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大豆品种对氮磷钾肥的响应鉴定研究
《东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2018年在延边州农业科学院试验地对适宜该生态区域的20个大豆品种进行鉴定与分型(类).根据品种产量潜力和对氮磷钾肥的响应,划分为高效高响应、高效低响应、低效高响应和低效低响应4种类型,并研究了不同类型品种的倒伏情况和农艺性状的差异,旨在鉴定出适宜当地种植且满足不同需求的最佳品种.结果表明:高效高响应品种9个,为生产最佳品种;高效低响应品种3个,为减肥增效首选品种;低效高响应品种6个,可适当选择;低效低响应品种2个,不建议生产应用.低效低响应品种施肥与不施肥条件下均倒伏严重,其他3个类型品种大多表现较轻倒伏症状.相比于低响应品种,高响应品种对氮磷钾肥的高响应主要表现在显著提高株高、节数、分枝数、单株荚重、单株粒重和百粒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灰色马尔科夫模型的吉林省农民收入预测
《东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选取吉林省农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2005~2018年的宏观统计数据,首先构建灰色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马尔科夫链对灰色预测值进行修正,将模拟值与真实值进行对比,模拟程度较高。因此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能够对吉林省农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进行合理的预测,最终提出促进农民收入的建议。
关键词: 吉林省 农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 灰色马尔科夫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条件种植工业大麻的研究进展
《东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从露地栽培技术、国内外温室大棚研究情况和实验室育种技术等方面综述了不同栽培条件下种植工业大麻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对工业大麻产业发展的建议,旨在为工业大麻的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秸秆与白杨落叶腐解前后有机物组成特征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植物材料与其腐解产物之间有机物组成的关系,采用腐殖质组成修改法提取植物材料与其腐解产物中各有机组分,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各组分含量.以秸秆、白杨落叶、腐解秸秆和腐解落叶为研究对象,以草甸黑土为对照(ck).通过对2种材料腐解前后各有机物组分含量的对比,进一步了解植物材料腐解前后的变化.再与草甸黑土进行对比,研究植物材料腐解前后与完全腐殖化材料之间有机物含量的区别.结果表明:腐解过程可以提高碱提取酸沉淀物(胡敏酸)和碱提取酸溶物(富里酸)的含量以及碱提取酸沉淀物的相对含量,但会降低水溶物的含量与相对含量;2种植物材料经过腐解后,碱提取酸溶物相对含量向相反的方向变化;除秸秆腐解产物碱提取酸溶物外,植物材料腐解后,各有机组分相对含量更接近土壤.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白杨落叶 碱提取酸沉淀物 碱提取酸溶物 有机碳 腐殖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滴灌施氮对东北春玉米物质生产、转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氮肥合理施用问题,通过连续两年(2017~2018年)田间试验,研究了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氮肥用量(0,70,140,210,280,350 kg/hm2)对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玉米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P<0.05),且均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其中以施氮量210 kg/hm2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其中灌浆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以施氮量210 kg/hm2处理最高。Logistic方程解析表明,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干物质平均增加速率,提高幅度依次为5.4%~20.0%、13.9%~42.7%(2017年)和8.9%~25.7%、10.1%~40.2%(2018年),其中以施氮量210 kg/hm2处理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干物质平均增加速率最高,而不同施氮处理间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出现天数差异不显著(P>0.05)。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运对籽粒贡献率和花后光合产物输入籽粒量在施氮量70~210 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超过这一范围,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运对籽粒贡献率和花后光合产物输入籽粒量呈下降趋势。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在吉林省西部地区覆膜滴灌条件下,氮肥施入量为210 kg/hm2,有利于玉米物质生产、转运保持在较高水平,进而达到高产的生产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中部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养分管理模式的研究与验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如何在肥料总量控制甚至减少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高种植密度,进一步挖掘东北中部黑土区春玉米的产量和肥料效应潜力,为春玉米超高产条件下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试验于2005—2013年在吉林省农安县靠山镇进行,在大田条件下设置2种模式,分别为普通高产养分管理模式(HYNM)和超高产养分管理模式(SHYNM),以先玉335和郑单958为供试材料,系统监测群体产量构成及养分偏生产力,剖析不同产量群体氮、磷、钾养分吸收、分配和转运特征.[结果]在东北中部黑土雨养区,超高产养分管理模式(SHYNM)下全区测产玉米单产达15017 kg/hm2(先玉335),其产量构成为收获穗数76154穗/hm2,穗粒数583,千粒重337.9 g.与普通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对氮、钾肥的相对需求比例明显变大.群体氮素和磷素的吸收高峰在6展叶至12展叶阶段和吐丝期至乳熟期,钾素吸收高峰在6展叶至12展叶阶段.通过大区和生产两个阶段田间实证,超高产养分管理技术显著提高了花后养分累积量和对籽粒养分的贡献率,可以实现在15000 kg/hm2产量水平下,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分别达50.2、100.5、100.5 kg/kg.品种间比较,先玉335比郑单958具有更好的产量表现,且植株养分向籽粒的转运效率更高,其籽粒中的氮、磷、钾累积量均高于郑单958.[结论]在合理提升密度的基础上,以"减控总肥量、分段供氮、花前重施磷钾"为主要原则的养分管理技术模式,配合化控措施,延缓了玉米生育后期叶片的衰老,保证了后期干物质积累,在显著增加收获穗数的同时,保证千粒重和穗粒数不降低,在生产中稳定实现了14500~15000 kg/hm2产量水平,同时实现了氮磷钾养分的高效利用.
关键词: 黑土 春玉米 超高产养分管理模式 养分吸收利用特征 肥料偏生产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中植物和微生物残留组分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施肥是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SOC)水平的重要管理措施.微生物代谢和植物组分存留共同控制着有机碳的截获过程.本研究利用肥料与肥力长期(30年)定位试验,以氨基糖和木质素分别作为微生物和植物残留组分标识物,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农田中微生物和植物残体组分积累及有机碳库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未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无机肥(单施氮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可增加作物生物量和土壤氨基糖的积累,但对木质素和SOC含量无显著影响,说明无机肥施入刺激了微生物底物同化,加速了有机碳和木质素在耕层的周转.与无机肥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促进了SOC的累积(增幅38.3%),但是氨基糖在土壤有机碳中所占的比例并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微生物残留物对SOC积累的贡献具有饱和性;而有机肥施入增加了木质素在SOC中的比例,即增加了植物残体对SOC长期积累的贡献.与单施有机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增加了微生物残留物对SOC的积累.因此,长期施肥可以调节微生物残留物和植物残留组分的不同积累过程,从而影响SOC的积累和稳定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阿特拉津降解菌W11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玉米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离、筛选出降解阿特拉津残留的高效功能菌株,对于农产品安全和土壤环境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富集培养法,从吉林省延吉市的农田土壤中分离出1株以阿特拉津为唯一氮源生长的降解菌株W11.经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W11为类节杆菌属(Paenarthrobacter sp.).菌株W11在无机盐液体培养基培养60 h对阿特拉津(100 mg/L)的降解率为97.1%,其适宜温度范围为25℃~ 35℃,最适温度为30℃;适宜的酸碱度范围为pH值6~9,最适pH值为7.最佳碳源是葡萄糖,外加氮源对菌株降解阿特拉津的能力几乎无影响,菌株W11在修复阿特拉津污染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玉米‖花生轮作系统土壤水热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东北半干旱区玉米‖花生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试验设传统玉米单作、花生单作、不同秸秆还田量下(30%、60%和100%)玉米‖花生轮作5个处理.通过连续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玉米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农田土壤水热特性、产量及土地当量比(LER)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传统单作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玉米区播前0~4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提高了1.9%~3.9%,花生区提高了11.0%~13.9%;成熟期,秸秆还田花生区0:00 ~ 8:00平均地温比传统单作提高了0.2℃~ 1.1℃,10:00 ~ 22:00平均地温较传统单作降低了0.5℃~1.0℃.2016年和2017年玉米‖花生轮作系统LER为1.05~ 1.16,2018年各处理LER均小于1.吉林半干旱区玉米‖花生轮作系统进行秸秆还田改善了作物播前的土壤水分状况,但对于作物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年份有所差异.
关键词: 玉米‖花生轮作 秸秆还田 土壤含水量 温度 产量 土地当量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水平对玉米开花后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连续两年(2015~ 2016年)在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开花后干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特征以及土壤无机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施氮处理2年玉米产量平均增幅为13.1%~ 42.1%,其中以施氮量21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随施氮水平的增加,玉米茎干重、叶干重呈上升趋势,子粒干重呈先增后降趋势;施氮处理较不施氮肥处理显著提高玉米开花后不同器官干物质向子粒的转运量、转运率和营养体对子粒的贡献率(P<0.05),均以施氮量210 kg/hm2处理为最高.开花期至成熟期0~ 2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相关分析表明,玉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与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均呈正相关关系,除穗数外,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因此,适宜的施氮量可提高土壤无机氮含量,促进玉米开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提高玉米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