量均略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三唑磷通过降低性腺组织中性激素的含量而发挥内分泌干扰作用。翡翠贻贝caspase 3和caspase 9酶活性对三唑磷农药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异性响应,雌贝中2种caspase酶活性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效应,而雄贝中2种酶在暴露的某些时段被显著诱导,表明三唑磷通过影响贻贝性腺内细胞凋亡酶活性,影响细胞凋亡进程。另外,三唑磷暴露使得翡翠贻贝性腺组织滤泡内生殖细胞数量减少,毒害生殖细胞使其变形,排列松散,具有明显的组织损伤特征。以上所有结果表明三唑磷农药对翡翠贻贝具有一定的内分泌干扰毒性以及影响生殖细胞凋亡和组织损伤毒性效应。

关键词: 三唑磷 翡翠贻贝 性腺 内分泌干扰 生殖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基于ITIL理论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8

摘要: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是服务于渔业管理业务的大型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需求的提高,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面临挑战。本文针对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需要,以ITIL理论为指导,采用分层设计的方法设计了运行维护管理平台的总体架构,说明了平台的主要功能特点,并最终实现了平台的开发与运行。实践结果表明,运行维护管理平台的建设有效的提高了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的信息服务效率与水平,完善了指挥系统的信息服务体系。

关键词: 渔业管理信息化 运行维护管理 信息系统设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水温垂直结构的南海北部近海竹鱼渔场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南海北部近海资源调查项目2014—2015年调查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渔场与不同水层温度和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研究表明,渔场位置与水温梯度密切相关,不同季节渔场位置与温度梯度关联系数不同。春季航次渔场位置与20~25 m水层水温梯度关联度最高,夏季航次渔场位置与表层和50 m水层关联度高,秋季航次渔场位置与10~15 m水层关系密切,冬季航次渔场位置与15~20 m水层温度梯度关联度最高。研究表明,南海北部竹鱼渔场对水温梯度变化很敏感,渔场春夏季主要位于北部湾海域,秋冬季主要位于雷州半岛海南岛东部附近海域等水温梯度的高值区。

关键词: 竹鱼 渔场分析 水温垂直结构 南海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个地区长肋日月贝形态性状对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

摘要:为了筛选出影响长肋日月贝(Amusium pleuronectes)经济性状的形态指标,对人工选育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广西北海、海南儋州、海南三亚、海南陵水和海南琼海5个地区的野生长肋日月贝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4个形态性状(壳长、壳高、壳宽、绞合线长)和4个经济性状(湿重、软体重、性腺重、闭壳肌重),经多元统计分析获得影响长肋日月贝主要经济性状的形态性状,再通过聚类分析探讨5个地区长肋日月贝的分类关系。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影响其经济性状的形态性状有所不同,其中,直接影响其湿重作用最大的性状是海南儋州、海南陵水和海南琼海的壳高,广西北海的壳长以及海南三亚的壳宽;直接影响其软体重作用最大的是海南儋州、海南陵水和海南琼海的壳高,广西北海的壳宽以及海南三亚的壳长;直接影响其性腺重作用最大的是海南儋州和海南三亚的壳高,广西北海的壳宽,海南陵水的绞合线长以及海南琼海的壳长;直接影响其闭壳肌重作用最大的是海南儋州、海南陵水和海南琼海的壳高,广西北海的壳宽以及海南三亚的壳长。研究表明,剔除对主要经济性状影响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后,不同地区被保留形态性状与对应湿重、软体重、闭壳肌重的复相关系数较大,可以认为是影响其经济性状的主要自变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地理位置越近,形态相似度越高。因此,在进行人工选育时,应针对不同地区做相应统计分析,以便选出最佳的形态性状,从而有助于提高育种效率。

关键词: 长肋日月贝 形态性状 经济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形环棱螺60日龄6个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淡水渔业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生长性状的加性遗传方差,利用3个群体随机交配的69个全同胞家系(1 204个个体)作为选育基础群体。幼螺达到60日龄时,测量它们的壳高、壳宽、壳口高、壳口宽、体螺层高、体质量6个生长性状,并利用贝类标签进行个体标记。结果显示:壳高、壳宽、壳口高、壳口宽、体螺层高、体质量这6个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 372±0. 078,0. 389±0. 080,0. 408±0. 081,0. 395±0. 080,0. 443±0. 085,0. 444±0. 086。这6个性状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的范围为:0. 878~0. 955和0. 848~0. 967。结果表明:梨形环棱螺60日龄生长性状有足够的遗传方差,可以对它们进行遗传改良,预期能够获得较好的遗传进展。这6个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均较紧密,可以通过对体质量进行选择,同时改良其它性状。

关键词: 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 生长性状 遗传力 遗传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法测定水体、底泥和克氏原螯虾中的吡虫啉残留

农药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HPLC-MS/MS)联用法测定水体、底泥和克氏原螯虾中吡虫啉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水样采用HLB固相萃取小柱富集;底泥和克氏原螯虾用乙酸乙酯提取,并分别用弗罗里硅固相小柱和中性氧化铝固相小柱对底泥和克氏原螯虾浓缩物进行净化。采用正离子模式进行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结果]吡虫啉在5.0~20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7;在水体、底泥和克氏原螯虾中的检出限为2.0 ng/L、0.2μg/kg和0.2μg/kg;加标回收率为68.5%~102.3%,精密度为5.11%~12.4%。[结论]该方法简单、可靠,能很好地满足水体、底泥和克氏原螯虾中吡虫啉残留检测的需求。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法 吡虫啉 水体 底泥 克氏原螯虾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