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用AFM分析魔芋辐照接枝聚合物的构效关系
《原子能科学技术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魔芋粉、魔芋辐照接枝聚合物及聚合物的再生产物的吸水特性,并对三者的三维表面形貌进行了原子力显微镜分析,以探索吸水性能与结构改变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魔芋吸水倍数、速度和保水率随颗粒的细化和吸收液离子浓度的下降而上升,保水率还随环境温度的上升和胶体水分缓释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改性魔芋蒸馏水和自来水最大吸收倍数分别达887和273;最快吸收速度分别为64.7和27.6g.g-1.min-1;充分吸胀蒸馏水和自来水后胶体24h最大保水率分别达92%和84%。AFM分析表明,魔芋与丙烯酸接枝后,形成了更多的亲水键,吸水倍数剧增,魔芋聚合物吸水后再生过程中,晶体发生了重排,三维网状结构向亲水性方面倾斜,吸水倍数较其本身进一步提高,吸水倍数最大达360。


射频辅助提取香菇柄多糖
《农业工程学报 》 200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射频技术在香菇柄多糖提取中的应用,优化了射频辅助提取香菇柄多糖的工艺,并与传统水提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和微波辅助提取法进行了比较。采用Draper-Lin中心组合设计和全因素中心组合设计对影响射频提取的处理时间、料液比、作用温度、预浸泡时间进行了筛选和优化。优化结果为:射频处理5.2min,作用温度(82.6±3)℃,料液比1:40(5g:200mL),预浸泡时间20min。在此条件下,香菇柄多糖提取率达到43.1mg/g。与传统水提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和微波辅助提取法相比,得率分别提高了94.1%,40.8%和5.38%;与传统水提法相比,多糖纯度有所提高(42.8%→46.7%),提取时间也大大缩短(6h→5.2min)。


利用甜高粱秸秆汁发酵生产丁醇、丙酮
《农业工程学报 》 200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试验以甜高粱秸秆汁作为生产丙酮、丁醇的发酵原料,从5种丙酮-丁醇菌中选出能够利用甜高粱秸秆汁且丁醇产量高的Bacillus acetobutylicum Bd3菌作为试验菌株,并对该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优化条件为:糖度为10oBrix的甜高粱秸秆汁,玉米浆含量5 g/L,接种量6%(v/v),(NH4)2SO4 5 g/L,KH2PO4 0.4 g/L,CaCO3 6 g/L,温度32℃,pH6.8,丁醇产量达到10.29 g/L。


苎麻茎秆木质部力学性能试验
《农业机械学报 》 200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苎麻茎秆木质部为试验对象,在RGT-10型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进行了弯折、拉伸、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华苎4号”木质部的抗弯弹性模量为7358.69MPa,最大抗弯强度为40.77MPa;拉伸弹性模量为177.26MPa,最大抗拉强度为32.25MPa;压缩弹性模量为7.70MPa。相同部位木质部的抗弯弹性模量明显高于拉伸弹性模量,最大抗弯强度大于最大抗拉强度,木质部横向抵抗变形能力强。拉伸弹性模量与压缩弹性模量有明显差异,木质部属各向异性材料,建立力学模型应采用各向异性的本构关系。


应用发光酶基因标记检测大豆遗传改造根瘤菌在田间应用中的占瘤率
《高技术通讯 》 1998 EI CSCD
摘要:通过含发光酶基因luxAB的转座自杀质粒pHNC3,将发光酶基因整合到优良快生型大豆根瘤菌HN01基因组中,得到具有发光活性的遗传改造菌株HNO1LC02。应用HN01LC02进行无菌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无菌盆栽条件下发光工程根瘤菌在黑农39大豆根系上所形成的根瘤均具有发光活性,并能用X光片记录下来,利用发光工程根瘤菌所形成根瘤的发光活性,考察了发光工程根瘤菌在田间栽培条件下的检测方法和占瘤率的测定。
关键词: 发光酶基因,发光工程根瘤菌,占瘤率


提高猪基因导入效率的研究
《高技术通讯 》 1997 EI CSCD
摘要:采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POMT/PGH、PSV40/PGH、POMT/PGH-MicrosatelliteDNA和PMHR等四种外源基因导入2592枚湖北白猪的受精卵,均获得了相应的转基因猪,基因导入的总效率为2.1%。对影响导入效率的几个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实验。通过超数排卵,可以使供体母猪的获印数提高1.1倍;在异体移植的情况下,每头受体以移入20~29枚注射基因的胚胎为宜;采用自体移植,在移入胚数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其受孕率和产仔率比异体移植分别提高30.7%(P<0.05)和15.1%(P<0.01)。不仅提出了对转基因猪整合和表达检测的证据,而且提出了由目的基因决定的表型性状和传代方面的证据。


籼型光敏核不育系W9451S的选育和光温反应特性研究
《高技术通讯 》 1996 EI
摘要:1991年用8902S与金红231-8配组,后经高海拔长日低温、低海拔短日高温和人工气候室长光低温的交叉选择和鉴定,于1995年育成了籼型光敏核不育系W9451S。在武汉自然条件下,7月中旬至8月底为稳定不育期,大群体的遗传性稳定,花粉和自交不育度达99.5%以上。经4个实验室的人工气候箱鉴定,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24℃,育性具明显的光敏感特性,光敏温度范围为23—29℃。9月上、中旬转为可育,自然结实率为20.38—44.68%。3月25日至7月14日分期播种表明,播始历期100—67天,主茎叶片数为15.6—13.4片,生长发育弱感光、属长江流域的早熟中籼稻。开花顺畅,柱头外露率为54.54%。
关键词: 籼型光敏核不育系,W9451S,选育,光温反应特性


高海拔长日低温条件下选择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效果和方法研究
《高技术通讯 》 1996 EI
摘要:在高海拔长日低温、低海拔短日高温、低海拔长日高温和人工气候室长光低温条件下,进行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分离世代的不育株出现频率以及选择实用型不育系的效果和选择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日高温条件下不育株的出现频率平均比长日低温条件下的出现频率高2.4倍,从而认为通过长日低温的选择,可淘汰大部份育性转换起点温度高的不育株。在长日低温和短日高温条件下进行一个世代二次选择,可有效地选择实用型的光敏核不育系。通过5年研究建立起来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选择程序,实用性和操作性强,对今后的选育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 长日低温,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