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弹性连续系统的Noether理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考虑弹性连续系统的Noether对称性与守恒量理论.先基于等参量变分和非等参量变分导出弹性连续系统Hamilton作用量变分的基本公式;再给出弹性连续系统Noether对称性的定义,得出其Noether对称性的判定条件——Noether等式,以及系统Noether对称性导致的Noether守恒量,并给出弹性连续系统的Noether定理;最后以弹性介质中传播的平面波为例给出应用.

关键词: 弹性连续系统 Noether对称性 守恒量 非等参量变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黑色素聚集素受体(MCHR)表达特性及其与无眼侧黑化的关系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CE)获得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2种黑色素聚集素受体(MCHR1和MCHR2)的cDNA全长序列,并采用定量PCR技术分析了MCHR mRNA的组织表达特性,研究了其与无眼侧黑化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半滑舌鳎MCHR1 cDNA序列全长为1685 bp,开放阅读框(ORF)长为1080 bp,编码359个氨基酸,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同源性高达83.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半滑舌鳎MCHR1与鳉形目、鲽形目和鲈形目鱼类聚为1个小分支。MCHR2 cDNA序列全长为1626 bp,ORF长为1044 bp,编码347个氨基酸,与鲽形目同源性最高达到90%以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半滑舌鳎MCHR2与鲽形目、鲈形目鱼类聚为1个小分支。MCHR1 mRNA在鳃中表达量最高,而MCHR2 mRNA在有眼侧皮肤中表达量最高,性腺次之。另外,MCHR1和MCHR2 mRNA在其他组织中均检测到表达,这表明半滑舌鳎黑色素聚集素(MCH)可能通过内分泌方式和各组织中的MCHR介导参与生理调控。不同黑化面积表达分析显示,在无眼侧黑化发生早期,脑垂体中MCHR1 mRNA显著升高,在无眼侧50%黑化组达到峰值,皮肤中MCHR1 mRNA在无眼侧10%黑化组显著升高,其后保持较高水平;脑垂体和皮肤中MCHR2 mRNA表达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在无眼侧黑化发生早期都达到峰值,其后逐渐下降至相对较低水平。表明MCHR可能直接或通过其他信号通路参与了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性状的调控过程。

关键词: 半滑舌鳎 黑色素聚集素受体 基因克隆 表达调控 无眼侧黑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底熔岩风化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海洋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底熔岩风化作用过程的研究对于澄清元素地球化学迁移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简要介绍了海底熔岩风化作用及鉴定标志。在细致的岩相学工作前提下,利用指示风化程度的特征风化矿物如橙玄玻璃、黏土矿物(蒙脱石和蒙皂石)、沸石(钙十字沸石)以及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结合烧失量(L.O.I),K_2O/(K_2O+Na_2O)比值和Fe_2O_3/(FeO+Fe_2O_3)比值等识别风化岩石的化学鉴别指标,辨识了马里亚纳海槽熔岩(弧后盆地玄武岩,BABB)和火山玻璃、西太平洋海山省(白垩纪碱性洋岛玄武岩,OIB)及中生代洋壳(洋脊玄武岩,MORB)的风化程度,探讨了风化作用的原因及其对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超过5 Ma的海山和洋壳玄武岩相比,马里亚纳海槽玄武质熔岩风化程度很低,仅基质中的隐晶质和玻璃质及玄武岩的玻璃质边缘略微橙玄玻璃化,其余基本保持新鲜岩石结构。马里亚纳海槽熔岩和火山玻璃的很低的风化程度是因其在海底经历的风化作用时间很短。最后,我们指出,马里亚纳海槽处海底熔岩风化作用没有造成显著的元素迁移,对精确获得其全岩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不产生明显影响,而对超过5 Ma的海底熔岩的地球化学数据解释时要谨慎。

关键词: 海底风化作用 玄武岩 马里亚纳海槽 烧失量 元素迁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蟹公寓”培育红膏蟹养殖技术研究

科学养鱼 2017

摘要:红膏蟹为青蟹生长发育的风味好、营养价值最高的特殊阶段(卵巢成熟发育的青蟹通常称为红膏蟹),其价格也为普通青蟹的2倍以上,且市场上通常供不应求,但目前存在培育成活率低、养殖设施设备差等问题。因此,本文研究了一种青蟹培育红膏蟹的专用设备——"蟹公寓",旨在为实现工厂化培育红膏蟹养殖模式和青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的生产经验和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口虾蛄群体结构及资源分布特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是海州湾的优势渔业生物之一,在海州湾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2011年3、5、7、9和12月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口虾蛄的群体结构、资源密度特征、空间分布和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口虾蛄的全年平均体长为(102.20±0.65)mm,5月平均体长最大(105.56±0.95)mm,7月平均体长最小(96.48±2.37)mm;幼体比例5月份最低(8.90%),12月份最高(28.67%);口虾蛄的性比5月和7月小于1,其余月份均大于1.80;渔获量变化趋势为5月>12月>9月>7月>3月,渔获尾数为5月>12月>9月>3月>7月。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3、5月相对渔获量与叶绿素a、底层水温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他月份口虾蛄的相对渔获量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研究还发现,口虾蛄的空间分布与底质类型密切相关,口虾蛄主要栖息在砂、砂-粉砂-黏土和黏土质砂类型的底质中。

关键词: 口虾蛄 群体结构 资源密度 时空分布 海州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

地学前缘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海盆地研究程度极低,其形成机制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前人的构造资料,对黄海盆地的断裂系统进行重新划分,认为北黄海盆地和南黄海盆地主体断裂均为北北东向右行走滑断裂,控制盆地发育,而这些走滑断层的分支断裂控制着盆地内部的隆坳格局,走滑断层派生出的次一级正断层则以雁列状出现,主体为北东东-近东西向,控制盆地内的凹陷和凸起。黄海盆地及其周边断裂的平面组合及盆地内部凹陷和凸起的展布特征指示该盆地在新生代是在右行右阶走滑断裂体系下形成的拉分盆地。渤海湾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等在新生代也具有相同的成因机制,因此,中国东部可能在新生代整体统一的右行张扭性体制下形成了这一系列拉分盆地。

关键词: 黄海盆地 断裂体系 走滑拉分 新生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俯冲带地震成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计算了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弧段的浅源地震与俯冲速率的相关系数,证实了俯冲速率是一个重要的控制因素。地震统计结果展示马里亚纳中深度(60~300km)地震存在较明显分段性,且与海底地形起伏度相对应,推断这种现象一方面因为海山俯冲引起的板块破裂程度高,导致更多的流体供应所致;另一方面可能与海山俯冲机制导致板片局部变形有关。通过全球P波波速模型,提取马里亚纳之下大约8.0km/s的等值面,揭示了俯冲板片的深部形态,在马里亚纳弧的南北两侧之下,存在两个明显的缺失,代表了板片深部的撕裂,且北部撕裂程度要比南部高,可能与北部小笠原高原与南部卡罗琳洋中脊俯冲有关。重力数据与地震数据揭示了相对于马里亚纳俯冲带北部,南部可能为强耦合,菲律宾海板块之下410~660km不连续界面滞留为太平洋板片,西南部与马里亚纳俯冲带南部俯冲太平洋板片相连。初步推断这种结构与具有较大浮力的卡罗琳洋中脊可能共同决定了马里亚纳俯冲带南部8°N、137.3°E存在的旋转极。

关键词: 俯冲带 地震 海山 板片撕裂 俯冲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流溪河入侵鱼类豹纹脂身鲶繁殖生物学研究

淡水渔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12月-2016年10月,在广州市流溪河采集入侵鱼类豹纹脂身鲶(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283尾用于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流溪河豹纹脂身鲶在3-9月性成熟系数较高。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204mm,体重154.88 g;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201 mm,体重183.01 g;最早性成熟年龄均为1龄。其平均成熟卵径为1.87 mm,绝对繁殖力为636-6 148粒,平均绝对繁殖力为2 524.49粒,平均相对繁殖力为10.43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繁殖群体性比为(♀∶♂)为1∶1.15,符合1∶1比例。卵径分布为单峰型。研究表明豹纹脂身鲶具有性成熟早、繁殖力高等特征,有利于其在分布区域迅速建群扩张,并对河流生态系统形成危害。

关键词: 豹纹脂身鲶(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性腺发育 周年变化 怀卵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浙江沿岸陆架区泥沙输运机制

海洋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4年夏季浙江沿岸陆架区的水文、泥沙、底质沉积物等实测资料,运用物质通量分析方法和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法,探讨了泥沙的输运通量、输运方向、动力机制及净输运趋势。夏季,近岸含沙量规律性较强,由西至东逐渐降低,由南至北逐渐升高,且与潮流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呈现出明显的潮周期变化特征。研究区净悬沙通量自岸向外海迅速变小,悬沙输运中平流输运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垂向净环流对悬沙输运的影响,近岸海域表现为向海输沙,30m以深海域表现为东北向输沙,同时台湾暖流的屏障作用也影响了悬沙向海扩散。粒径趋势分析显示浙江沿岸陆架表层沉积物的长期输运机制为由东北向西南输运,在流系以及海底地形的影响下,中部海域出现粒径趋势较弱的沉积中心。而在夏季,悬浮泥沙主要为平行岸线向东北输运,估算每天进入研究海域的净悬浮泥沙约为1.9×106 t。

关键词: 泥沙输运 潮流 余流 物质通量 趋势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新型双体无人监测船风力作用下的运动特性变化预报研究

海洋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型双体无人监测船运行平稳,甲板尺寸大,吃水浅,在水环境监测、工程测量、巡逻跟踪、水产养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与应用前景。但该类船风阻大,水动力复杂,运动特性在风力作用下变化明显。本文对双体无人监测船的风作用力进行了分析,将风作用项引入其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其主要运动特性进行了仿真预报。仿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该研究结果可以为新型双体无人监测船运动控制算法在不同风作用环境下的适应性调整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其海上作业能力与控制精度。

关键词: 双体船 风力作用 运动特性 仿真预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