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用等效线评判稻田“桶混”农药联合作用方式的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田间混用农药的联合作用方式,以田间防治效果作为农药剂量的生物效果,作单剂和混剂的剂量反应曲线,求得单剂、混剂获得相同防治效果的等效剂量。直角坐标的横轴和纵轴分别代表2种单剂的有效剂量,在坐标内分别标出单剂、混剂等效剂量的坐标点,连接单剂坐标点的直线为等效线,混剂坐标点如在等效线的下方,则为增效作用,在等效线上方,为拮抗作用,接近于等效线,为相加作用。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毒死蜱、噻嗪酮-毒死蜱和噻虫嗪-混灭威3个组合对褐飞虱有增效作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毒死蜱、噻嗪酮-毒死蜱和噻虫嗪-混灭威3个组合对稻飞虱有增效作用。说明用田间试验结果作等效线能够反映农药混用的联合作用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LTR-反转座子中Orf1基因的分子进化
《遗传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LTR-反转座子是植物基因组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结构上非常保守,通常含有gag和pol两个基因,是完成其转座过程所必需的。在前期研究中,本项目组对大豆基因组SARE转座子家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家族的拷贝中还存在第3个基因——Orf1。文章借助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方法,对33个已测序的基因组进行了全基因组注释。结果发现,在7个植物基因组(桉树、杨树、棉花、大豆、百脉根、亚麻和苜蓿)中,部分LTR-反转座子元件在gag基因的上游存在约1~2kb未知的Orf1基因或基因片段。这类转座子多数在0~3百万年内插入到其所在的寄主基因组中,但它们在不同物种中的分子结构、发生的频率、扩增的强度和活跃的时期等方面差异较大。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这类具有特殊结构的转座子较整齐的聚类到双子叶植物的一个进化分支上,表明它们可能是部分双子叶植物在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物种间的相对保守性、大量拷贝的转录活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多个功能结构域,提示Orf1基因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
关键词: Orf1基因 LTR-反转座子 植物基因组 起源 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尿素对葡萄5个氮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园艺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藤稔’葡萄为试材,利用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5个葡萄氮代谢基因VvGHD(JF796045)、VvNiR(JF796046)、VvNR(JF796047)、VvGS(JF796048)和VvAS(JF796049)在施用尿素后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5个基因在葡萄叶面喷施尿素后不同时间段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VvGDH最高表达水平发生在尿素喷施后48h,VvNR和VvNiR最高表达水平发生在24h,VvGS最高表达水平发生在6h,VvAS最高表达水平发生在2h。叶面喷施比土壤施用尿素叶中5个基因表达高峰出现的时间早,且表达水平高;土壤施尿素后叶中5个基因对尿素的响应时间比根中延后,但响应强度明显高于根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流域棉花纤维比强度选择的理想试验环境筛选
《棉花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GGE双标图方法对2000-2010年期间27组独立的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15个试点在纤维比强度选择上的鉴别力、代表性、理想指数和离优度指数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京、黄冈、常德、岳阳和南阳是以长江流域为目标环境的广适性纤维比强度选育和作为区域试验点鉴别理想品种的最理想试验环境,而江浙沿海棉区的试验环境(南通、盐城和慈溪)和四川盆地棉区试验环境(简阳和射洪)不适宜作为针对长江流域的纤维比强度选择与推荐环境。本研究充分展示了GGE双标图在区域试验环境评价方面的应用效果,也为长江流域棉花品种生态区划分和国家棉花区试方案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 GGE双标图 鉴别力 代表性 区域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枯萎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以西瓜枯萎病菌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和生长速率法从355株根围细菌及植物内生细菌中筛选出7株活菌或胞外代谢产物拮抗作用强的细菌。盆栽试验表明,这7株强拮抗细菌对西瓜枯萎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菌株Jaas ed1、Jaas ed2、Jaas ed3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化学药剂百菌清,防效分别为75.1%、64.1%、63.2%。田间试验进一步表明,菌株Jaas ed1、Jaas ed2、Jaas ed3对西瓜枯萎病仍有较好的防效,其中菌株Jaas ed2的防效达64.9%。经菌种鉴定,菌株Jaas ed1和Jaas ed3为枯草芽孢杆菌,菌株Jaas ed2为多黏类芽孢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竹材苄基塑料化改性的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NaOH溶液作润胀剂及催化剂、氯化苄作醚化剂对竹材表面及内部进行塑化改性,并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GC接触角分析对苄甲基化竹(塑化竹)的分子结构、微纤丝形态及表面自由能进行研究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竹的分子结构产生了显著变化;塑化竹表面形态发生改变,原有线性结构基本消失,表面形貌与受热皱缩的塑料极为相似;塑化竹的总表面自由能减少,表面自由能极性部分与未处理竹相比降低近一倍,其非极性部分接近PP塑料杯;塑化竹与塑料表现出较好的界面相容性;热压成型过程中塑化竹可自身黏合并呈塑料化倾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盲蝽膜结合型海藻糖酶ALTre-2基因表达、纯化及酶学特性
《棉花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绿盲蝽为材料,在前期获得绿盲蝽膜结合型海藻糖酶(ALTre-2)基因的基础上,构建了ALTre-2原核表达载体(pET28a-ALTre-2),经IPTG诱导表达、变性、复性和蛋白纯化后,获得具海藻糖酶活力的重组蛋白,最后在以海藻糖为底物及重组蛋白浓度为1.1 mg·mL-1的条件下,对纯化得到的重组ALTre-2蛋白进行活性检测,确定了其酶促反应的最佳pH和最适温度。试验结果表明:ALTre-2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能够高效表达一个约60 kD大小的蛋白,SDS-PAGE显示该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变性、复性及蛋白纯化获得了具海藻糖酶活力的重组蛋白;该重组ALTre-2蛋白在pH为7.0时活性最高,同时重组ALTre-2蛋白酶活性最适温度是50℃。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绿盲蝽膜结合型海藻糖酶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