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株拮抗放线菌复合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克服单一拮抗菌抑菌活性不够稳定、防治效果差等不足,本文研究了2株优良放线菌菌株之间亲和性及其复合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表明,2株菌之间无明显拮抗作用,将亲和性菌株FX81和FX28等比例同时复合发酵,复合发酵液对番茄青枯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36.0 mm,抑菌效果明显高于单一菌株FX81(27.0 mm)和FX28(28.8 mm)。将2株拮抗菌制成复合菌剂BOF8128对番茄青枯病的盆栽防效为82.03%,比单一菌剂分别提高了8.13%(BOF81)和18.63%(BOF28),同时复合菌剂显著促进了番茄地上部分的生长,干重增加76.58%。由此表明,2株放线菌在防治番茄青枯病方面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有望用于进一步菌肥的开发和应用。


25 g·L-1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毒性效应及生态风险评估
《生态毒理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五氟磺草胺是当前我国稻田用量较大的一种除草剂。为明确其施用后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和环境风险,寻找较适合南方稻区农药生态毒理学检测的指示生物,为稻田环境风险评价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了25 g·L-1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为受试农药,比较其对模式生物大型溞和南方常见物种发头裸腹溞的急性活动抑制试验和繁殖试验结果。急性活动抑制试验结果表明,25 g·L-1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大型溞、发头裸腹溞的48 h-EC50(95%置信限)分别为0.81 mg a.i.·L-1(0.54~1.18 mg a.i.·L-1)、0.52 mg a.i.·L-1(0.33~0.85 mg a.i.·L-1),其毒性均为高毒;繁殖试验结果表明,25 g·L-1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大型溞的21 d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1.22×10-3 mg a.i.·L-1;对发头裸腹溞的14 d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7.66×10-4 mg a.i.·L-1;采用TOP-RICE暴露模型进行初级评估发现,25 g·L-1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大型溞的急性风险可接受,但对发头裸腹溞的急性、无脊椎动物(慢性)风险不可接受;进一步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SD)法进行高级评估,发现五氟磺草胺对无脊椎动物的急性风险可接受,但对无脊椎动物的慢性风险不可接受。本研究结果表明,五氟磺草胺对南方溞种发头裸腹溞有潜在生态风险,建议该除草剂在稻田使用中,应重视其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风险,不可盲目加大用量;同时基于物种分布和风险考虑,建议采用更敏感的发头裸腹溞作为南方稻田农药生态毒理学检测的指示生物。
关键词: 五氟磺草胺 大型溞 发头裸腹溞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繁殖 风险评估


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ENTV-2)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福建农业学报 》 2021 CSCD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的ENTV-2检测方法,用于ENT的早期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将ENTV-2与ENTV-1、ERVs、JSRV进行比对,寻找ENTV-2的保守序列并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所建立的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将PCR扩增产物连接T载体构建的阳性质粒作为标准品,对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验证。【结果】建立的检测ENTV-2 qPCR方法标准曲线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2);该方法的特异性良好,对ENTV-2可以产生特异性扩增曲线,与ENTV-2高度同源的ERVs没有交叉反应,也无法扩增羊口疮病毒(ORFV)、绵羊肺炎支原体(Mo)、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mc)等常见病原;敏感性良好,最低检测限度为7.5×102 copies·μL-1,敏感性可达常规PCR检测方法的100倍;批内、批间的变异系数CV<1%,重复性良好;对81份临床样品的阳性检出率为17.3%。【结论】建立的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良好,敏感性较高,重复性良好,为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的早期、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 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 SYBR-GreenⅠ 荧光定量PCR


福建省农业环境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EBM模型和面板模型Tobit
《东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运用EBM模型和随机面板Tobit模型对福建省2000~2017年9地市农业环境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了福建省农业环境效率的地市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7年,福建省农业环境效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人均农业增加值与农业环境效率之间存在"正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对外开放水平对环境效率产生正的影响效应,而工业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和农药使用强度对福建省农业环境效率产生负的影响效应。
关键词: 农业环境效率 影响因素 EBM模型 面板Tobit模型


长期施用沼液对土壤中四环素类及磺胺类抗性基因分布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21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长期施用猪粪沼液对土壤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分布的影响及其季节变化。【方法】分别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集养猪场周边长期用沼液作为肥料的土壤,同时采集当地未施用过沼液的土壤作为对照,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土壤中四环素类和磺胺类ARGs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结果】在施用沼液的土壤中能检测到11~13种ARGs,沼液的长期施用提高了土壤中ARGs的多样性,显著增加了土壤中tetG、sul1和sul2等基因的相对丰度,使四环素类和磺胺类ARGs在土壤中的存在水平升高。上述2类ARGs在土壤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均在春季具有更高的相对丰度。在长期施用沼液的土壤中存在大量的tetG、tetZ、tetM、tetO、tetW、sul1和sul2基因,这些基因在不同季节里都是优势ARGs。【结论】沼液农用会增加土壤中ARGs的存在水平,因此需要加强优化畜禽废弃物发酵工艺,以减少ARGs在沼液肥中的残留。


生长素IAA诱导红萍结孢的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21 CSCD
摘要:【目的】探索生长素IAA诱导红萍结孢的可行性。【方法】在网室自然条件下进行,采用质量浓度为0(对照)、1、5、10、15、20μg·mL-1的生长素(IAA)对生长期的红萍1001、3001和4018进行不同浓度喷施处理,每周喷施一次,至结孢出现停止喷施。止喷施。【结果】IAA处理5个月后,1、5和10μg·mL-1的细绿萍1001开始结孢,质量浓度为5μg·mL-1时,结孢率、孢子果数量、孢子果?雄比均优于其他处理及对照。在5μg·mL-1时,结孢率为15.0%、孢子果数量为6.31个、孢子果?雄比为0.62∶1;在10μg·mL-1时,结孢率为6.3%、孢子果数量为4.12个、孢子果?雄比为0.53∶1;在1μg·mL-1时,结孢率为4.7%、孢子果数量为3.90个、孢子果?雄比为0.51∶1。其他品种、处理都未能诱导出孢子果。细绿萍1001经IAA处理后,在1、5和10μg·mL-1时萍体的大小和C/N比有明显提高,其余处理和对照无显著差异;卡州萍3001和小叶萍4018处理萍体大小和C/N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生长素IAA能够诱导细绿萍1001结孢,其中IAA质量浓度为5μg·mL-1时诱导效果最佳,可在生产上进行应用。


3种养殖模式下澳洲淡水龙虾肌肉脂肪酸品质比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3种养殖模式下澳洲淡水龙虾肌肉中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对脂肪酸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为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模式筛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GB 5009.168-2016标准,测定稻田、池塘和水泥池等3种养殖模式下澳洲淡水龙虾成虾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其含量,并对脂肪酸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评价,筛选最佳养殖模式。【结果】3种养殖模式下的澳洲淡水龙虾肌肉中均含有18种脂肪酸,且均以油酸含量最高,亚油酸次之;3种养殖模式下澳洲淡水龙虾肌肉中饱和脂肪酸、(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以稻田养殖模式最高,而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以池塘养殖模式最高,单不饱和脂肪酸、(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n-9)系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总量均以水泥池养殖模式最高。主成分分析显示,肉豆蔻酸、花生酸、棕榈油酸、二十碳三烯酸和DHA等5种脂肪酸的载荷权数均大于0.950,是澳洲淡水龙虾的主要特征脂肪酸,其对成虾脂肪酸品质的影响最大;由主成分表达函数式和贡献率,构建了澳洲淡水龙虾成虾脂肪酸品质综合评价函数式,计算得到3种养殖模式下成虾脂肪酸品质综合评价分值,表现为稻田养殖模式(4.116)>水泥池养殖模式(-1.851)>池塘养殖模式(-2.265)。【结论】稻田养殖模式下的澳洲淡水龙虾成虾的脂肪酸品质表现最优,为最佳养殖模式。


咪鲜胺及其代谢物2,4,6-三氯苯酚在金柑防腐保鲜贮藏中的残留动态及风险评估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经咪鲜胺浸泡处理的金柑中咪鲜胺和2,4,6-三氯苯酚的含量,分析不同浸泡质量浓度和时间对其残留量的影响和变化特征,并评估咪鲜胺的摄入风险。该方法对咪鲜胺和2,4,6-三氯苯酚的检出限、平均加标回收率和重复性(以相对标准偏差表示)分别为1.70 μg/kg、0.68 μg/kg,95.7%、98.1%,5.14%、3.89%。结果表明,咪鲜胺浸果质量浓度越高、时间越长,金柑中咪鲜胺及其代谢物2,4,6-三氯苯酚的残留量越大;咪鲜胺残留量先升高后缓慢降低,第3天达到峰值;在21 d贮藏期内,2,4,6-三氯苯酚含量持续升高。用质量浓度450 mg/L咪鲜胺溶液浸泡2min(咪鲜胺农药登记使用方法)金柑,14 d咪鲜胺、2,4,6-三氯苯酚的含量分别为8.180、0.069 mg/kg;浸泡质量浓度增加至900、2 700 mg/L处理,即使在安全间隔期后的21 d咪鲜胺残留量仍高于柑橘类水果对咪鲜胺的最大残留限量值。安全间隔期14 d金柑咪鲜胺的慢性摄入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急性摄入风险大于100.0%,为不可接受。
关键词: 金柑 咪鲜胺 2,4,6-三氯苯酚 残留动态 保鲜


再生稻穗茎比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析再生稻穗茎比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确立高效准确的再生力鉴定指标,为再生稻高产育种与栽培提供参考.[方法]田间试验于2016年和2017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再生稻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以7个生育期相近的强再生力杂交稻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试验重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测定指标包括头季和再生季水稻的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产量、穗茎比,计算颖花量、库容量、日产量和热能利用率.通过主要性状间的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定量研究决定再生力的关键因子.[结果](1)有效穗数和穗茎比对再生稻产量起决定作用,有效穗数多、穗茎比大,则热能利用率、日产量和产量较高.(2)通过颖花量和库容量的作用,穗粒数对头季产量贡献最大,而有效穗数对再生季产量的贡献最大,因此选择头季大穗重穗和再生季多穗特征的品种,有利形成颖花量和库容量优势,易获高产.(3)再生季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这4个性状均与产量相关极显著,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35.40%,17.03%,25.19%和20.52%,均为影响再生力的主要因子.穗茎比与再生季产量关系最密切,相关系数达0.8619,与有效穗数、结实率极显著相关,与穗粒数显著相关,穗茎比可作为鉴定再生力的关键指标,预测再生季产量的平均精度达90.10%.(4)以穗茎比为指标,杂交稻品种再生力可分为4级,再生季水稻产量达3750 kg/hm2以上品种的库容特征:穗茎比≥1.1761,有效穗数≥330.24穗/m2,穗粒数≥63.89,结实率≥82.25%,千粒质量≥27.60 g.(5)选择杂交稻组合头季产量满足高产要求的前提下,品种再生力越强、穗茎比越高,再生季产量也越高,将间接指标穗茎比和直接指标产量相结合,经再生力鉴定,筛选出福优366和福两优366适合作再生稻栽培的优良新组合.[结论]头季和再生季的增产因素分别是穗粒数和有效穗数,穗茎比可作为高效鉴定再生力的共性指标,头季大穗重穗、再生季多穗是再生稻品种总体高产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 水稻育种;头季稻;再生稻;再生力;穗茎比


荷兰鸢尾‘玉妃’花色变异关键结构基因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花色变异对丰富观赏植物花色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花色变异的不确定性,使其变异机理尚未弄清。荷兰鸢尾是重要球根观赏植物,通过探索荷兰鸢尾蓝紫色野生型‘展翅’及白色突变株‘玉妃’的显色分子机制及色素积累差异,为花色变异机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UHPLC-QTOF-MS)方法测定荷兰鸢尾2个品种花的花色素苷和黄酮醇的种类及含量。以荷兰鸢尾‘展翅’和‘玉妃’的旗瓣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花色素苷合成相关差异基因。以2个品种花发育不同时期为材料,对差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代谢组分析结果表明,飞燕草素和矢车菊素及其衍生物在蓝紫色花中积累,在白色花中几乎没有积累,而黄酮醇类物质在白色‘玉妃’中含量上升。RNA-seq结果表明,共获得46 485个unigenes,其中27 073个unigenes被公共数据库功能注释,占全部unigenes的58.24%。获得70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85个基因在‘玉妃’中上调表达,216个基因在‘玉妃’中下调表达。花色素苷途径中,2个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DFR)基因和1个黄酮醇合成酶(flavonol synthase,FLS)基因有差异表达,分别命名为IhDFR1、IhDFR2和IhFLS1。白色‘玉妃’中,IhDFR1和IhDFR2下调表达,IhFLS1上调表达,导致花色素苷含量显著降低和黄酮醇积累,使代谢流由花色素苷转向黄酮醇。3个基因的qRT-PCR结果显示,IhDFR1和IhDFR2在蓝紫色花中随着花的发育表达量升高,在白色花中均低表达,IhFLS1在白色花中随着花的发育表达量升高,在蓝紫色花中均低表达,与RNA-seq结果保持一致。【结论】白色‘玉妃’中,IhDFR1和IhDFR2的低表达,及IhFLS1的高表达,使花色素苷积累受阻,部分代谢流由花色素苷转向黄酮醇,导致花色由蓝紫变为白色。
关键词: 荷兰鸢尾 花色素苷 黄酮醇 转录组分析 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 黄酮醇合成酶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