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对东北平原西部春玉米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可行性进行系统评价,与常规耕作相比较,探究秸秆旋混和秸秆覆盖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秸秆还田方式较常规种植方式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增产9.84%,秸秆旋混耕作方式增产8.01%;秸秆覆盖耕作方式有效提升了土壤肥力,碱解氮提升4.97%、有效磷提升67.17%、速效钾提升12.33%、全氮提升6.28%、全磷提升14.74%、全钾提升0.98%、pH降低1.83%、有机质提升7.55%,同时减少了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两种秸秆还田方式与常规种植方式比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增收21.21%,秸秆旋混耕作方式增收10.60%。综上所述,秸秆还田结合覆盖与旋混耕作方式可在该区域适当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井市马铃薯优质品种筛选试验研究及综合评价
《东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龙井市种植的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于2018年引进了6个马铃薯品种进行比较筛选试验,从物候期、植株形态特征、田间性状、块茎性状及生理缺陷、主要病害、产量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延薯10号和延薯12号生育期较短、丰产性较好、商品薯率较高,二次生长率和裂薯率也比对照低,均适合进行大面积种植。龙薯11号生育期较长,商品薯率也较低,二次生长率和裂薯率相对其他品种也稍高,但是产量位居第三位,较CK1有明显的提高,与CK2产量也相差不多,可作为替补品种在龙井推广种植。其余品种产量低,综合性状差,予以淘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玉米大斑病发生防控现状与展望
《东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大斑病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年危害损失率在8%左右,严重发生时可导致大幅度减产。近年来,随着大斑病感病品种的普遍推广,加之秸秆还田利用后大斑病病原基数过大,气候条件适宜的时候,在东北春玉米产区常存在暴发流行的风险。本文结合近年来吉林省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现状,对玉米大斑病防控技术进行了简要概述,以期为大斑病的综合防控以及玉米中后期病虫害的一体化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瓜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评价
《东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43份黄瓜种质资源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叶片性状、果实性状、风味品质、产量等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获得丰产类型的种质12份,风味较好的种质6份,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的种质5份,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种质6份,为育种亲本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从中筛选出综合表现优异的H2和H34可作为今后重点选育或推广的黄瓜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微生物添加剂对奶公牛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复合微生物添加剂对奶公牛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选择性别(公牛)相同,品种相同(荷斯坦),体质量为(350±25) kg的奶公牛20头,按体质量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预饲期7 d,期间试验组每头牛复合微生物添加剂的添加量为80 g/d,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添加剂.试验正试期55 d,饲喂方式及添加剂的使用与预饲期相同.每天精确记录采食量,并于试验开始和结束的清晨空腹测体质量,试验结束的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进行相关血液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干物质采食量比对照组提高2.74%(P<0.05),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28.95%(P<0.05),试验组料重比降低20.33%(P<0.01);虽然增加了添加剂成本,但是试验组每天每头的利润比对照组高出6.09元(P<0.01).血液常规指标中,试验组总蛋白含量比对照组升高17.30%(P<0.01),其中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分别升高21.63%(P<0.01)和13.49%(P<0.05),但2组血液中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并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间血液肝功指标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并无显著性差异;但试验组血液指标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比对照组提高39.41%(P<0.01),丙二醛含量比对照组降低31.68%(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比对照组升高10.47%(P<0.01),过氧化氢酶活性比对照组降低20.11%(P<0.0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量及密度对直立型绿豆品种产量效应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施肥量及密度对直立型绿豆品种产量效应的影响,以直立型绿豆吉绿10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探讨氮、磷、钾及密度配施对直立型绿豆品种产量的影响。同时建立氮、磷、钾肥及密度四因子与绿豆产量之间的函数模型,并对各因子作用进行分析,对模型进行了优化。主因子效应分析表明:四因子对吉绿10号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为:钾肥>株距>磷肥>氮肥。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随着施氮肥和钾肥量的提高,绿豆产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施磷量的提高,绿豆产量呈曲线下降的趋势;随着株距的增加,绿豆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模型优化结果表明,绿豆产量大于1 332.05 kg/hm2时大田试验适宜的施肥量为:N施用量55.6~65.8 kg/hm2、P2O5施用量81.9~96 kg/hm2、K2O施用量71.75~90.65 kg/hm2,适宜的株距为9.62~10.62 c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吉育25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大豆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吉育257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2010年以农大15751为母本、公交96192-4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8-2019年两年参加吉林省大豆科企联合体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471.1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平均增产0.15%,最高产量达2 910.4 kg·hm-2;2019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61.0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平均增产0.82%,最高产量达2 983.4 kg·hm-2.该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两年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3.66%,属高蛋白品种.2020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推广,审定编号为吉审豆2020002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毛虫赤眼蜂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亚洲玉米螟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效的载菌技术是提高载菌赤眼蜂防治效果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比了不同吸附助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时间、羽化量、存活时间及载菌量影响,证明了不同助剂及吸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后对赤眼蜂无不利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1%(w/v)淀粉溶液作为吸附助剂可显著提高赤眼蜂的载菌量,达3.6×104孢子/蜂以上,并应用该助剂建立了赤眼蜂高效携带白僵菌方法。从被害株数、蛀孔数、活虫数和僵虫数4个方面测定了载菌赤眼蜂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结果表明,载菌赤眼蜂较单一使用赤眼蜂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被害株数、蛀孔数和活虫数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28.1%、22.8%和24.5%,并且载菌赤眼蜂处理组中僵虫数量显著高于单独使用赤眼蜂处理组,说明载菌赤眼蜂对玉米螟具有协同防控作用。利用该方法进行玉米螟田间防治,能够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率,节约劳动力,具有巨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蛋期蛋鸡不同类型玉米净能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利用禽用开放式呼吸测热装置进行能量代谢试验,通过间接测热法结合替代法测定不同类型玉米在产蛋期蛋鸡饲粮中的表观代谢能和净能.选用34周龄产蛋期海兰褐蛋鸡18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30只.试验选用1种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和5种待测饲粮.待测饲粮由5种待测玉米(3种2018年10月收获的正常玉米和2种2016年收获储存3年的陈化玉米),分别以50%比例替代基础饲粮构成.试验鸡在舍内笼养,预试期7 d,正试期27 d,其中正试期分为3期,每期9 d(适应3 d、呼吸测热3 d、绝食测热3 d).每期试验中,从每组中选择4只试验鸡,称重后分别放入呼吸测热装置的12个代谢室(每个代谢室2只),每2个代谢室对应1种饲粮,测定气体交换和排泄物总量,呼吸测热的同时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与基础饲粮相比,5种玉米待测饲粮的表观代谢能显著提高(P<0.05),3种正常玉米待测饲粮的净能显著高于基础饲粮和2种陈化玉米待测饲粮(P<0.05);2种陈化玉米的表观代谢能和净能显著低于3种正常玉米(P <0. 05).本试验中,3种正常玉米的表观代谢能分别为16. 19、15. 85、16.17 MJ/kg,2种陈化玉米的表观代谢能分别为15.12和15.06 MJ/kg;3种正常玉米的净能分别为12.39、12.57、12.25 MJ/kg,2种陈化玉米的净能分别为11.29和12.05 MJ/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