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洋中Fe(Ⅱ)的行为及微生物参与下的过程研究概述
《海洋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Fe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而Fe(Ⅱ)是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的形态。由于Fe(Ⅱ)处于氧化还原的中间状态,且在产生和转化的过程中,与NO_3~-的还原和NH_4~+的氧化密切相关。因此,研究Fe(Ⅱ)的产生及消亡机制对于研究海区内的初级生产力及海洋中的C、N元素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对于海水中Fe(Ⅱ)的迁移转化机制报道尚少。本文详细论述了海洋中Fe(Ⅱ)的产生机制及Fe(Ⅱ)的化学行为,重点探讨了厌氧微生物催化下,异化还原和铁氨氧化还原对Fe(Ⅱ)产生、消亡等循环过程的作用,以及对周围环境中N移除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带一路”中国水产品贸易格局与渔业国际合作展望
《经济研究参考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中国是世界最大、最重要的海洋与渔业国家之一,渔业的发展为全球食物供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建设海洋强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等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渔业发展紧密相连,"一带一路"沿线国中"东盟"是中国水产品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一带一路"国内重点省份中多个省份是重要的渔业主产区。从贸易总量来看,"一带一路"沿线65国与中国水产品贸易总量呈现稳定增长,贸易顺差格局;从贸易国别来看,"一带一路"沿线65国中的东盟10国与俄罗斯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从贸易品种来看,"一带一路"沿线东盟10国出口以鱼类与贝类为主,进口以饲料用鱼粉和虾类为主;从国内出口贸易区域来看,相对集中沿海主产区,"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圈定的沿海城市港口,是中国重要的一级渔港所在地。因此,我们提出,第一,科学规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渔业国际化布局,因地制宜对目标国开展渔业国际合作;第二,优化中国渔业产业结构,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渔业产业间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第三,调整中国水产品结构,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贸易互补性;第四,完善渔业"走出去"政策,提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渔业合作的风险资金保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数分裂期雄性大菱鲆孕激素及受体基因的表达分析
《海洋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孕激素在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精原细胞增殖到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以6~22月龄的大菱鲆精巢为材料,通过组织学方法和定量amh、sycp3基因确定精原细胞增殖期和减数分裂期的大菱鲆精巢发育过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6~22月龄雄性大菱鲆血清中的孕酮(P4)和17α,20β,双羟孕酮(DHP)含量变化,利用q RT-PCR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孕酮核受体(pgr)和膜受体(m PRα)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孕激素在精原细胞增殖期高表达,开始出现初级精母细胞时降低,在精子细胞数量增加时表达量再次升高,在精子细胞变态形成精子时降低。pgr在减数分裂初期定位于精巢中的sertoli细胞,在精原细胞增殖至减数分裂期表达量逐渐增加,出现精子后显著降低;m PRα在精原细胞增殖和初级精母细胞增加时表达量都很低,在精子细胞不断增加时显著增加。推测在精原细胞增殖和减数分裂阶段孕激素可能主要通过调节pgr的表达量来促进精巢发育,而在减数分裂II期pgr和m PRα都发挥作用,在精子细胞变态成熟时,主要是m PRα发挥作用。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减数分裂 孕激素 pgr m PR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腌青鱼加工过程、制品品质特征和安全性评价
《浙江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淡腌青鱼品质特征及其安全性,对各加工环节的水分含量、水分活度、p H、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和硫代巴比妥酸的变化,以及成品营养成分、矿物元素和组胺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鱼腌制过程中,p H值逐渐上升,在清洗结束至成品阶段呈下降趋势,而水分活度、水分含量、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和硫代巴比妥酸总体呈下降趋势。淡腌青鱼成品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分别为(71.23±1.16)%、(18.01±0.34)%、(8.07±0.08)%和(2.69±0.06)%;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74±0.34)%、(6.90±0.23)%,占氨基酸总量的36.17%和40.83%,符合FAO/WHO规定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均衡模式。淡腌青鱼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为3.43,7种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为(77.4±2.23)%。淡腌青鱼微生物、组胺、重金属、挥发性盐基氮和硫代巴比妥酸等均符合相关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红唇薄鳅线粒体控制区遗传多样性研究
《淡水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近年来资源量不断下降。本研究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896 bp)分析了长江上游红唇薄鳅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为其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共采集了119尾样本,来自长江上游江津、四川南溪、岷江下游蕨溪等。结果显示,共检测到58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967,平均核苷酸多样性0.006 7,表明红唇薄鳅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NETWORK网络关系图和分析系统树结果显示红唇薄鳅单倍型不按地理分布聚类,但是明显分成了2个谱系,表明红唇薄鳅群体发生了同域遗传分化。AMOVA分析结果显示,采样点和采样时间的群体间没有发生遗传分化。中性检验、错配分析及BSP(Bayesian skyline plot)分析表明红唇薄鳅Lineage 1种群在距今0.007 5~0.055 Ma(百万年)期间发生过种群选择或扩张事件。
关键词: 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 长江上游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工程地质进展——国际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ISMEG 2016)总结
《工程地质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年10月20~24日,国际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ISMEG 2016)在中国青岛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是在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架构下,由海洋工程地质委员会(C34)主办的第一届全球规模的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为"海洋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防护",设置了海洋沉积物工程特性、海洋地质灾害、海岸带工程地质、海洋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和数据分析、海洋沉积物-工程结构相互作用、海洋新能源开发过程中的工程地质问题等6个专题。研讨会共设13个会议特邀报告、57个专题口头报告、15个优秀展板报告,还安排了会前短期课程、会后考察等会议内容,为全球海洋工程地质工作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分享科研进展、促进全球合作的平台。研讨会在中国召开,体现了我国在国际海洋工程地质界的学术地位与号召力。总体而言,我国以及世界海洋工程地质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初期阶段。我国的海洋工程地质研究应顺应国家战略需求,着力解决海洋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
关键词: 海洋工程地质 进展 国际研讨会 IAEG海洋工程地质委员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nIH多肽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下丘脑生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首次通过下丘脑离体孵育的方法研究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onadotropin-inhibitory hormone,GnIH)多肽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下丘脑中生殖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结果显示,tsGnIH-1促进了gnrh2和gnih的表达,对gnrh3和kiss2的表达无影响;tsGnIH-2抑制了gnrh3的表达,对gnrh2、kiss2和gnih的表达无影响。GnIH多肽对生殖相关基因的不同调控表明同一前体蛋白编码的不同GnIH多肽在生殖调控中的作用不尽相同。本研究结果增加了对GnIH参与鱼类生殖调控机制的认识,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半滑舌鳎 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下丘脑 生殖相关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板块俯冲侵蚀雅浦岛弧的地形制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俯冲侵蚀是一种将地壳及岛弧物质从弧前搬运走的地质过程,会导致弧前物质的缺失,这种地质过程普遍地出现在汇聚型板块边缘。雅浦海沟位于加罗林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之间,是一个活跃的俯冲带。利用2015年中科院海洋所在西太平洋雅浦海采集的最新的多波束和地震数据,给出了雅浦海沟发生俯冲侵蚀的直接证据:(1)雅浦海沟具有异常短的沟弧间距(41km);(2)海沟呈不对称的"V"字形,增生楔缺失;(3)俯冲板片基底起伏程度大,加罗林洋底高原上洋脊、海山、地垒地堑构造发育;(4)海沟内壁斜坡较陡,弧前斜坡坡度的平均值约8.69°,雅浦海沟的弧前增生楔缺失。揭示了雅浦海沟南北两侧俯冲侵蚀模式的差异,北部的俯冲侵蚀主要由于洋底高原上地垒地堑与上覆板块的摩擦造成,板块之间可能不是直接接触,存在"剥蚀带";南部的俯冲侵蚀主要由于洋底高原上的海山与上覆板块的摩擦造成,板块之间可能是直接接触的。
关键词: 俯冲侵蚀 沟弧间距 俯冲板片基低起伏 俯冲侵蚀模式 雅浦海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吕宋海峡黑潮脱落涡旋的特征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涡旋脱落在西太平洋和南海的海水属性交换中起到重要作用。为研究吕宋海峡附近海域由黑潮脱落并进入南海的涡旋特征,本文采用1993—2014年法国空间局(AVISO)多卫星融合海面高度距平(SLA)和绝对动力地形(ADT)全球网格化延时数据,美国国家海洋数据中心(NODC)的WOA13年平均温盐剖面气候数据,以及1993—2010年SODA2.2.4月平均海洋同化数据集,并分析了黑潮脱落涡旋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暖涡脱落数量远多于冷涡数量,且脱落的冷涡绝大部分在黑潮西侧边缘生成,而脱落的暖涡则大部分在黑潮控制区生成。(2)冷涡、暖涡脱落时的平均半径、平均振幅相近,但是冷涡的平均生命、平均迁移距离约为暖涡的一半。(3)冷涡不是每年都有脱落,主要在冬季脱落;暖涡则每年均有脱落,主要发生在秋季。(4)脱落涡旋数量与脱落时的黑潮路径类型相关。(5)脱落涡旋的平均西行速度为5.8cm/s,与斜压第一模态长Rossby波波速及大尺度环流的西向平流流速之和相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州湾生源要素的大气沉降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为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典型半封闭海湾,胶州湾生源要素的大气沉降研究在掲示人为污染物质排放对海湾生态系统影响方面具有典型性.从大气干/湿沉降生源要素的研究方法、通量及其影响因素、入海生态效应3个方面入手,系统总结了胶州湾生源要素大气干、湿沉降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1)与国内外有关海湾、河口和边緣海相比,胶州湾大气干、湿沉降氮的浓度和通量都较高,溶解无机氮(DIN)是其主要组分,溶解有机氮(DON)占总溶解态氮(TDN)含量的22%~31%,而P和Si的浓度和沉降通量都很低.2)(NO_3~--N+NO_2~--N)的大气沉降量比陆源输入量略高,而NH_4~+-N、PO_4~(3-)-P以及SiO_3~(2-)-Si的大气沉降量所占比例很低.3)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排放源强度、降水量以及气象条件是影响胶州湾大气沉降生源要素的主要因素.4)大气沉降的生源要素可促进胶州湾初级生产力的提高和改变表层海水的营养盐结构,进而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和优势种由硅藻向甲藻的演替,从而对胶州湾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议:1)建设胶州湾大气干/湿沉降监测网;2)精确量化不同形态和粒径生源要素颗粒的干沉降速率;3)量化大气沉降生源要素入海的生态效应,并深入剖析其生物地球化学机制;4)甄别大气沉降生源要素通过间接方式入海的机制、通量及影响因素.深入研究胶州湾生源要素的大气沉降,对阐明人类活动对海湾生态系统的影响有积极意义,也有助于加深对陆架边缘海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理解.
关键词: 生源要素 干沉降速率 干/湿沉降通量 生态效应 胶州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