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340条记录
拉枝角度对‘宫崎短枝富士’树体生长、果实品质和质地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不同拉枝角度对‘宫崎短枝富士’树体生长、果实品质和质地的影响,为燕山地区矮化中间砧‘宫崎短枝富士’适宜拉枝角度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以SH6矮化中间砧‘宫崎短枝富士’2a生树为试材,设置90°、105°、120°、135°4个拉枝角度,经过3 a连续拉枝处理,调查结果期树体生长量、成花率、果实品质,并结合TPA法测定果实质地参数,分析比较不同拉枝角度下‘宫崎短枝富士’树体生长、果实品质、质地的差异。随着拉枝角度增加,果树树高、冠径、干周、新梢长度明显降低,短枝比例增加,中长枝比例降低,成花率显著提高;120°的果形指数最大,可溶性固形物最高,其次是105°、90°和135°差异不显著,但135°单果质量显著降低;果实各质地数值先增后降,120°测量值最大,90°、105°差异不显著,135°果实断裂性明显降低。通过增加拉枝角度减缓树势、促进成花、提高品质是燕山地区矮化密植栽培的重要措施,分析后认为120°是矮化中间砧‘宫崎短枝富士’最优拉枝角度。

关键词: 拉枝角度 生长 苹果品质 质地 宫崎短枝富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有机质、不同形态氮含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河北省低平原区土壤有机质、不同氮形态含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秸秆全量还田下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过36个小麦玉米轮作周期的不同施肥处理后,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施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且随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化肥施用量≤N 360kg/hm2+P2O5 240kg/hm2时,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化肥施用量为N 540kg/hm2+P2O5 360kg/hm2时,增加速度减缓。与CK相比,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而对土壤铵态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单施化肥时,表层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秸秆还田下,N360+P240+S9000处理表层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施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单施化肥处理,小麦、玉米产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在化肥施用量≤N 360kg/hm2+P2O5 240kg/hm2时较单独施用化肥的处理增产。由以上结果可知,长期施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适宜的氮肥施用量配合秸秆还田可固持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过量氮肥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长期单施化肥或化肥配合秸秆还田均可提高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对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长期施肥可提高作物产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施用量为N 360kg/hm2+P2O5 240kg/hm2时,增产效果较好。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质 全氮 作物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SSR标记构建板栗初级核心种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利用现有板栗种质资源并对其进行高效管理和保存。本研究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采用非加权算数平均聚类法(UPGMA)对来自12个省(市或自治区)的279份板栗种质进行多次聚类抽样。聚类抽样时将2种遗传相似系数(SM系数和Dice系数)和2种取样方法(随机取样法和位点优先取样法)分别组合获得不同样本群,再比较不同样本群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研究构建板栗初级核心种质的适宜方法,并采用t检验和主坐标分析评价初级核心种质的代表性,结合表型特征对其进行确认。结果表明:应用位点优先取样法取得的种质比随机取样法具有更高的Ne、H和I;应用SM相似性系数构建的核心样本,其遗传多样性指标要优于Dice相似性系数;根据主坐标结合形态学指标分析,利用位点优先取样法和SM相似性系数经过3次聚类构建了68份板栗初级核心种质,保留了原种质24.37%的样品,Ne、H和I分别为1.539、0.329和0.502,均高于原种质各遗传多样性指标,能够较全面的代表整个板栗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综上,基于SSR标记利用SM系数聚类,并结合位点优先取样法是构建板栗初级核心种质较适宜的方法。

关键词: 板栗 初级核心种质 SSR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种花生含油量QTL定位与上位性互作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栽培种花生含油量遗传机制,以高产抗逆品种花育36号和高油品系6-13为亲本,构建了181个重组自交系(RIL,Recombinant inbred line),以F2∶7-F2∶8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测定在3个环境下(E1、E2、E3)的籽仁含油量,进行QTL定位和上位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含油量存在超亲遗传,且符合正态分布,广义遗传率为0.55。基于复合区间作图模型共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6,8,15,17染色体,表型变异贡献率为7.39%~17.67%。在环境E1下检测到2个QTL,qOC6和qOC8.1,表型贡献率为17.67%,9.17%;在环境E2共检测到3个位点,qOC8.2、qOC15和qOC17,表型贡献率分别为8.83%,16.53%,7.39%;在环境E3共检测到1个位点qOC15,表型贡献率为17.39%。其中仅主效位点qOC15可在2个环境下被重复检测,覆盖约2.8 Mb基因组区间,增效等位基因来自6-13。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21对上位性QTL,分别位于第1,3,5,7,8,9,10,12,13,14,15,16,17,18,19,20染色体,上位性效应对互作的表型贡献率为1.24%~3.54%,上位性QTL与环境互作的表型贡献率为0~1.67%。对主效位点qOC15进行基因功能预测,共有97个功能注释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内相关催化反应和代谢途径,其中包括4个可能参与脂质合成、代谢和转运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定位到的5个QTL和21对上位QTL,为后续花生品质改良和相关基因克隆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花生 重组自交系 含油量 数量性状位点 基因注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8个中国紫苏属种质资源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草地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我国紫苏属(Perilla Linn.)植物的染色体特点,本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法对我国紫苏属的28份材料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28份紫苏属材料,染色体基数均为x=20,其中3个为四倍体,2n=80,其余25份皆为二倍体,2n=40;28份材料中均有发现至少一个随体,染色体类型包含m, sm, st 3种,核型有2A,3A,2B,3B 4个类型,最长染色体/最短染色体值1.50~2.80,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占染色体总数的百分比为10%~65%,核型不对称系数59.69%~68.52%;通过核型分析,回回苏和多倍体紫苏类型可能具有更高的进化地位,而野生紫苏与之相反。这些数据表明了我国紫苏属植物资源在细胞学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同时本研究也对我国紫苏属植物的分类、鉴定等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紫苏属 核型分析 染色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棉'冀1518'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冀1518'是以优质品种'冀228'为母本,丰产品系'冀567'为父本配制的适机采杂交棉新品种,为挖掘'冀1518'的优异纤维品质相关分子标记,本研究利用杂交棉'冀1518'的亲本构建了F2、F2∶3和F2∶9(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三个世代的分离群体,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分别以F2群体和RIL(F2∶9)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对纤维品质性状进行定位.结果 表明,F2作图群体共有15个标记位点连锁,包含4个连锁群,全长覆盖237.10 cM,RIL(F2∶9)作图群体共有45个标记位点连锁,包含11个连锁群,全长覆盖554.42 cM.利用QTL IciMapping 4.1对F2、F2∶3和RIL (F2∶9)群体的纤维品质性状进行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在F2及F2∶3分离群体能同时检测到15个与纤维品质相关的QTLs,其中,与马克隆值相关的QTL位点qFM-4-2解释表型变异率最高,为21.10%,显性或超显性效应的QTLs占总数的66.7%,表明显性基因是'冀1518'纤维品质杂种优势的主要来源.在RIL (F2∶9)群体定位到6个与纤维品质性状相关的QTLs,解释表型变异率在5.10%~10.26%之间.F2、F2∶3和RIL (F2∶9)群体均能在HAU2349附近(F2∶9作图,0.31 cM)检测到与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相关的QTL位点,在HAU2710附近(F2∶9作图,0.84 cM)检测到与整齐度相关的QTL位点,且上述两标记连锁,连锁区段被定位在A6染色体上.本研究获得在多世代中稳定表达的QTLs,有望用于纤维品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关键词: ’冀1518’;SSR;纤维品质;QTL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个葡萄品种根系抗寒性鉴定及综合评价

北方园艺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左山一""5C""5BB""SO4""红地球"和"巨峰"6个葡萄品种一年生根系为试材,测定经人工低温胁迫处理后的相对电导率、总含水量、自由水含量、根系硬度及做功量,应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供试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利用聚类分析法、隶属函数法及相关分析综合评价各品种的抗寒性。探究适宜评价葡萄品种抗寒性的方法,以期为葡萄抗寒性评价方法体系的建立及抗寒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各品种根系相对电导率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左山一"根系总含水量、自由水含量及自束比(自由水含量/束缚水含量)均显著低于其它品种,横切硬度、横切总功和纵切总功均显著高于其它品种;"红地球"总含水量、自由水含量及自束比均显著高于其它品种,横切硬度、横切总功、纵切硬度和纵切总功均最小,且此4项指标与其它品种间均达差异显著水平。根据聚类分析结果,6个葡萄品种抗寒性强弱归为3类,"左山一"抗寒性最强;"5BB""SO4"和"5C"抗寒性居中;"红地球"和"巨峰"抗寒性较弱。由隶属函数值得出各葡萄品种抗寒性强弱顺序为"左山一">"SO4">"5BB">"5C">"巨峰">"红地球"。相关性分析可得,根系半致死温度与总含水量、自由水含量及自束比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横切总功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纵切硬度和纵切总功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根系总含水量、自由水含量、自束比、横切硬度、横切总功、纵切硬度和纵切总功可以作为评价葡萄抗寒性的有效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葡萄抗寒性更加科学、准确。

关键词: 葡萄 根系 抗寒指标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增效剂对常用烟碱类杀虫剂防治棉蚜的减量增效作用

新疆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添加增效剂对常用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防治棉蚜的增效作用,为增效剂和杀虫剂的科学高效利用提供数据基础.[方法]采用田间小区喷雾试验,测定增效剂的适宜用量,对比分析杀虫剂田间常规用量减少10%、20%、30%后添加增效剂对棉蚜的防效.[结果]0.15%Fieldor Max EC对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适宜用量为450.0~675.0 mL/hm2;杀虫剂减量后配施增效剂对棉蚜防效增加或相当,药后1 d,70%吡虫啉WG和25%噻虫嗪WG减量10% ~30%后添加增效剂,防效分别为65.5% ~81.4%和62.2% ~78.5%,减量10%和20%防效显著高于常规用量,减量30%防效与常规用量差异不显著;药后3 d,70%吡虫啉WG和25%噻虫嗪WG减量10% ~30%后添加增效剂,防效分别为68.4%~85.2%和63.5% ~79.6%,减量10%和20%防效显著高于常规用量,减量30%防效与常规用量差异不显著;药后7 d,70%吡虫啉WG和25%噻虫嗪WG减量10% ~30%后添加增效剂,防效分别为59.2% ~78.5%和56.5% ~71.1%,减量10%和20%防效显著高于常规用量,减量30%防效与常规用量差异不显著.[结论]增效剂0.15%Fieldor Max EC对吡虫啉和噻虫嗪具有明显的减量增效作用,推荐使用量为450~675 mL/hm2;减少吡虫啉和噻虫嗪用量10% ~20%后添加增效剂,对棉蚜防效显著高于常规用量,减量30%防效与常规用量差异不显著,利用增效剂减少杀虫剂使用量和提高防治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棉蚜;增效剂;吡虫啉;噻虫嗪;减量增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审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冀麦782

麦类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冀东稻区基于低温复合菌系HT20的秸秆腐解因素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低温启动型且具有纤维素强分解能力的复合菌系HT20作用下秸秆腐解的影响因素.采用室内培养试验,通过响应曲面优化法Box-Behnken设计建立HT20添加量、温度、秸秆含水率和尿素添加量与秸秆腐解率之间的模型,结合大田微区模拟试验验证HT20实际田间应用效果,并与常用的4种秸秆腐熟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秸秆腐解率受HT20添加量、温度、秸秆含水率的影响显著,且各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对秸秆腐解率影响显著,尿素添加量与HT20添加量之间交互作用对秸秆腐解率影响不显著.与不添加腐熟剂(CK)和常用腐熟剂相比,HT20腐解速率提高20.10% ~81.46%,腐解时间缩短17.62~183.41 d,养分提高5.44% ~71.49%,微生物数量增加1.57% ~76.14%.表明,低温复合菌HT20在冀东滨海稻区还田秸秆腐解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研究结果为本地秸秆还田中低温复合菌系HT20的施用提供理论指导,为我国北方稻区秸秆还田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冀东稻区;秸秆还田;低温复合菌系HT20;Box-Behnken设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