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氮配施对轮作冬小麦-夏玉米灌浆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水氮配施对轮作冬小麦-夏玉米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以处理W1500N210最高,叶面积指数和叶片水分利用率均以处理W1500N270最高,夏玉米叶片光合速率在处理W1500N270达到最高,蒸腾速率则以处理W1500N210最高;灌水和施氮及其交互效应对冬小麦、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率均有显著影响;冬小麦、夏玉米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率均随施氮量和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超过210kg/hm2时不再显著增加。


燕麦生物碱及其潜在的保健作用
《中国粮油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燕麦(Avena sativa L.)是一种公认的有益心脏健康的食品,其保健功能除归因于高含量的β-葡聚糖外,还因其富含多种功能成分,如植酸、维生素E、黄酮类和超过20种的燕麦生物碱等。燕麦生物碱是燕麦特有的酚酸类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非常有益。最新研究表明,燕麦生物碱兼有抗炎、抗增殖和止痒等生物活性,对于冠心病、结肠癌和皮肤瘙痒等疾病的防治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燕麦生物碱的结构分布、保健作用及其生物合成作了系统的阐述,对于开发燕麦新产品、提高燕麦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


富含γ-氨基丁酸的麦胚饮料的研制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以富含γ-氨基丁酸(GABA)的麦胚为原料,运用Mixture-D-Optimal混合设计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麦胚饮料的最佳配方,并对产品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富含GABA的麦胚饮料最佳配方为麦胚浆34%,豆浆54%,糖浆12%、柠檬酸液0.1%,此时产品的感官评分为3.82分(总分5分);模糊综合评价表明,以此配方生产的GABA麦胚饮料达到"较喜欢"级别;最佳稳定剂添加量为CMC-Na 0.1%、海藻酸钠0.3%、黄原胶0.3%,产品在常温和冷藏条件下稳定性良好。产品色泽乳白,口味醇香,其中GABA含量为0.82 mg/mL,是普通麦胚饮料的4.56倍。


催花期施氮对观赏凤梨激素含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催花期氮素对观赏凤梨成花效果的影响以及为凤梨花期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以‘丹尼斯’凤梨为试材,研究了催花期施氮处理对其内源激素含量及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催花期施氮处理于21~56天降低了叶片和生长点玉米素核苷(ZRs)含量;于7天和21天提高了生长点赤霉素(GAs)含量,于0~21天和28~56天提高了叶片GAs含量;整个处理过程叶片和生长点脱落酸(ABA)含量显著降低,但生长素(IAA)含量变化较小,从而引起叶片和生长点ABA/IAA、ABA/GAs、ZRs/GAs和ZRs/IAA比值的显著降低。施氮处理使植株成花时间推迟了12天,成花率下降了13%,成花质量降低。催花期施氮通过影响植株内源激素含量和比值的动态平衡从而降低植株催花效果。
关键词: ‘丹尼斯’凤梨 生长素 赤霉素 脱落酸 玉米素核苷


晾晒与添加剂对反枝苋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含水量及添加剂(甲酸和蔗糖)对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以开花期的反枝苋为原料,在鲜贮和晾晒2种条件下分别设置甲酸(6mL.kg-1)和蔗糖(2%)处理,以不使用任何添加剂为对照,袋装青贮360d。结果表明:晾晒处理与鲜贮的反枝苋青贮饲料pH值和乳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而乙酸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氨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通过青贮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青贮饲料品质无显著差异。添加甲酸和蔗糖能够改善反枝苋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极显著降低反枝苋青贮饲料的pH值和氨态氮含量并提高乳酸生成量(P<0.01)。


果园立体高效种养技术
《山西果树 》 2012
摘要:果园立体高效种养技术就是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结合起来,实行"果-草-禽(畜)"生产一体化。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原来单一发展水果种植的农户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针对目前生产上果园郁闭,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我所开展了果园立体高效种养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我们的具体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1果树高光效树形整形修剪技术现在生产上果园绝大部分采用的是乔砧密植栽培,多数为2m×4m或2m×3m的密


山西省小麦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农学学报 》 2012
摘要:山西省小麦育种在近十年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了总结小麦育种经验,为进一步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提高小麦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直观统计分析方法,对山西省2001—2010年审定的82个小麦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育成品种的遗传背景不够丰富,遗传差异性较小。品种间产量差异很大,82个小麦品种产量幅度在2774.0~7365.0kg/hm2,平均5375.1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7.9%;其中水地品种在5329.5~7365.0kg/hm2,平均6159.5kg/hm2,旱地品种在2774.0~5885.0kg/hm2之间,平均4084.7kg/hm2。蛋白质在11.7%~18.0%之间,平均14.7%;其中水地品种蛋白质在12.8%~18.0%之间,平均14.9%;旱地品种蛋白质含量在11.7%~17.0%之间,平均14.7%。湿面筋在23.6~45.5之间,平均32.3;其中水地品种在26.1~45.5之间,平均32.2;旱地品种在23.6~39.8之间,平均32.3。沉降值在11.1~71.4mL之间,平均33.3mL;其中水地品种在15.5~71.4mL之间,平均31.8mL;旱地品种在11.1~63.5mL之间,平均35.8mL。山西省审定品种产量不断提高,主要品质性状指标均高于全国水平。在未来的小麦育种过程中,应加强农艺性状优异、具有遗传多样性小麦种质创新研究,为培育突破性品种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