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时空及环境因子对黄河口及邻近水域斑资源丰度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斑(Konosirus punctatus)作为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近年来的优势种,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为研究其资源丰度的变动对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的影响,本研究根据2013年6月、8月、10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该海域夏、秋季斑资源丰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时空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斑资源丰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斑资源丰度秋季较高,夏季较低;其主要分布在黄河入海口以北的近岸海域。GAM分析表明,月份、水深、海水表层盐度和浮游植物丰度对斑资源丰度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斑资源丰度随浮游植物丰度的增大而增大;在10 m水深范围内随水深增加呈下降趋势;一定盐度范围内,斑资源丰度随表层盐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盐度达到17时其丰度达到最大。因此,在浮游植物丰度较高的低盐河口水域,斑资源丰度较大,这与斑的洄游习性、河口区受到淡水径流和海水运动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环境因子的变动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祁连中段高压/低温混杂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
《岩石矿物学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详细的野外研究结果表明,北祁连中段清水沟-香子沟高压低温变质带中出露的变质岩主要有榴辉岩、蓝片岩、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变硅质岩、大理岩和蛇纹岩。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榴辉岩原岩为大洋中脊玄武岩和洋岛拉斑玄武岩;蓝片岩有两种类型,第1种蓝片岩原岩为基性-中基性火山岩,第2种蓝片岩原岩主要形成环境为大洋岛弧和/或大陆岛弧的沉积岩;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的原岩主要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变硅质岩的原岩为形成于远离大陆边缘的沉积环境中的热水成因硅质岩;大理岩原岩为灰岩。榴辉岩锆石SHRIMP定年结果显示其原岩年龄为500±4 Ma,第1种蓝片岩原岩年龄为529±5 Ma。锆石Lu-Hf同位素表明,榴辉岩原岩明显受到了古老地壳的影响,基性蓝片岩的原岩源区为亏损地幔,后期没有或者极微弱地受到地壳物质的影响。结合已有研究资料,认为北祁连高压/低温变质带中变质岩的原岩类型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且原岩时代具有多期性特征。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古祁连洋在早古生代向北俯冲过程中,携带了不同性质和时代的岩石进入俯冲带深部,形成高压/低温变质条件下的混杂带,代表了早古生代与洋壳俯冲有关的俯冲隧道。
关键词: 北祁连 高压/低温变质作用 混杂岩 早古生代 俯冲隧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底CORK观测30年:发展、应用与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过去50年深海钻探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及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等国际间综合深海钻探计划的实施,使我们对地球和海洋的认识取得了显著进步。海底井控观测装置(CORK)的研发和应用是上述深海钻探计划带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之一。目前地球科学和海洋科学已由过去的间断性观测模式升级为现在的连续性原位观测模式,海底CORK观测系统为地球科学、海洋科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对海底洋壳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深部过程进行数秒至数十年时间尺度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机遇。通过对海底CORK观测系统的发展演变、在ODP和IODP航次中的使用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科学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对CORK系统如何应用于我国洋壳地质学、水文学、微生物学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提出看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陆架多次波特点及去除策略
《海洋地质前沿 》 2017 CSCD
摘要:在东海陆架地区的地震资料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多次波,使得地震资料难以真实地反映地下地质信息,必须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加以去除。根据多次波的不同特点,采用了3种技术方法组合去除的策略:采用SWD技术去除东海陆架普遍发育的与海底相关的短周期多次波;SRME技术对强波阻抗界面产生的近道多次波压制效果明显;抛物线Radon变换可以较好地解决中远偏移距的长周期多次波。通过对东海陆架大量多道地震资料的处理,采取3种技术方法的优化组合基本上都可以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关键词: 东海陆架 多次波 SWD SRME 抛物线Rado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藻粉对刺参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湖沼通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大藻藻粉对刺参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分别用以海带粉、石莼粉和龙须菜粉3种原料制成的饲料对平均体重为8g的刺参进行60d的饲喂试验,并测定其生长指标和消化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投喂石莼粉饲料的试验组刺参生长效果最好,与其它两组差异显著(P<0.05);石莼和龙须菜两种藻粉能显著增加刺参体壁粗蛋白含量(P<0.05)。消化酶活性方面,石莼组刺参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最高,与其它两组差异显著(P<0.05),淀粉酶活性在石莼组和龙须菜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二者均显著高于海带粉组(P<0.05)。脂肪酶活性龙须菜组刺参最高(P<0.05),海带组略低于石莼组,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石莼粉作为刺参配合饲料的主成分原料能更好地满足刺参生长的营养需求,龙须菜粉可作为辅助性成分原料,为刺参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更广泛的原料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达氏鳇、施氏鲟及其正反杂交种生长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体质量(24.55±1.04)g的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正反杂交种幼鱼放养在循环水系统中,水温控制在15、18、21、24、27℃和30℃下,常规饲养60d,比较其生长、存活、变异系数和肥满度,以探讨4种鲟鱼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试验结果表明,4种鲟鱼在21~24℃时,生长性能、存活率和肥满度较高;然而,高温和低温对4种鲟鱼的生长、存活和肥满度都产生负影响。在最适温度下,4种鲟鱼体质量增加速度由高至低为达氏鳇>施氏鲟(♀)×达氏鳇(♂)>达氏鳇(♀)×施氏鲟(♂)>施氏鲟。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估算出4种鲟鱼的最适生长水温区间分别为18.67~28.00℃、21.51~31.32℃、21.21~29.64℃和17.81~27.0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烷水合物的固体核磁共振碳谱与激光拉曼光谱研究
《波谱学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甲烷水合物(CH_4·n H_2O)是主要由甲烷和水分子构成的冰状笼型化合物,在自然界储量巨大.固体核磁共振(NMR)波谱和激光拉曼光谱是在分子水平分析甲烷水合物的重要手段.该文利用低温固体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对合成的甲烷水合物结构进行了研究,分别使用~(13)C交叉极化(~(13)C CP)和高功率质子去偶(1H HPDEC)2种脉冲程序采集甲烷水合物的~(13)C NMR谱图,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及理论推导可知,使用1H HPDEC方法得到的~(13)C NMR谱图信号更强,更利于定量分析;甲烷气体与冰粉合成的甲烷水合物为I型,其大笼和小笼占有率分别为0.988和0.824,水合数为6.07;甲烷气体与SH2站位沉积物和冰粉合成的甲烷水合物也为I型,其大笼和小笼占有率分别为0.987和0.887,水合数为5.98;SH2站位沉积物使合成的甲烷水合物的小笼占有率提高、水合数降低、水合物饱和度提高.激光拉曼光谱结果证实了上述结果的准确性.该文为甲烷水合物测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参考.
关键词: 固体~(13)C NMR 激光拉曼光谱 甲烷水合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及其赋存沉积物特征
《地学前缘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海北部陆坡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各具特色,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样品肉眼不可见,是典型的分散型水合物;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具有块状、脉状、结核状及分散状等多种赋存形式。在实验室内,采用现代分析仪器对这些水合物及其赋存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研究了南海北部陆坡神狐、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微观结构、水合指数、气体组成等基本特征,探讨了沉积物对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形式及微观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神狐海域沉积物中富含钙质微化石和有孔虫有利于水合物生成,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其腔体内;珠江口盆地沉积物颗粒更细,且不含微化石与有孔虫,故难以生成分散状水合物。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是典型的Ⅰ型结构,主要组成气体是甲烷,占99.4%以上;神狐海域与珠江口盆地水合物中甲烷分子在大笼的占有率99.3%以上,在小笼中分别为85.7%和91.4%,相应的水合指数分别为5.99和5.90。碳、氢同位素的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的甲烷主要来源于微生物作用下的CO_2还原。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神狐海域 珠江口盆地 拉曼光谱 沉积物 气体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同相轴追踪的三维地震资料多次波压制方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同相轴追踪的三维多次波压制方法,在引入三维高分辨率叠加速度谱的基础上,进行多次波同相轴的高精度追踪,并将追踪到的多次波同相轴组成准多次波记录,然后利用f-k滤波方法实现在多次波同相轴所属短时窗内的多次波压制。模型实验和实际数据测试均表明,该方法的多次波剔除效果明显优于高精度抛物线Radon变换法,并且其计算效率也明显高于高精度抛物线Radon变换法,因此基于同相轴追踪的三维多次波压制方法更适合于针对"海量"数据的三维多次波压制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泰国斗鱼抗缪勒氏管激素(AMH)基因cDNA克隆及表达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7
摘要:利用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克隆技术从泰国斗鱼(Betta splendens)精巢中克隆抗缪勒氏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基因的c DNA序列,分析该基因序列与其他物种的差异,并用RT-PCR半定量方法分析其组织表达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泰国斗鱼AMH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1 804 bp,其中开放读码框为1 596 bp,编码532个氨基酸残基,与其他物种的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同源性最高仅55%;AMH前体蛋白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泰国斗鱼与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亲缘关系最近;AMH基因的组织表达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及性别差异,在性腺中表达量最高,雄性个体脑、脾和肌肉次之,垂体、肝、肾、心和肠中未检测到AMH表达,雌性个体脾、心脏和肌肉次之,脑、垂、肝和肾中未检测AMH表达。
关键词: 泰国斗鱼 抗缪勒氏管激素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基因表达 组织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