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四氯虫酰胺对棉铃虫生物活性的温度效应及其解毒酶相关机制
《新疆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四氯虫酰胺对棉铃虫生物活性的温度效应及其影响程度,分析棉铃虫体内4种解毒酶系对该温度效应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15、20、25、30和35℃条件下,四氯虫酰胺对棉铃虫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四氯虫酰胺亚致死剂量下,棉铃虫体内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多功能氧化酶(MFO)和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GT)比活力的变化.[结果]四氯虫酰胺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具有明显的正温度效应,与15℃时相比,其温度系数从+5.52增长为+1257.35.四氯虫酰胺对棉铃虫的正温度效应可能与GST和MFO有关,其中GST在较低温下的活性变化尤为显著,而CarE和UGT则未发现与四氯虫酰胺生物活性的正温度效应明显相关.[结论]四氯虫酰胺对棉铃虫表现为明显的正温度系数药剂,高温时使用生物活性最佳,低温时抑制GST活性,可能会提高四氯虫酰胺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


不同微生物添加剂组合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微生物组合制成的复合添加剂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营养价值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分4个处理,即对照组(空白对照)、XL组(添加植物乳杆菌≥1×1011 CFU/g,布氏乳杆菌≥1×109 CFU/g,屎肠球菌≥1×109 CFU/g)、BL组(植物乳杆菌≥3×108 CFU/g,戊糖片球菌≥1×109 CFU/g)、HY组(枯草芽孢杆菌≥6×109 CFU/g、产脘假丝酵母≥3×109 CFU/g、嗜酸乳杆菌≥1×109 CFU/g),每组3个重复,蜡熟期全株玉米青贮60 d后,进行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及有氧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微生物添加剂能不同程度地促进青贮发酵系统中乳酸和总酸生成,改善玉米青贮感官品质和发酵品质,其中HY组玉米青贮在感官品质和发酵品质均呈最佳;XL、BL、HY组玉米青贮的相对饲料价值提高(P<0.05),HY组降低了玉米青贮中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P<0.05),而淀粉含量增加(P<0.05),相对饲料价值在各组中最高(P<0.05),XL组与BL组全株玉米青贮的营养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但综合各项营养指标,XL组青贮玉米的相对饲料价值优于BL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XL组玉米青贮的有氧稳定性降低(P<0.05),有氧稳定时长比其他组短25~33 h(P<0.05),BL、HY微生物组合对玉米青贮的有氧稳定性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HY微生物组合在全株玉米青贮中使用效果最佳.
关键词: 玉米青贮;微生物添加剂;发酵品质;营养价值;有氧稳定性


陆地棉与金花葵花朵差异代谢物筛选与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棉花花朵中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的代谢物,以开花当天的陆地棉和金花葵的花朵为材料开展代谢组学检测,结果共检测到465个代谢物。利用差异倍数(Fold change)和VIP值(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在陆地棉和金花葵的花朵中共筛选出差异显著代谢物269个,196个代谢物在陆地棉和金花葵中含量差异不显著。有29个代谢物仅在金花葵中检测到,包括氨基酸及衍生物、酚酸类、黄酮、木脂素和香豆素等,有41个代谢物仅在陆地棉中检测到,主要包括黄酮类、酚酸类和鞣质等次生代谢物。综上,陆地棉中富含黄酮、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酚酸、生物碱、有机酸、脂质、核苷酸及其衍生物、鞣质和香豆素等物质。


河北省太行山区"草莓+哈密瓜"温室套种高效栽培模式
《北方园艺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河北省太行山区"草莓+哈密瓜"温室套种高效栽培模式,利用草莓和哈密瓜生长期不同,8月底9月初定植草莓,高垄栽培,垄高35 cm,垄宽30 cm,行距90 cm,每垄"之"字形种植2行草莓,株距15 cm,667 m2密度10 000株,平均667 m2收益6万元;草莓生长后期于翌年3月底4月初在垄正中间套种哈密瓜,株距55~60 cm,667 m2密度1 200~1 350株,山区昼夜温差大,哈密瓜含糖量17.5%,土壤渗水性好,形成的网纹均匀,外观优美,667 m2收益4万~6万元.该研究总结了该套种模式下草莓和哈密瓜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草莓套种哈密瓜模式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太行山区;草莓;哈密瓜;套种;栽培技术


太行山前平原农田基础地力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培肥目标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太行山前平原是河北省重要的夏玉米产区,对2005~2013年在河北省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3414"试验数据以及山区平原农田基础地力对玉米产量、基础地力贡献率和产量反应进行了分析,并利用边界线分析方法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对基础产量的响应进行了评价,确定了太行山前平原农田土壤培肥目标。研究结果发现,太行山前平原夏玉米基础地力产量分布在3222~9672 kg/hm2之间,平均值为6210kg/hm2,基础地力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分布范围在32.2%~99.7%之间,平均值为71.7%,在太行山前平原夏玉米基础地力产量范围内,基础地力产量与施肥产量和基础地力贡献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基础地力产量每增加1000 kg/hm2,配方施肥产量则增加585 kg/hm2,基础地力贡献率也提高6.5%。氮磷钾肥的施肥产量反应分别为1614、909和802 kg/hm2,边界线分析方法确定山区平原土壤培肥目标下限是土壤有机质14.3 g/kg,土壤全氮1.20g/kg,有效磷20.2 mg/kg,速效钾121.9 mg/kg,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对缩减由土壤肥力差异引起的产量差最为明显,是河北省太行山前平原的重点培肥方向。


梨片热泵干燥设备设计及干燥特性
《食品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梨片热风干燥过程失水特性,设计满足批次处理50 kg新鲜梨片的热泵干燥设备,并对干燥系统性能及梨片干燥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对热泵干燥设备性能进行测试,表明干燥系统能够满足供热要求,温度和湿度在设定工艺下稳定运行,压缩机的蒸发和冷凝温度处于正常工作范围;热泵系统消耗单位能量所除去物料中的水分量(SEMR)为2.07 kg水/(kW·h),成本为1.37元/kg干果;梨片在热泵干燥过程中整体处于降速干燥阶段, Weibull分布函数能较好地拟合水分比和干燥时间的关系,尺度参数α为223.6 min,形状参数β大于1;通过对干燥室内不同位置梨片的总酚含量、抗氧化特性及颜色品质进行分析,表明产品品质较为均匀,干燥室内出风侧产品其抗氧化特性及颜色指标高于入风侧。


生物炭添加对滨海盐土柳枝稷生长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生物炭在滨海盐土改良中的作用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采用穴施方式添加450℃热解玉米秸秆炭(1%、2%),分析了滨海盐土理化性质和柳枝稷生长特性的响应。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后第一个生长季,土壤容重降低3.9%以上,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7.4%、4.0%、68.3%以上,柳枝稷成活率提高18.4%以上,地上和地下干重分别增加198.4%、91.4%以上,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明显改善,柳枝稷可以选择性地吸收K~+。因此,采用穴施方式添加生物炭,可以改善滨海盐土的部分理化性质,进而促进柳枝稷的生长,提升其耐盐能力。


施药与生草管理对苹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相对稳定性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施药和田间生草对苹果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提高幼龄苹果园生物防治效果和天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田间节肢动物群落调查,研究施药清耕、地布+行间自然生草、自然生草和非施药的清耕、地布+行间自然生草、自然生草对幼龄苹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相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幼龄苹果园内节肢动物种类包括14目77科123种,植食性害虫主要为蚜科、蓟马科和飞虱科害虫,金蛛科为主要天敌,蝇科昆虫为中性种类.田间生草能显著提高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相对稳定性,施药能显著减少苹果园天敌和中性物种数量,促进植食性害虫增加,降低群落结构稳定性.主成分分析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物种数量、优势集中性为第一主成分,物种丰富度为第二主成分;相似性指数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节肢动物群落分成4大类:自然生草不施药和地布+行间自然生草不施药、自然生草施药和地布+行间自然生草施药、清耕施药、清耕不施药.[结论]幼龄苹果园内生草可以优化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提高群落多样性、均匀度、相对稳定性和天敌生物数量,可以逐步达到利用生态途径控制有害生物、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目的.
关键词: 苹果园 施药 非施药 清耕 自然生草 地布+行间自然生草 群落特征


微生物菌剂施用对设施茄子根际土壤养分和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微生物学通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设施茄子连作种植和化学肥料过量施用造成土壤养分失衡、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土传病害严重等土壤质量问题,微生物制剂是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目的]确定微生物菌剂施用对设施茄子根际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方法]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鹿泉大河实验园区,以含有哈茨木霉和巨大芽孢杆菌的微生物菌剂为供试菌剂,采用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微生物菌剂处理和对照茄子开花期、拉秧期土壤的养分含量;采用稀释涂平板方法测定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分析处理和对照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分布规律。[结果]与对照相比,微生物菌剂处理提高了茄子开花期和拉秧期的根际土壤养分含量,拉秧期微生物菌剂处理根际土壤中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13.85%、21.07%、31.51%和55.94%;施用微生物菌剂能够改变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和构成,微生物菌剂处理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均显著增加,其中细菌、放线菌在微生物总量中所占比例增加,而真菌的占比则有所降低。微生物菌剂处理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的Shannon指数、降低Simps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差异不显著,表明微生物菌剂能够增加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影响不明显。从目水平上分析菌剂处理和对照的微生物组成,发现微生物菌剂处理增加了土壤中黄单胞菌目(Xanthomonadales)、红螺菌目(Rhodospirillales)、鞘脂杆菌目(Sphingobacteriales)、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纤维黏网菌目(Cytophagales)、假单胞菌目(Pseudomonadales)等优势菌目的占比,降低了伯克氏菌目(Burholderiales)、黄杆菌目(Flavobacteriales)等病原菌的占比。微生物菌剂的施入能够促进茄子营养生长,增加茄子的产量,增幅为18.52%。[结论]微生物菌剂作为一种新型环保肥料,具有改善土壤营养状况、增加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作用,该结果为微生物菌剂的合理施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茄子 土壤养分 可培养微生物 细菌多样性


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在海河平原区的适应性评价
《中国草地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2017年在海河平原区对35个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从生育期、越冬率、枝条数、冬前株高、株高、茎叶比、草产量、饲用品质等方面开展了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海河平原区,随着苜蓿秋眠级数的降低,有返青期提前的趋势,秋眠级越高,返青期越晚;大多数品种第4~6茬开花现象不明显。高秋眠级品种越冬率、单位面积枝条数、干草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1);株高和冬前株高表现相反:秋眠级8级以上苜蓿品种秋播第1年越冬率仅有40%左右,这类品种越冬存在较大风险。相关性分析表明,秋眠级与冬前株高、株高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越冬率、枝条数、CP、RFV极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越冬率和冬前株高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0、0.86,相关性最强。综合分析在海河平原区适宜秋眠级为3~5级,该试验中适应性较好的苜蓿品种为甘农3号、甘农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