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分光光度法测定花生壳中总黄酮含量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测定花生壳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比较了盐酸-镁粉法、NaNO_2-Al(NO_3)_3-NaOH法、AlCl_3法三种络合方法的适应性、重复性与供试品溶液的稳定性,并对最优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测定花生壳中总黄酮含量的最佳测定波长分别为423、519、402 nm,方法重复性(RSD)分别为6.74%、1.32%、0.96%,供试品溶液60 min内的稳定性以AlCl3法最佳(RSD=0.43%),因此,测定花生壳中总黄酮含量的首选方法为AlCl3法。经方法学验证,AlCl3法于波长402 nm处,以木犀草素为对照品,在19.9~100.0μg/m L浓度范围内与吸光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7。样品加样回收率在97%~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36%。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专属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稳定性高,适用于花生壳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早熟甜樱桃新品种‘五月红’
《园艺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五月红’甜樱桃是从‘红灯’自然授粉的杂种胚培苗中选出的早熟新品种。果实阔心形,红色,平均单果质量9.21 g,最大单果质量13.7 g。果肉粉红,脆韧,多汁,风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5%。果实成熟期比‘红灯’早5~7 d左右。树势较强,抗寒性较强,9年生树产量达12 078 kg·hm~(-2)。


山东省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优势种的系统发育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明确山东省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组成及优势病原菌的流行趋势.对2015-2017年在山东省采集的138份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并对优势病原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明确其发生发展规律.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真菌共有18种,其中镰孢属的拟轮枝镰孢菌分离频率为67.39%,为山东省优势病原菌;其次为层出镰孢菌,分离频率为10.87%;禾谷镰孢复合种、木贼镰孢菌和尖孢镰孢菌的分离频率分别为7.97%,5.80%,0.72%;木霉属的哈茨木霉分离频率为7.91%;青霉属的草酸青霉分离频率为6.52%;曲霉属黄曲霉和黑曲霉的分离频率分别为2.17%和5.07%.基于EF-1α基因序列构建了山东省2015-2017年拟轮枝镰孢菌的系统发育树,并分析了山东省菌株与河北省菌株的遗传进化关系.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89个拟轮枝镰孢菌菌株可以分为2个大群,其遗传距离较小,为0.002~0.016,表明山东省2015-2017年的菌株之间遗传关系较近;河北省和山东省拟轮枝镰孢菌菌株的遗传距离较小,相似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存在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拟轮枝镰孢菌穗腐病的抗性育种、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重测序InDel位点开发甜椒隐性核不育分子标记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甜椒雄性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提高甜椒雄性不育性状选择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研究以甜椒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AB91为试材,通过BSA法构建不育、可育基因池,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筛选出甜椒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候选基因27个;并根据候选基因设计SSR分子标记8对,结果从8对SSR引物中获得2对具有多态性标记的引物.利用已筛选的2对SSR分子标记对251个F2群体进行检测和遗传距离测定,结果表明,AB91核不育基因与甜椒核雄性不育基因连锁的位点标记为H12、H24,与不育基因msms的连锁距离分别为0.29 c M、0.00 c M,缩短了与甜椒核不育ms基因的遗传距离,为进一步克隆甜椒核雄性不育基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甜椒(Capsicum annuum var. grossum) 核雄性不育 全基因组重测序 分子标记


全膜覆土穴播对冬小麦冬前土壤水分及生长的影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构建全膜覆土穴播条件下冬小麦群体结构,2017-2018年在藁城采用覆膜*播期*播量三因子试验,研究了4种栽培措施对小麦冬前土壤水分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传统裸地条播)相比,覆膜0~20 cm土层温度提高1.02~1.24℃,0~50和100~160 cm土层的蓄水量增加7.0~9.4 mm和13.6~18.1 mm,播期、播量因素对冬前土壤含水量无明显影响.适期播种处理的干物质量、LAI(叶面积指数)、个体形态指标均显著高于晚播和CK,晚播处理的叶片数和分蘖数低于CK,大蘖数与CK无明显差异,而次生根数显著高于CK.覆膜适期播种易造成植株冬前长势过旺,晚播能有效控制冬前长势,同时覆膜减弱了晚播因素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表明在该种植模式下可以通过小麦晚播实现玉米晚收,提高光热资源的利用,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邢台夏玉米需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邢台地区1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2-2014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推荐的Penmen-Monteith公式及作物系数法,计算了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运用线性趋势分析、相关系数、Morlet小波、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了需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972-2014年,夏玉米需水量呈下降趋势,年趋势减少量为1.01 mm;夏玉米需水量存在23~32,12~15,3~6 a的周期变化规律,其中23~32 a的周期最稳定;夏玉米需水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少的分布特征;夏玉米需水量和气象因子的关系密切,其中日照时数和需水量呈最大正相关,水汽压呈最大负相关.
关键词: 夏玉米 需水量 时空分布 气象影响因子 FAO-PM公式 邢台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谷子株高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控制株高的遗传机理,为开展理想株型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在海南、洛阳、吉林3个不同种植区光周期条件下调查了98份谷子材料的株高,并对98份谷子材料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开展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标记与株高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谷子株高的变异在58. 5~169. 3 cm,广义遗传力为0. 501,且随着日照时间的延长,谷子株高呈递增的趋势。基因组重测序获得了4 482 208个高质量的SNP位点,主成分分析将98份谷子材料分为3个亚群,连锁不平衡(LD)分析发现谷子基因组LD衰减距离为47. 5 kb。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10 703个与株高关联的SNP位点(P <0. 000 1),这些位点多在海南种植区短日照条件下检测到,且集中于1号染色体上,只有1号染色体上3个关联SNP位点(SNP13861443、SNP14872616、SNP18601830)能在海南、洛阳2个种植区光周期条件下稳定检测到,说明谷子1号染色体存在海南、洛阳种植区短日照和中日照条件下控制株高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在关联SNP位点候选区域发现3个候选基因,推定为成蛋白的基因(LOC101783280)在外显子区检测到一个SNP位点(SNP14876527),推测该基因可能为控制谷子株高的主要候选基因。


华北冬小麦开花期补灌的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华北地区冬小麦开花期补灌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制定稳产节灌制度,于2007—2016连续10年进行了大田定位试验,研究在冬小麦拔节期灌水基础上,播前底墒、长期不同施氮及生育期降水等对开花期补灌增产效应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裂区设计,灌水量为主区,设春灌1次水(拔节期75 mm,W1)和2次水(拔节期和开花期各75 mm,W2)2个处理;施氮量为副区,设6个水平,分别为0(N0)、60(N60)、120(N120)、180(N180)、240(N240)、300 kg hm-2(N300).冬小麦开花期补灌增产效应受播前底墒影响显著,播前2 m土体贮水量越大开花期补灌增产率越小.施氮水平也显著影响开花期补灌增产效应,随着定位试验年限的增加,N0和N60处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逐年下降,从第6年开始开花期补灌的增产效应基本丧失.在足墒播种和正常供氮(施氮量不低于120 kg hm-2)条件下,开花期补灌的增产效应还受冬小麦生育期有效降水量的影响,尤其是拔节–开花期的有效降水量.开花期补灌增产率随生育期以及开花后的有效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拔节–开花期有效降水量大于25.3 mm时,开花期补灌没有显著优化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生物量、收获指数等产量性状,最终增产不显著;此情景下,拔节期灌1次水(75 mm左右),即可在维持较高产量的前提下,降低耗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实现稳产与节水协同.本研究表明,华北平原冬小麦在足墒播种、施氮量不低于120 kg hm-2、拔节期灌水前提下,拔节–开花期有效降水量可作为开花期灌水与否的重要决策依据.


太岁表层组织DNA提取前处理对细菌结构的影响
《生物技术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DNA提取前处理方法对太岁表层组织细菌结构的影响.[方法]设水浸提(SO1)、浸提后热溶解(SO2)、直接热溶解(SO3)与微孔过滤结合的3种处理法,高通量测序.[结果]SO1、SO2、SO3的Shannon指数均接近4. 44,OTU数目均接近1 677个,共有OTU 807个,序列占比95. 65%.所含细菌在各分类水平上数目相近,各涉及约20个门、200多个属,优势类群集中在未分类属(unclassified)、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Povalibacter 4个属,占比之和超过了60%.除未分类属外的三个属,均各有一种超高占比OTU支撑.假单菌属占比最高,各处理均为21%左右.[结论]3种前处理方法测得的细菌菌群结构,均表明太岁表层组织中细菌种类多,分布不平衡,假单胞菌属是占比21%的最优势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