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氮交互作用对甘蓝产量和硝酸盐吸收累积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了解不同灌水量和氮肥用量条件下甘蓝生物量变化和不同生育期硝酸盐累积规律,为甘蓝生产中氮素的高效利用和提供硝酸盐安全蔬菜产品生产中合理灌水和施肥提供依据。以北京市种植的甘蓝品种为对象,采用田间裂区试验方法,设置1800,3000,4800 m3/hm23个水平灌水量主处理和0,150,300,450 kg/hm24个水平氮素用量副处理,测定收获期产量,分析甘蓝莲座期、结球期、收获期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1800,4800 m3/hm2灌水量在不同氮肥用量交互作用下甘蓝产量都显著低于3 000 m3/hm2灌水量处理;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450 kg/hm2较高施氮量处理下,产量下降,甚至低于150 kg/hm2较低施氮量处理。生长前半期是甘蓝吸收氮素较多的时期,不同灌水量和氮肥用量处理下莲座期植株硝酸盐含量都远高于蔬菜硝酸盐限量国家标准,较低、较高灌水量在不同氮肥用量交互作用下含量相对较低,3000 m3/hm2灌水量和300,450 kg/hm2氮肥用量下有较高的硝酸盐含量。随甘蓝生育时期的延长,硝酸盐含量呈显著性下降,到60 d收获时都降到蔬菜硝酸盐限量标准以下;3000,4800 m3/hm2灌水量在不同氮肥用量交互作用下含量显著高于1800 m3/hm2处理;氮肥施用条件下含量都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较低、较高灌水和较高氮肥用量条件不利于甘蓝的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增加了氮素环境流失污染风险;3000 m3/hm2灌水和300 kg/hm2氮肥用量条件有利于甘蓝生长、氮素的吸收利用,降低菜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风险;增加产量,适当时期收获并能提供符合硝酸盐含量标准的蔬菜产品,具有较好经济收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LIMEX和DIVA-GIS的瓜实蝇潜在地理分布预测
《植物保护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Coquillett)的生物学数据和已知地理分布信息,采用CLIM-EX软件的地点比较和DIVA-GIS软件的BIOCLIM两种模型研究瓜实蝇的潜在地理分布。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能准确预测出我国34.7~18.1°N,97.5~122.6°E范围内的19个省(市、自治区)是瓜实蝇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南部、云南南部、台湾西部以及四川盆地为高度适生区,江西、湖南、贵州、重庆、上海以及四川、云南、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北、陕西、河南、甘肃局部地区为中低度适生区。对全球的潜在分布区预测结果表明:瓜实蝇目前的地理分布还未达到其最大潜在地理分布范围,瓜实蝇随国际贸易进一步扩散的风险较高。对两种模型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在物种相关资料完整的情况下,CLIMEX的地点比较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要高于DIVA-GIS的BIOCLIM模型。
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近年来育成的22个甜玉米品种为材料,在同一供氮水平下对其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产量、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都存在着显著差异。氮素积累量变幅为126.6~243.8kg/hm2,鲜果穗和鲜子粒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幅分别为43.56~2.0 kg/kg和28.44~6.0 kg/kg。聚类分析结果看出,鲜果穗、鲜子粒均表现为高产、氮素积累量大、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品种是金凤5号、穗美9701和金师王,其氮素积累量均值为214.4 kg/hm2,鲜果穗和鲜子粒的氮素利用效率分别为50.8 kg/kg和38.2 kg/kg。通径分析表明,氮素积累量对不同品种产量的作用大于氮素利用效率对产量的作用,说明鲜食甜玉米品种的高产关键在于改良品种的氮素积累量,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中重金属与农药残留的检测和分析
《饲料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在北京密云旱作农业园区内随机采集40份夏播玉米籽粒,检测其中的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结果表明,锌的含量最高,平均值为22.751mg/kg;砷和镉的含量最低,平均值为0.015mg/kg;重金属元素在玉米籽粒中的含量排序为锌>铜>铬>铅>镉和砷;样本中未检出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残留量。园区内玉米粒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7个苜蓿品种苗期抗旱性鉴定
《草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温室盆栽模拟旱境条件,连续干旱胁迫4、8、12 d对17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苗期的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含量和质膜透性3个抗旱生理指标进行了分析评价,以干旱胁迫12 d与刚停水时(CK)的3个抗旱生理指标的变化率进行方差分析与数学聚类,研究结果表明,17个苜蓿品种可划分为抗旱性较强、中、较弱3类,其中肇东苜蓿、CW400、DK140、8925苗期抗旱性较强,而Grandeur、WL323MF、8920MF苗期抗旱性较弱,且二者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余参试品种的抗旱性居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枝赖草基因组可转化人工染色体(TAC)文库的构建和鉴定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克隆和转化多枝赖草(Leymus multicaulis)的耐黄矮病、耐蚜虫、耐干旱、耐盐碱等抗逆性基因,利用脉冲电泳分离纯化2Mb以上核DNA,酶切后回收10~200kb DNA片段按大小分5组与TAC载体连接后电转化导入细菌DH10B,在卡那霉素和蔗糖选择压下均有阳性克隆.用两种TAC载体pYLTAC17和pYLTAC747H/sacB分别构建了文库Ⅰ和Ⅱ,约16.5和23.6万个克隆,估计覆盖3~5倍多枝赖草基因组大小.文库以混合克隆形式保存在12×2块深孔96孔板中,每孔1.2mL菌液中含300~600个克隆,40多万个克隆转存到3块384孔板,留24个孔存叶绿体和线粒体DNA探针菌液,可用于后续文库鉴定.此外,从文库Ⅰ和Ⅱ分别挑取2501和2890个单克隆存于14块384孔板中.17块384孔板都用GeneTACTMG3复制了2份,点高密度杂交膜6张,以多枝赖草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5′RACE-GR和3'RACE-GR为探针初步筛选到19个阳性克隆.两文库为多枝赖草抗性基因的克隆、物理图谱的构建、功能验证等基因组有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多枝赖草(Leymus multicaulis) Mb级DNA 可转化人工染色体(TAC) 基因组文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北土石山区油松人工林耗水分配规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野外和室内试验相结合,对华北土石山区油松人工林耗水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分总耗水主要包括3个方面:林冠截留蒸发、植物蒸腾耗水和土壤物理蒸发耗水。油松林地总耗水为516.52mm,其中林冠截留占总耗水量的25.63%,土壤蒸发占22.15%,植物蒸腾耗水占52.22%,三者比例为1:0.86:2.04。油松平均林冠截留率为25.4%,平均透流率为64.4%,平均干流率为0.55%,干流雨、林内降雨和林外降雨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油松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1.5mm、枯落物年截水量为48.7mm,占总降雨的10.42%。油松林林内土壤水分蒸发为114.41mm,林外蒸发为197.70mm。油松林生长季林木蒸腾耗水量为269.74mm,6、8月出现两个峰值。
关键词: 林冠截留 枯落物持水 土壤蒸发 树木蒸腾耗水 耗水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椰菜与黑芥体细胞杂种的生物学特性
《华北农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经UV处理,PEG融合获得的79株花椰菜和黑芥的体细胞杂种进行了全生育期性状调查分析,包括细胞DNA含量测定、染色体计数、植株形态学观察、育性调查等。结果表明:杂种形态变异广泛,多数呈中间类型,少数呈偏亲性状;杂种细胞DNA含量不一致,呈现大于、等于、小于双亲细胞DNA含量之和的类型;DNA含量大于双亲之和的杂种与DNA含量等于或小于双亲之和的杂种相比,有较高比例的材料叶型出现畸形和(或)植株生长势弱,育性也更差。显示出杂种植株的生长势、育性与细胞的DNA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染色体计数,发现所检测杂种为混倍体,同一植株的细胞有多种染色体数目构成。在79个杂种中,筛选出13个目标材料,生长势强,有较好或一定程度的育性,表明采用体细胞杂交技术手段来改良甘蓝类蔬菜的遗传多样性具有可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