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基于SWOT模型的我国现代渔业科研院所建设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 2018

摘要:渔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支撑,提高我国渔业科研院所科技竞争力,对"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论文运用SWOT模型对比分析了我国现代渔业科研院建设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指出了当前基础研究薄弱、科研成果产出竞争力不足及科研组织缺乏统筹协调等内部不足;同时指出了国家科技计划改革、研究方向支撑力不足、人才流失等外部挑战,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快现代渔业科研院所建设提出了提升渔业国际竞争力、做好重大项目预研,探索科研项目组织新模式、抓好人才队伍与学科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 渔业科研院所 SWOT分析法 发展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淀山湖翘嘴鲌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

水生生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翘嘴鲌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可为探其繁殖、性成熟年龄、存活率等习性积累有效数据,并可为优化鱼类种群结构、科学利用其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以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逐月于淀山湖采集到的452尾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为研究材料,研究其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间的紧密联系。结果表明:翘嘴鲌体长15.32—77.91 cm;体重范围43—5567 g。雌雄群体间的体长和体重的差异不显著(P>0.05),体长和体重拟合关系式为W=0.00002L~(2.9211)(R~2=0.9143,n=452),符合匀速生长特性;选用鳞片鉴定年龄、测量鳞径,并建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_t=99.65[1–e~(–0.1357(t+0.6287))];W_t=11874.27[1–e~(–0.1357(t+0.6287)]2.9211)。采集的翘嘴鲌样本由1—6龄组成,优势年龄组3龄,占样本总数的55.71%,表明生长趋于低龄化、小型化;生长拐点年龄为7.2711龄时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65.54 cm和3471.79 g。

关键词: 淀山湖 翘嘴鲌 年龄结构 生长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新方式——分级序批式养殖试验

科学养鱼 2018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的池塘养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逐步成为水产养殖的主要形式和市场水产品供应的主要来源,但由于生产方式粗放、养殖设施简陋,其养殖效率、资源利用率等普遍较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病害的不断发生,人们开始重视池塘养殖的环境生态问题,一些池塘养殖新模式不断出现,尤其是近十年来,如池塘封闭式综合养殖、多池循环水养殖、渔农综合种养、池塘生态工程化循环水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期饥饿对斑点叉尾形态、肌肉品质构成及营养组成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短期饥饿对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商品规格鱼品质相关影响,分析了循环水系统中饥饿0 d(S0)、5 d(S5)、10 d(S10)、15 d(S15)和20 d(S20)的商品规格斑点叉尾的形态学、肌肉生化组成、品质构成及营养成分变化。结果显示,随饥饿时间延长,肥满度(CF)、脏体比(VSI)和肝体比(HSI)显著下降(P<0.05)。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质量分数随饥饿时间延长而显著下降(P<0.05),水分呈增加趋势,灰分前10 d下降而后10 d转为上升(P<0.05)。随饥饿时间延长肌肉硬度下降,凝聚性和弹性指数升高(P<0.05)。肌肉中氨基酸质量分数在S0组和S20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检测的24种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SFA)降幅近17.1%,总不饱和脂肪酸(UFA)降幅近10.9%,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降幅超过10.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降幅近12.3%,二十碳五稀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稀酸(DHA)降幅差异不显著(P>0.05)。

关键词: 斑点叉尾 短期饥饿 形态学 品质构成 营养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莱茵河是欧洲的重要航道及沿岸国家的供水水源地,对欧洲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19世纪下半叶,莱茵河及其沿岸地区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以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为代表,沿岸各国建立协作机制,整治污染,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经过数十年的治理过程,如今的莱茵河生机盎然、重现美丽。通过综合介绍莱茵河流域曾经经过的污染、治理、生态恢复过程,针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行动,提出借鉴莱茵河治理模式与发展经验:(1)打造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平台,建立"长江保护委员会";(2)加强流域整合管理,明确流域治理目标,制定"长江保护行动计划";(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协调流域内各方利益;(4)积极鼓励政府、民众和企业参与,形成保护长江的共识与合力;(5)从源头治理污染,提升水质;(6)建立完整的全流域监测方案;(7)完善生态修复模式,以期对我国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综合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莱茵河 流域管理 生态治理 经验启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合浦珠母贝糖胺聚糖咀嚼片的制备工艺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合浦珠母贝糖胺聚糖为主料,甘露醇、微晶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硬脂酸镁、乳糖等为辅料,利用湿法制粒的方法制备合浦珠母贝糖胺聚糖咀嚼片产品。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研究矫味剂、填充剂、粘合剂、润滑剂对咀嚼片感官品质的影响,结合响应面试验,以感官分值为指标,研究配方中影响较大的组分对咀嚼片感官品质的影响,结合实际生产筛选出最优配方。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糖胺聚糖咀嚼片的最优配方(以质量百分比计)为:糖胺聚糖17%,甘露醇25%,微晶纤维素44%,羟丙基甲基纤维素2%、硬脂酸镁1%,其余为乳糖;质量指标检测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和营养健康食品的相关要求;急性经口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咀嚼片对SD大鼠经口最大耐受剂量(MTD)高于15 g/kg,毒性分级为无毒;该制备工艺稳定可靠,制备方法简单易行。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糖胺聚糖 咀嚼片 响应面 感官分值 急性经口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溯河洄游长江刀鲚(Coilia nasus)摄食虾类的调查

湖泊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刀鲚(Coilia nasus)是长江的名贵经济鱼类.虽然传统上认为其溯河生殖洄游全过程不会摄食,但该问题一直尚未完全弄清.作为有效解明这一问题的第一步,本研究在前期长江流域干流和湖泊刀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先利用耳石微化学技术筛选出长江河口区、江苏江段、安徽江段和鄱阳湖水域溯河洄游型的刀鲚个体,再对其胃、肠容物的大型游泳动物(鱼、虾类)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在河口区、江苏和安徽江段所有刀鲚个体胃充塞度为0级,均未发现摄食有游泳动物;而鄱阳湖水域刀鲚个体的胃充塞度达4~5级,均发现有摄食淡水虾类的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和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的情况.其中29%和71%的刀鲚胃中分别含有1只和2只虾.所有刀鲚个体肠内均未发现有内容物.鉴于鄱阳湖已被确定为溯河洄游型刀鲚的产卵场之一,结果表明长江刀鲚在经河口,通过长江江苏和安徽江段干流到达鄱阳湖产卵场的过程中应该不会摄食大型游泳动物;而进入鄱阳湖产卵场后会开始摄食日本沼虾和秀丽白虾.这种两阶段的现象可能反映出了刀鲚的一种在洄游通道上节约能量,以利长距离溯河;而在产卵场补充能量,以利于性腺最终成熟的生存策略.

关键词: 刀鲚 溯河洄游 摄食 日本沼虾 秀丽白虾 长江 鄱阳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走向思考

中国水产 2018

摘要:增氧机、涌浪机、投饲机等养殖设备在淡水鱼池塘养殖中得到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池塘单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宗淡水鱼养殖生产过程及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针对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的弊端方面,笔者给出了坚持供给侧改革,治理整顿求发展;三产融合延长产品链,增加效益链;运用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构建智慧渔业水产养殖模式等发展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罗非鱼生长预测模型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吉富罗非鱼生长指标,建立其生长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 model,LSTM)模型,分析模型的拟合度和准确度,为罗非鱼的育种和养殖提供参考.[方法]以罗非鱼生长阶段的生长时间、投喂量及水槽编号3个指标数据作为输入量,通过Dropout和one-hot的方法建立LSTM模型.[结果]模型在训练开始后迅速下降,100次迭代左右,误差下降速度开始逐步减缓,在1000次迭代后,误差开始收敛,数值趋于稳定,稳定值误差在0.0036左右.训练完成的模型对测试集的预测结果相对误差随真实值变大而逐渐变小,真实值较大且稳定时,相对误差较小,整体拟合程度较好.[建议]生长预测模型满足基本生产需求的同时,需增加样本数据的记录采集,建立生长数据库;结合信息平台等技术获取多影响影子数据,增加输入变量,使模型更加完善合理;选择合适的模型,结合预测数据与生产,合理规划上市时间及安排投饲方案等,使养殖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 罗非鱼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 生长模型 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鲵细胞与大鲵虹彩病毒的微载体规模化培养工艺及优化

中国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Cytodex 3微载体悬浮培养系统规模化培养大鲵肌肉细胞(GSM)和大鲵虹彩病毒(GSIV),研究了微载体培养GSM细胞的形态和增殖特性,同时测定了病毒在培养系统中的增殖动态相关指标。结果显示,在Cytodex 3微载体培养系统中,将GSM细胞在贴壁期以转速30 r/min,每静置40 min搅拌2 min的方式间歇搅拌,10 h后贴壁率可达95%,培养基中最适血清浓度为10%,最适微载体浓度为2 g/L,最适细胞初始接种密度为1.2×10~5 cells/mL;增殖期以25 r/min的连续搅拌方式可以达到最佳的细胞生长效能。倒置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GSM细胞呈长梭形,紧密贴附在Cytodex 3微载体上,生长良好。采用优化的工艺条件培养GSM细胞,以感染复数(MOI)为0.5的剂量接种GSIV至规模化培养的GSM细胞,48 h后GSM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72 h病毒滴度达到最高TCID_(50)=10~(–8.50±0.20)/mL。本研究为大鲵虹彩病毒病疫苗的规模化生产工艺研究奠定了前期基础。

关键词: 大鲵肌肉细胞(GSM) 大鲵虹彩病毒(GSIV) Cytodex 3 规模化培养 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