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早期揭膜对棉花生育前期土壤水热微环境及其成铃的影响
《中国棉花 》 2021
摘要:探索早期揭膜对棉田耕作层土壤水热微环境变化及其对棉株成铃的影响,为实现棉花早期揭膜,减少地膜污染提供理论依据。田间自然条件下,以新陆中41号为研究对象,设早期揭膜(80%棉苗子叶出土展平后揭膜)和全生育期覆膜2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棉田耕作层5 cm、10 cm、15 cm、20 cm、25 cm土层在10:00、13:00、20:00的温度、含水量以及棉株生育时期、成铃分布等指标;分析不同处理下棉田土壤水热微环境及棉株成铃变化。结果表明:早期揭膜处理较全生育期覆膜处理耕作层土壤温度略低,降幅2.0~2.5℃,且不受耕作层土壤深度层次影响;早期揭膜导致表层0~10 cm土壤的降温幅度不随时间推移而变化;与全生育期覆膜相比,早期揭膜主要导致表层0~15 cm土壤含水量降低,但这种差异随时间推移和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早期揭膜对棉花出苗期至开花期的时长影响不大,但会降低棉株外围第2~3果节成铃率,其中上部和下部果枝尤为明显。综上所述,早期揭膜主要对棉田0~15 cm耕作层土壤水热微环境造成影响,表现为土壤温度及含水量长时间持续降低,但对15~25 cm土壤水热微环境影响较小;早期揭膜会明显降低棉株外围成铃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疆密植苹果园精量播种生草试验研究
《新疆农垦科技 》 2021
摘要:为明确长柔毛野豌豆在南疆的最佳播种季节、播种深度、播种量、播种行距等技术参数,做到精量播种,省种高效,研究了相关因素对长柔毛野豌豆出苗率和生草效果的影响,为南疆果园生草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显示:水分充足的土壤,长柔毛野豌豆出苗率可达80%以上,水分不足的土壤出苗率不足5%;秋季和春季皆可播种,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出苗率都可达到80%以上,但秋季播种在第二年春季能更早的形成覆盖,抑制杂草生长;播种深度以2~3 cm为佳,其出苗率是播深5 cm的1.0倍,而播深10 cm的出苗率仅有3%;不同播种量对出苗率、平均株间和生草效果影响不显著;播6行的总出苗数是4行的1.7倍,增加行数有利于长柔毛野豌豆更加均匀的分布。通过试验得出以下结论:保水性好的土壤更有利于生草,土壤水分含量和播种深度对长柔毛野豌豆出苗率影响显著,秋季播种有利于形成覆盖和草种繁殖。长柔毛野豌豆适宜的播种深度为2~3 cm,适宜的播种量为13.5~22.3 kg/hm2,适当增加行数,降低每行播种量,有利于提升土壤覆盖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品种新冬51号的品种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新疆农垦科技 》 2021
摘要:本文介绍了冬小麦新冬51号的品种特征特性以及新疆北疆地区滴灌栽培模式下该品种的播前准备、水肥施用、田间管理及收获等高产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开展沙棘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的调研与建议
《中国水土保持 》 2021
摘要:新疆野生沙棘资源面积有1.6万hm2左右,人工种植的大果沙棘资源面积约2.4万hm2,是目前国内沙棘工业原料林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全疆最适宜种植沙棘的地区首推大西洋和北冰洋气流所及地区,即北疆伊宁和阿勒泰的一些地区,同时可分配到水资源定额的区内沿河地区属于次适宜地区,这两类地区应该是未来人工种植沙棘工业原料林的主要区域。区内沙棘种植开展最早的青河县等地区,应采取高截干技术对已衰败的沙棘进行更新复壮。全疆要及时引进采果机械,推广机械化采收方式。南疆沙棘企业目前多以种植为主,应将建设初级加工企业尽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注意将鲜食型沙棘种植开发作为新疆沙棘工作的一个突破口,工作中要高度重视沙棘优质资源原料的宣传和外销。
关键词: 沙棘 自然资源 人工种植 资源建设 开发利用 新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玛河流域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质量分析及综合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玛河流域不同连作年限(1、5、10、15、20 a和25 a)棉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碱解氮、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pH值、盐分及镉(Cr)、铬(Cd)、铅(Pb)、镍(Ni)、铜(Cu)、砷(As)共计12个指标,对比分析土壤养分特征和重金属含量,分别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法对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质量状况进行定量评价并划分等级,采用Muller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棉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结果表明:(1)pH值在开垦种植1 a和25 a连作时最高,均值为7.90,5、10 a连作时最小,pH值均值为7.75;土壤盐分含量由连作5 a的3.68 g·kg-1逐年增加至连作25 a的3.87 g·kg-1;有机质含量在种植1 a时仅11.02 g·kg-1,随后缓慢增加,至连作10 a达19.97 g·kg-1,之后降低,25 a时降至1 a水平;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与有机质相似;全氮和速效磷从种植1 a开始逐年递增,连作25 a时达最大,全氮含量0.903 g·kg-1,速效磷含量55.1 mg·kg-1.(2)土壤重金属Cr、Ni、Cu、Pb、As和Cd含量均随连作年限增加而增加,其中Cr、Ni和Cd在连作15 a时分别达93.87、33.18 mg·kg-1和0.23 mg·kg-1,有重金属富集趋势;As在连作20 a和25 a分别为12.03 mg·kg-1和13.53 mg·kg-1,为轻度污染;污染指数(ISHM)显示Pb在连作1~25 a均无污染(ISHM<0),Cu含量超标(ISHM>0).(3)因子分析法得出,SQAV评分最高的是连作10 a(0.437),其次是5 a(0.247),1 a和25 a为负值(分别为-0.712和-1.253),不利于土壤质量提升;土壤综合质量指数评价法得出5 a和10 a棉田土壤质量为"高",土壤综合质量指数(SQI)分别为1.02和1.10,1 a和25 a为"低",SQI分别为0.63和0.61,土壤质量状况最差,15 a和20 a为"中".两种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相似,说明本研究选取的评价方法合理,可以定性定量对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质量进行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钾肥用量下南疆红枣植株体内磷素动态变化
《北方园艺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四年生直播密植骏枣为试材,通过控制钾肥不同施用量,研究分析其对枣园植株各器官有效磷含量及分配量的变化,以期为南疆红枣钾肥施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中,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植株各器官磷素含量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其中,花期、坐果期各器官全磷含量较其它时期明显偏高;在展叶前期,不同钾肥施用量与枣头枝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2 7**),此时,磷素主要供给对象为根部,在花期、坐果期和成熟期,大量的磷素输送至枣吊和叶片。综上所述,钾肥施用量在225~450 kg·hm-2时,枣树各器官对磷素的吸收无较大影响,但钾肥施用过量(≥675 kg·hm-2)时,则会抑制植株各器官对磷素的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绦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绦虫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寄生虫,每年给人类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绦虫种类众多,生物学特性各异,目前绦虫病的防控和治疗措施尚不完善,对动物和人类的危害严重。随着生物信息学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绦虫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和解析,通过对绦虫的生物学特征和调控基因进行深度研究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绦虫病,特别是人和动物的棘球蚴病和囊虫病等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利用绦虫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组学技术,筛选绦虫感染关键的基因和蛋白质,提供绦虫病的诊断参考依据和绦虫病治疗的潜在药物靶标。本文就绦虫基因组测序完成情况和近年来绦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