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蜜蜂群体遗传分析
《环境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蜜蜂Apis cerana的群体遗传现状和生态廊道效应,基于15个微卫星遗传标记对该保护区内168群东方蜜蜂开展群体遗传分析,并与梵净山、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东方蜜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佛顶山保护区东方蜜蜂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948±0.0374、等位基因数为10.07±5.55、香农指数为1.5345±0.5060、多态信息含量为0.6552±0.1608,有效种群大小为825.3,与梵净山、雷公山保护区的东方蜜蜂没有遗传分化。佛顶山保护区东方蜜蜂遗传多样性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并与梵净山、雷公山东方蜜蜂存在明显的基因交流。研究结果揭示了佛顶山保护区维持蜜蜂遗传多样性的作用和生态廊道作用,揭示了距离110 km内多个保护区能够保证东方蜜蜂畅通的基因交流、避免近交衰退。同时,研究明确了多个保护区在蜜蜂遗传资源保护上的作用,为东方蜜蜂资源保护提供了积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传粉昆虫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梵净山 佛顶山 雷公山 生态廊道


施氮量对黔中地区甘蓝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23
摘要:为探明甘蓝生产的最佳施氮量,以奥奇利为供试材料,设置0(N0)、126(N1)、180 (N2)和234 kg/hm~2(N3)4个纯氮施用量,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其产量、土壤养分、植株养分含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相比,N2单株鲜重显著增加,增幅为63.8%;N1、N2和N3 3个施氮处理的甘蓝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增幅为17.2%-25.3%;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整体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碱解氮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施氮处理下甘蓝氮素利用效率有所不同,甘蓝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以N3最低。适当增施氮肥可增加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能增加甘蓝单株鲜重及产量;综合考虑产量及其氮素利用效率,黔中地区甘蓝施氮量以126 kg/hm~2为宜。


核果采后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耕作与栽培 》 2023
摘要:核果采后极易发生失水、皱缩、冷害和病害侵染现象,导致其商品价值降低.本文综述了核果采后主要品质劣变现象,介绍了物理、化学方法保鲜技术手段,为核果采后贮运及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黔中金荞麦活性物质提取工艺优化及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优化贵州地区优质牧草黔中金荞麦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并探究提取物抑菌活性,试验通过回流法、超声法、水煮法及鲜样榨汁法对黔中金荞麦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进行提取,通过打孔法检测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确定提取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提取物中的有效物质含量,对溶液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进行优化,设置正交试验确定最优提取工艺。以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检测在最佳提取条件下提取的黔中金荞麦提取物对3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黔中金荞麦地下部分的70%乙醇超声提取物对3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24.2 mm。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0%,提取温度60℃,料液比1∶40。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MIC介于31.25~62.5 mg/mL之间,MBC介于为62.5~500 mg/mL之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较好,MIC和MBC分别为31.25 mg/mL和62.5 mg/mL。说明黔中金荞麦地下部分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较好,作为减抗替抗饲料添加制品具有现实可行性。
关键词: 黔中金荞麦 高效液相色谱法 抑菌 芦丁 提取 工艺


贵州不同生态区密度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裂区设计,以5个春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研究密度对各生态区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密度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密度在9.11万株/hm2时积累量达最大值;各生态区总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著,其中威宁点最大,兴仁点最小.春玉米干物质总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和子粒分配比例及对子粒贡献率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密度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平均密度在8.86万株/hm2时产量最大,为11 844.22 kg/hm2;密度每增加1万株/hm2,有效穗数平均增加0.7万株,穗粒数降低20粒,千粒重降低14 g.各生态区产量表现为威宁>毕节>铜仁>安顺>兴仁.


火龙果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火龙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与评价,为火龙果品种资源的创新利用提供基础.以58份火龙果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14个质量性状和9个数量性状进行描述和测定,采用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方法,结合多样性指数,对火龙果表型性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58份种质资源绝大多数性状呈现出变异程度高、类型丰富的特点,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234~1.809;9个数量性状变异范围较大,变异系数为11.25%~35.32%,其中Vc含量变异系数最大;各数量性状间大部分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说明58个火龙果种质资源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遗传多样性丰富.


饲料油菜粗蛋白含量及其氨基酸组成
《草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饲料油菜(Brassica napus)及其不同生长时期的营养品质差异,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饲料油菜‘牲饲1号’‘牲饲2号’和‘油研50’在薹期(BS)、初花期(EFS)、盛花期(FBS)和终花后1周(FFS)刈割,对生物产量、粗蛋白及其氨基酸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品种(组合)对饲料油菜生物产量影响显著(P <0.05),刈割时期影响极显著(P <0.01),两者互作影响不显著(P> 0.05);其中,‘牲饲2号’FFS生物产量最高。2)从BS至FFS,3个品种(组合)植株粗蛋白(CP)含量(干基)分别从26.88%、27.05%和25.66%降至15.22%、16.06%和15.45%,且品种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 <0.05);‘牲饲2号’和‘油研50’单位面积CP产量均为FBS> FFS> EFS> BS,‘牲饲1号’为FBS> EFS> FFS> BS,其中‘牲饲2号’FBS刈割处理最高(1 855.55 kg·hm-2),‘牲饲1号’FBS处理次之(1 645.85kg·hm-2)。3) 3个品种(组合)均含7种必需氨基酸(E)和10种非必需氨基酸。处理间氨基酸、总氨基酸(T)、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药效氨基酸、甜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含量均有显著差异。除蛋氨酸外,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表现为BS> EFS> FBS> FFS。除蛋氨酸+半胱氨酸外,E/T均高于FAO/WHO推荐标准、必需氨基酸的比值系数均接近1,各处理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为56.81~71.34,‘牲饲2号’FFS刈割处理SRC值最高(71.34)。4)以三江牛红牛肉、婆罗门牛肉和巴美肉羊为参比蛋白,‘牲饲2号’和‘油研50’ FFS刈割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处于0.90~0.94,为良好蛋白质;以蕨麻猪肉为参比蛋白,‘牲饲2号’FFS刈割EAAI值为0.97,为优质蛋白,‘牲饲2号’FBS刈割和‘油研50’ FFS刈割,EAAI值分别为0.86和0.94,均达到良好蛋白标准。
关键词: 饲料油菜 刈割时期 生物产量 粗蛋白 氨基酸 氨基酸比值 必需氨基酸指数


花生籽仁油酸、亚油酸含量近红外模型构建及育种应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油酸遗传改良对于花生品质、营养价值及耐贮藏性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建立准确、快速、无损检测花生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近红外分析技术将为推进高油酸花生育种步伐提供支撑。本研究选择50份种皮颜色、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变异丰富的花生材料构建近红外分析模型,油酸和亚油酸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318和0.9225;将15份未参加建模的花生材料作为外部验证集,各材料油酸含量预测值与化学值的偏差为-7.31%~1.92%,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761;亚油酸含量预测值与化学值的偏差-0.29%~5.77%,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812,表明构建的模型具备准确、可靠的预测能力。基于该检测技术,从高油酸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出9个产量为4102.5~5302.5kg/hm~2,油酸含量在70%以上且农艺性状优良的高油酸花生品系。其中,1个是高油高油酸品系,另有3个是以贵州本地主推品种做亲本杂交选育而来的高油酸品系。


香菇新品种'蓝梦1号'
《园艺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蓝梦1号’是由贵州毕节黔西县野生香菇子实体经过多次组织分离和系统选育获得的中低温型优良品种。子实体单生或丛生,中大型,菌肉较致密;菌盖圆整,浅黄至褐色,表面少许或无鳞片,中部较平或微弧形,边缘内卷;菌柄浅白色、中粗、有韧性、具鳞片。鲜品产量805 g·棒-1。在贵州海拨1 000 m以上地区可以周年出菇,在海拔1 000 m以下地区春秋冬季出菇。


贵州地区威宁鸡禽白血病病毒分离鉴定及env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对贵州省纳雍县某养殖场发病威宁鸡种鸡进行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的分离鉴定及env基因遗传进化分析,试验对送检的病死鸡进行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观察,以及采集发病鸡肝脏进行细菌分离、ALV分离、ALV p27抗原的ELISA检测和病毒PCR鉴定,进一步对分离株的env基因进行克隆、测序,与GenBank收录的其他ALV参考株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并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剖检可见病死鸡腹腔中及肝脏上有肿瘤结节;取病死鸡的肝脏、心脏接种于含5%新生牛血清的TSA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培养24 h,未见有细菌生长;取病死鸡肝脏组织,处理后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细胞,用ALV ELISA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发现ALV p27抗原呈阳性;用ALV-J亚群env基因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呈阳性,PCR产物大小约为924 bp;将分离毒株命名为ALV-GZ株,该毒株与国内外分离的ALV-J亚群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7.0%~99.4%,与国内外分离的其他亚群的核苷酸相似性为50.8%~53.0%,与AHFX/16916株(GenBank登录号为MF614031.1)处于同一遗传进化分支,亲缘关系最近。说明贵州省纳雍县某养殖场发病威宁鸡种鸡感染了ALV-J亚群,且ALV-J亚群毒株在缓慢的变异演化中向地方品系鸡蔓延传播。
关键词: 贵州地区 威宁鸡 禽白血病病毒 J亚型 env基因 遗传进化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