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表达鸡毒支原体TM1蛋白基因重组新城疫病毒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制安全、有效的新型鸡毒支原体(MG)疫苗,本研究利用新城疫病毒(NDV)LaSota弱毒疫苗株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构建出表达MG TM1蛋白的重组病毒rLa-TM1,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评估其作为MG活载体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免疫荧光试验表明TM1蛋白获得正确表达;经测定,重组病毒平均鸡胚致死时间(MDT)为132 h,脑内致死指数(ICPI)和静脉内致病指数(IVPI)均为0,保持了LaSota亲本株的低致病性;rLa-TM1接种鸡胚所收集尿囊液中的病毒滴度可高达每毫升109.5EID50以上,证明重组病毒保持了LaSota亲本株高滴度鸡胚生长特性;重组病毒rLa-TM1接种1周龄的雏鸡后,可以诱导显著的MG抗体反应;攻毒保护试验证明其保护率可以达90%,而对照组全部发病(10/10)。本研究表明重组病毒rLa-TM1可以作为MG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的候选疫苗。
响应面法优化冬瓜老鸭煲的加工工艺
《食品工业科技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金定鸭和冬瓜为原料进行煲汤,通过控制水肉比、肉瓜比、小火慢炖时间来进行单因素实验,并以感官评分为依据,对冬瓜老鸭煲的生产工艺进行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水肉比的上升,感官评分先升高后降低,在水肉比为2.5∶1时达到最大值。随着肉瓜比的上升,感官评分先升高后降低,在肉瓜比为1.5∶1时达到最大值。随着小火慢炖时间的增加,感官评分先急速的上升,在2h时达到最高值,然后再缓慢降低。响应面优化得到了药膳型老鸭煲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肉瓜比1.6∶1,水肉比2.4∶1,小火慢炖时间130min,此时预测感官评分为89.66,生产验证得到感官评分为89.45。验证实验显示,在该工艺条件下制作的冬瓜老鸭煲的色泽、香味、滋味都能达到较好值,可以作为工艺化生产的基本加工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猪粪有机肥对稻麦两熟农田稻季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施用猪粪有机肥对稻麦两熟农田稻季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季径流水量可达2 285.10m3/hm2;常规施肥(T0)条件下,稻田径流流失全N(TN)和全P(TP)总量分别为4.71kg/hm2和154.08g/hm2,流失率分别为1.74%和0.23%,且水稻产量可达8 861.50kg/hm2;较常规施肥处理而言,秸秆还田(T1)处理显著减少TP径流流失总量达16.68%,显著降低TP径流流失率达16.68%。同时,有机肥50%替代氮肥(T3)处理可减少稻季TN径流流失量达5.49%,也可显著降低TP径流流失率达23.32%,且水稻产量未显著下降。然而,有机肥100%替代氮肥(T4)处理增加稻季TN径流流失量1.3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增加TP径流流失量和流失率,且极显著降低水稻产量达37.87%。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高产稳产条件下,猪粪有机肥50%替代氮肥措施的减排效果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的AFLP遗传分析
《应用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AFLP标记对中国11省13个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地理种群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以揭示不同区域种群间遗传分化,为建立较准确的二化螟发生区划及区域治理对策提供新的依据。选取3对引物,共扩增出44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为386,多态性比率为86.8%。种群间分化系数(Gst)为0.74,基因流仅为0.176;13个地理种群间遗传一致度较高,均大于0.67。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表明,二化螟13个地理种群可区分为4类,其中淮北平原类(赣榆、阜宁、阜南)、东南山区类(鄞县、闽侯)、荆湘川类(荆州、邵阳、德阳)三类种群分别具有较一致的地理气候特征或相对较近的距离。研究还表明,与其他测试种群的遗传距离普遍较大、相对孤立的地理种群,其聚类结果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取样点较多、且样点分布较均匀的聚类分析结果才有较高可信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孢蘑菇菇渣不同堆制方式制作有机肥试验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对双孢蘑菇菇渣采用自然存放、调节水分堆制及添加牛粪后堆制,分析不同堆制菇渣理化性状、养分含量及对白菜发芽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堆制的双孢蘑菇菇渣总养分含量已达国家有机肥标准的要求,经不同方式堆制后,各处理总养分含量依次为:T3>T2>T1。双孢蘑菇菇渣本身是一种肥效较高的有机肥,经堆肥处理尤其添加牛粪堆肥后,养分含量明显提高。未经堆制前双孢蘑菇菇渣对小白菜的发芽指数已达80%,经不同方式堆制后各处理发芽指数均得到提高。双孢蘑菇菇渣不经堆制或经不同方式堆制后均是良好的有机肥料,可直接还田施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喷雾器及施液量对水稻冠层农药雾滴沉积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弥雾机和手动喷雾器在不同施液量条件下喷雾,农药雾滴在水稻冠层沉积分布特征,阐明农药剂量的沉积结构及空间分布对药剂防治效果的影响。【方法】以农药雾滴采集装置和水敏纸收集农药雾滴,通过DepositScan软件分析雾滴覆盖率和雾滴密度,并利用示踪剂估测农药沉积量。【结果】弥雾机和手动喷雾器不同施液量条件下喷雾,叶角45°和0°水稻叶片正面的雾滴覆盖率显著高于叶片反面。弥雾机在225、450、600 L·hm-2施液量条件下喷雾,叶角0°水稻叶片反面的雾滴密度均大于200个/cm2,施液量间差异显著。手动喷雾器在600、900、1 200 L·hm-2施液量条件下喷雾,叶角0°和45°水稻叶片反面的雾滴密度均小于15个/cm2,施液量间无显著差异。相同剂量,弥雾机在450 L·hm-2施液量条件下喷雾,水稻冠层各位点上的农药沉积量最高;而手动喷雾器不同施液量条件下喷雾,水稻冠层各位点上的农药沉积量无显著差异。手动喷雾器喷雾叶片反面的农药沉积量均低于弥雾机喷雾。用15 g a.i.·hm-2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纵卷叶螟,弥雾机在施液量450 L·hm-2条件下喷雾的防治效果最高,手动喷雾器在施液量1 200 L·hm-2条件下喷雾的防治效果最差。【结论】弥雾机和手动喷雾器稻田喷雾,农药雾滴在水稻叶片正面的覆盖率均高于叶片反面。弥雾机喷雾时增加施液量,能提高水稻叶片反面的雾滴密度和覆盖率;手动喷雾器喷雾时增加施液量,无显著效应。与手动喷雾器相比,弥雾机喷雾显著增加了叶片反面的雾滴密度、雾滴覆盖率及农药沉积量,能显著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水稻 喷雾器械 施液量 雾滴密度 雾滴覆盖率 沉积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5个葡萄试验示范基地土壤肥力状况调查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对江苏溧水白马植物基地、泰兴、句容、江宁、宜兴5个葡萄试验示范基地的土壤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采样土层深度的增加,基地内有机质含量、全氮和全磷含量整体呈减少的趋势,而pH值、全钾含量呈增加趋势;各基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1.45~26.00 g/kg,其中句容的有机质含量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猪舍环境监测系统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畜禽健康养殖过程中的光照度、温度、湿度和氨气含量等基本环境参数进行自动化监测,本研究采用改进后的低功耗自适应集簇分层型协议(Low 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LEACH)、3G通讯设备和TELOSB无线传感器节点以及光、温度、湿度和氨气传感器搭建了一个猪舍环境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并采用J2EE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开发一套猪舍环境监测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实时环境数据查看、历史记录查询、自动生成环境参数曲线图、环境数据分析和报警等功能。在数据采集频率方面,该监测系统可实现5 min采集1次环境参数。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能精确、可靠地采集和传输环境数据,掉包率小于0.1%;在环境指标超出设定的阈值范围时能及时报警,提醒工作人员及时进行处理,从而有效地改善猪舍环境及提高畜禽健康养殖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和种植地点对南粳46稻米品质及RVA谱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种植5个地点7个播期的种植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地点对南粳46稻米品质及RVA谱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南粳46稻米加工品质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外观品质变优,蒸煮食用品质下降;随着地点的南移,南粳46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用品质总体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不同性状对地点和播期的反应不同,糙米率、粒宽、粒长、长宽比、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受影响较小,而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影响较大,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居两者之间。RVA谱特征值分析表明,崩解值、消减值和起始糊化温度同时受播期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峰值黏度时间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较大。随播期的推迟,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消减值和起始糊化温度呈先降后升趋势,崩解值先升后降,峰值黏度时间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纬度的降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总体上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消减值和峰值黏度时间降低,起始糊化温度升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