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南普通野生稻籼粳分化的SSR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可区分籼粳亚种的22对SSR特异引物对海南普通野生稻的8个自然居群的51份材料进行了SSR分析。这些引物在海南普通野生稻中能扩增出籼稻带型、粳稻带型及不同居群海南普通野生稻特有的带型。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普通野生稻具有一定的籼粳分化,其中偏粳型多于偏籼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海南普通野生稻在中国栽培稻起源演化上的地位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对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的发掘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海南省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及pH的相关性
《土壤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海南省农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并对其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农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全省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2.99g/kg,各地区之间含量差异较大,土壤pH平均值为5.20;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平均值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1995)二级标准限值。但研究区土壤中Hg、Cd、Cr3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最大值均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的二级标准,并分别达到了1.63、0.64、586.70mg/kg;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性质间的关系复杂:有机质含量与Hg、Cd、Cr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b含量呈显著相关,而pH与Hg、Cr呈负相关,与Cd、Pb呈显著正相关。


香蕉谷氨酸脱羧酶基因克隆与表达
《西北植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抑制缩减杂交文库获得的香蕉谷氨酸脱羧酶基因片段,利用RACE技术,首次从香蕉果实中克隆了谷氨酸脱羧酶基因的cDNA全长.结果表明,该cDNA的ORF全长1 500 bp,编码499个氨基酸.Blast分析表明,该基因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水稻、柑橘、白杨、番茄等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分别为82%、81%、79%、78%,推测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56.25 kD,等电点5.21,具有与钙调蛋白结合的C端延伸区域和磷酸吡哆醛结合位点.组织特异性和果实采后正常成熟不同阶段表达结果显示,该基因在香蕉根、茎、叶、花、果实中均有表达,果实中的表达量较高,正常成熟表达量的增加可能受内源乙烯诱导并促进乙烯生物合成,推测其可能在不同的生理过程中起作用,并且与果实成熟及乙烯生物合成密切相关.
关键词: 香蕉 谷氨酸脱羧酶 克隆 表达分析 实时定量PCR


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brontispae)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编制
《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解剖椰心叶甲被寄生僵虫统计椰心叶甲啮小蜂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存活率与生殖力数据,编制了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常温下椰心叶甲啮小蜂卵、幼虫和蛹的历期分别为3.1、5.0d和9.3d,啮出前期为2.1d。卵、幼虫和蛹的存活率分别为0.9184、0.9521和0.9818,椰心叶甲啮小蜂的成虫羽化率为0.9,单雌产卵量为23.78粒,种群趋势指数为12.45。通过此生命表的组建,讨论了生命表中种群趋势指数(I)与生殖力表中净增殖力(R0)的关系,认为这两个概念本为同一含义,应该合并。此外,在成虫寿命大于等于2d的情况下,成虫逐日存活率与逐日产卵概率乘积的和小于1,且成虫寿命越长其...
巴西橡胶树液泡ATP酶F亚基基因克隆及表达
《西北植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筛选文库时获得的EST序列信息,利用RACE技术分离了一个巴西橡胶树ATP酶F亚基基因,命名为HbVHA-F.结果显示,该基因cDNA全长658bp,含有完整的阅读框架,编码130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及结构预测分析表明,HbVHA-F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杨树、水稻、黄麻、小麦和香蕉中相应基因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达到88.46%、86.15%、84.62%、83.85%和74.62%,与杨树一致性最高,并与其他高等植物聚为一类.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割胶(机械伤害)和乙烯利能够诱导HbVHA-F基因的表达.HbVHA-F基因可能通过转录表达调节参与了乙烯利刺激橡胶树增产的分子调控.


香蕉茎秆堆肥化处理腐熟度评价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以香蕉茎秆和鸡粪为主要填料进行好氧堆肥,研究了香蕉茎秆堆肥化过程中几种与腐熟度有关的物质含量和参数的变化情况及堆肥腐熟度评价理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C/N比、阳离子交换量(CEC)、CEC/TOC可以作为香蕉茎秆和鸡粪堆肥化处理腐熟度评价的化学指标,而pH和水溶性有机碳(WSC)不能作为腐熟度评价指标。


生防真菌遗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植保导刊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生防真菌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环境微生物,在防治有害生物中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近年来,都采用菌株改良的途径来提高生防真菌的毒力。其中基因工程技术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菌株改良途径,成为研究生防真菌分子生物学的新工具。为此,对生防真菌的遗传转化方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原生质体转化、电激转化、基因枪法、限制性内切酶介导转化(REMI)法、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