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滴灌条件下减量施钾对香蕉产量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香蕉生长快,需要及时充足的水肥供应,特别是钾素的供应.研究滴灌条件下减量施钾对香蕉产量品质、钾肥利用率、钾素平衡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为制定适合香蕉生产的水肥一体化施肥方案提供依据.[方法]2016-2018年,在福建漳州进行了为期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施用等量氮磷肥的基础上,以不施钾肥(K0)和常规灌溉施钾1400 kg/hm2(K1)为对照,在滴灌条件下,设置施用常规施钾量的40%(K0.4)、60%(K0.6)和80%(K0.8)3个减施钾肥处理.在收获期测定香蕉产量和品质,计算土壤钾素平衡.[结果]与K1处理相比,K0.4处理香蕉植株茎围、果指围、每梳果数、产量均显著降低,但不影响口感品质;K0.6处理对香蕉生长、结果数和果实外形、每梳果数、产量均没有显著影响,果实品质没有下降;K0.8处理促进了香蕉生长、结果性状和产量,并提高了果指围和单株果重,没有降低营养品质.4个施钾处理的净收益依次为K0.8(54179.4元/hm2)>K0.6(46663.7元/hm2)>K1(42538.1 元/hm2)>K0.4(36808.1 元/hm2),K0.8处理净收益显著高于K1和K0.6处理,K06处理显著高于K,处理,K0.4处理则显著低于K1处理(P<0.05).连续种植3年香蕉后,K0.8处理与常规K1处理的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和全量钾素含量未达显著差异水平,K0.4处理的土壤钾素亏缺93.3 kg/hm2,K1、K0.6和K0.8处理的土壤钾素分别盈余了501.9、8.9和220.4 kg/hm2.[结论]综合考虑滴灌条件下增产效应、经济效益和土壤钾素养分平衡,福建香蕉果园采用滴灌及减少常规钾肥用量的20%较为适宜.
关键词: 香蕉 水肥一体化 减量施钾 钾肥利用率 土壤钾素平衡


瘤菌根菌对铁皮石斛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21 CSCD
摘要:【目的】了解瘤菌根菌与铁皮石斛建立共生关系后对植株地上部生长和营养物质积累的影响。【方法】通过液体培养瘤菌根菌属菌株,浇灌无菌盆栽铁皮石斛苗的根部共培养,观察铁皮石斛植株的农艺性状的变化,并比较不同年限铁皮石斛鲜条的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接菌处理的铁皮石斛盆栽苗比未接菌的对照生长旺盛,叶色浓绿,植株健壮,1年条和2年条的有效茎杆数分别增加了65.67%和74.25%,单茎重分别增加了55.29%和51.45%,差异显著(P<0.05),提高了铁皮石斛的产量。接菌后还提高了粗多糖、石斛碱、粗蛋白和氨基酸的含量,其中接菌后1年条的粗多糖和粗蛋白含量较未接菌的对照分别提高了30.39%和18.7%,差异显著(P<0.05);接菌后1年条和2年条的氨基酸总量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27%和30.25%;粗纤维和灰分的含量在接菌后减少,分别减少了17.76%和36.36%,差异显著(P<0.05)。【结论】接入瘤菌根菌能够显著提高铁皮石斛的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含量,说明增加产量与提高营养物质含量并不矛盾,这对铁皮石斛的有机菌肥的开发应用、人工栽培有机种植以及鲜条采收时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新品种'晚黄金'
《园艺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晚黄金’油?是普通油?特晚熟芽变优系。果实心脏形,空腔小;果皮绿黄色,部分着黄色;果肉橙黄色;平均单果质量125.0 g,最大果质量168.0 g;可溶性总糖含量10.5%,可滴定酸0.7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5%,可食率98.1%;成熟期8月下旬。4年生树株产86.24 kg,抗裂果、抗落果。


基于牛粪垫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橘柚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验证橘柚生长期追肥配施有机肥的可行性,根据橘柚膨果期需肥特性调配2种有机无机复混肥,采用大田实验,并设置多个施肥量,探讨有机无机复混肥用作追肥时不同施肥量对橘柚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1和配方2均对橘柚产量无显著影响,显著降低了单果重、果皮重和果皮厚度,但增加了果肉比例,其中配方1施肥量为6.0 kg/株时果肉比例最高,达68.18%。配方1的5个施肥量均显著降低了橘柚果实总可溶性酸含量,显著增加了总可溶性糖、还原糖及抗坏血酸含量,提高糖酸比。而配方2的5个施肥量显著提高了橘柚的糖酸比,部分施肥量增加了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其中配方1施肥量与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关系可用三次回归方程和幂函数方程拟合。综上所述,橘柚生长期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是可行的,其中配方1的肥效优于配方2,配方1推荐施肥量为4.8~6.0 kg/株为佳,而配方2推荐施肥量为3.6~4.5 kg/株为佳。


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马齿苋根茎叶中类黄酮代谢
《西北植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取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类黄酮相关成分及其合成酶基因信息,该实验以马齿苋根、茎和叶为材料,进行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联合分析,并从中选取6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分析。结果显示:(1)代谢组分析发现,在马齿苋根、茎和叶中共获得32个类黄酮相关化合物,包括3个异黄酮、8个黄酮醇、11个黄酮、3个黄烷酮、5个黄烷醇和2个花青素,其中20种类黄酮化合物在马齿苋根、茎和叶部含量接近,而另外12种在不同部位含量差异明显。(2)转录组分析发现,在马齿苋根、茎和叶中共获得93条类黄酮主要合成酶基因簇信息,包括20条CHS、3条CHI、7条F3H、2条ANS、11条IFS、21条F3′H、2条F3′5′H、2条DFR、2条ANR、1条LAR和22条UF3GT。(3)qRT-PCR结果显示,所获取的6个参与类黄酮合成的酶基因,在马齿苋根、茎和叶中上下调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完全一致,但不同合成酶基因差异表达倍数不完全相同。研究表明,在马齿苋根、茎和叶中存在大量的类黄酮化合物及其合成酶基因,但不同类黄酮成分在不同部位含量不同,其合成代谢相关酶在不同部位的表达量也存在差异。


紫芝栽培品种‘武芝2号’(‘紫芝S2’)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 PacBio SMART技术并基于三代和二代数据(3+2策略)完成紫芝栽培品种‘武芝2号’(原名:S2)(通称‘紫芝S2’)基因组De novo测序、组装,完整地获得紫芝栽培品种‘武芝2号’(原名:S2)全基因组,序列总长度56.849 Mb,包括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共72条Scaffolds。其中,核基因组16 681个基因,完成其中13 161个基因的注释,约占总数的78.89%;预测分析到4组串联重复的rRNA簇、405个非编码RNA 和3 305个启动子,并找到rpb2、beta-tubulin和18S,28S rRNA(SSU,LSU)等基因序列以及漆酶同工酶基因,鲨烯合酶、羊毛甾醇合酶基因与麦角甾醇合成代谢相关基因及其分布位置,为今后紫芝栽培品种(系)分子鉴定与菌株鉴别、功能基因的挖掘与利用提供可靠信息,同时也为其后续开展中国栽培灵芝种类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积累科学数据。
关键词: 紫芝 栽培品种 全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组分 基因功能注释


单宁酸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单宁酸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方法]将384只1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白羽肉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0、150和200 mg·kg-1的单宁酸,试验期为42 d.[结果](1)饲粮中添加TA呈现提高肉鸡体重的趋势(P<0.05),添加200 mg·kg-1的TA可显著提高肉鸡的日采食量(P<0.05),且呈现降低料肉比的趋势(P>0.05).(2)各组间屠宰重、屠宰率、全净膛率和胸肌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50 mg·kg-1的单宁酸可显著提高腿肌率(P<0.05).(3)基础饲粮中添加单宁酸对肉鸡的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200 mg·kg-1的单宁酸可显著提高肠道中乳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结论]基础饲粮中添加单宁酸可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和腿肌率,增加肠道中有益菌乳酸杆菌属的数量.


薏苡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毒力评估
《福建农业学报 》 2021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薏苡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评估3类防治药剂对薏苡叶斑病病原菌的防控潜力.[方法]测量薏苡叶斑病病原菌在不同温度、pH、光照条件及碳氮源等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测定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咯菌腈等防治药剂的毒力及评估它们二元复配剂的联合作用效果.[结果]薏苡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pH为8,最适碳氮源分别为淀粉和蛋白胨,光照对生长的影响不显著;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咯菌腈等3种杀菌剂对薏苡叶斑病病原菌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毒力指数分别为多菌灵对照的234.83、97.84、84.97倍,它们二元复配剂只有氯氟醚菌唑与吡唑醚菌酯复配有增效作用,配比5:5时共毒系数达221.85.[结论]温度、pH、碳氮源能显著影响薏苡叶斑病病原菌生长,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咯菌腈等防治药剂对薏苡叶斑病有较好的防控潜力,但它们之间的混用应加以评估.


籼型紫黑糯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紫392S选育与应用
《杂交水稻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SE152S为母本、江苏常熟地方紫色糯稻品种鸭血糯为父本杂交,再以Gn040187(W6111S/澳粘88)为母本进行复交,后经海南三亚、福建沙县两地定向培育成了株叶型好、不育性稳定、开花习性较好、异交率较高、可繁性好、配合力强、稻米种皮紫黑色、胚乳糯性及米质优的籼型紫黑糯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紫392S,2019年5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利用紫392S配组的紫两优3号、紫两优737和紫两优212先后通过了福建省品种审定,其中紫两优737还分别于2019年5月、2021年4月通过了云南省、安徽省品种审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紫黑糯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紫392S 选育


转录组学揭示七叶一枝花在种子休眠解除相关差异基因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七叶一枝花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差异基因的表达及相关代谢通路,本研究以七叶一枝花不同萌发阶段的种子为材料,通过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基因GO分类分析表明,萌发过程DEGs主要富集在生物过程、细胞成分和分子功能3个方面,包括代谢过程和催化活性等途径。基于KEGG数据分析,20个萌发相关的代谢通路参与种子萌发过程,其中淀粉和糖代谢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中差异基因发生显著性变化。在种子萌发阶段,种子休眠被打破是由于β-淀粉酶基因表达发生上调,而休眠解除后,由于α-淀粉酶基因表达上调,促进了种子胚轴发育和胚根发生。此外,KEGG富集分析表明,七叶一枝花种子萌发中八大激素参与该过程,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油菜素内酯、茉莉酸、水杨酸和乙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