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3种对虾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研究
《海洋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者以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和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作为实验材料,研究3种稀释液(天然海水,人工无钙海水,Hank’s平衡盐溶液)、3种抗冻剂(二甲基亚砜、丙二醇和丙三醇)、3种稀释比例(5%、10%和15%)、3种不同的降温程序对3种对虾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冻精解冻后通过台盼蓝染色的方法计算其存活率。结果显示,对于3种对虾,以天然海水作为稀释液,10%PG作为抗冻剂,4℃平衡20 min,以–2℃/min降温至–40℃,–40℃平衡10℃,以–15℃/min降温至–150℃,然后投入液氮作为降温程序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效果最好,冻精解冻后存活率分别为75.33%±2.56%、69.00%±3.00%和23.33%±8.55%。
关键词: 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精子 超低温冷冻 存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测井电法在基坑围护防渗检测中可行性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地检测基坑围护结构的渗漏隐患,保证基坑施工安全,以电极管探测理论为理论基础,推导出微测井电法探测范围的理论模型。分别利用AM法与AMN法对现场隔水幕布(研究对象)进行横向裂缝探测与竖向裂缝探测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AM法对横向裂缝的感知能力大于竖向裂缝的感知能力,AMN法对竖向裂缝的感知能力大于横向裂缝的感知能力;分析电极管距、电极极距和裂缝尺寸对微测井电法探测敏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M装置敏感度主要与电极极距和待测裂缝宽度有关,AMN装置敏感度主要与电极管距和待测裂缝长度有关,并针对工程实际提出参数设置的一般要求,通过物理模拟与工程中的实际应用,验证了微测井电法理论在地连墙防渗检测中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实现了检测过程的等效简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90年菲律宾Mw7.7级强震对马尼拉俯冲带静态应力触发影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震源机制解模型和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1990年7月16日Mw7.7级地震所产生的静态库伦应力变化,研究结果表明Mw7.7级地震触发了其后Mw6.0级和Mw6.5级2次强余震的发生,应力加载值分别达到了21.63bars和9.15bars。依据地震重复原则和构造外推原则,以马尼拉俯冲带及其附近区域Mw6.0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中的一个节面作为接收断层面,计算了Mw7.7级地震对马尼拉俯冲带区域静态库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对马尼拉俯冲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西吕宋海槽的部分断层上,但变化量值很小,对马尼拉俯冲带北部区域基本不产生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膜孕激素受体(mPRα)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表达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RT-PCR)检测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雌性性成熟不同时期、不同时相卵母细胞中膜孕激素受体(mPRα)的表达,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促性腺激素(HCG)对成熟期半滑舌鳎卵母细胞mPRα表达的影响,同时,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研究雌性性成熟半滑舌鳎mPRα mRNA和蛋白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对半滑舌鳎性成熟不同时期、不同时相卵母细胞中mPRα mRNA的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在成熟时期半滑舌鳎Ⅴ时相卵母细胞的mPRα mRNA表达量最高。HCG对成熟期半滑舌鳎卵母细胞mPRα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20 IU/ml HCG比10 IU/ml HCG对成熟时期半滑舌鳎卵母细胞mPRα mRNA和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证明mPRα介导孕激素参与了卵母细胞成熟的调控。对mPRα组织表达的定量和定位研究中,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半滑舌鳎的卵巢、垂体、脑、头肾、肾、肝脏组织中均有mPRα蛋白表达,且在脑、垂体和卵巢中表达量较高,表明mPRα在不同组织中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且在内分泌相关组织如脑、垂体和卵巢中的作用更明显。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PRα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定位在卵母细胞膜上,且在其他组织的外周和管腔结构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mPRα在膜上的信号转导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形态学依据。
关键词: 膜孕激素受体 半滑舌鳎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 Western blotting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TI介质弹性波FCT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TTI(Tilted Transversely Isotropic)各向异性是对地下岩石中广泛存在的规则发育的裂缝和层理的一种有效的弹性近似,基于TTI介质的地震波数值模拟技术是分析地震波在复杂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机理的有效工具.同时,高精度的数值模拟算法也能为后续的逆时偏移技术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由于TTI介质中地震波方程的弹性参数众多且变化复杂,常规有限差分技术在解决TTI介质正演模拟问题时往往会产生严重的数值频散现象,降低了数值模拟精度.通量校正传输(FluxCorrected Transport,FCT)技术能够有效地压制由空间离散产生的数值频散.本文将FCT技术用于TTI介质中弹性波方程的交错网格高阶精度差分正演,在数值模拟过程中通过对波场进行漫射和反漫射校正实现了空间网格频散的压制.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与常规有限差分算法相比,本文算法能够有效的压制大网格条件下的数值频散,提高模拟精度.
关键词: TTI介质 有限差分 交错网格 数值频散 通量校正传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库车坳陷迪那2气田古近系砂岩储层孔隙构造-成岩演化
《地质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岩芯观察和薄片鉴定为基础,辅以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流体包裹体、油层物性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区域油气地质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迪那2气田古近系砂岩储层孔隙构造-成岩演化与致密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储层经历了同生期碳酸盐、岩盐胶结—早成岩期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低熟烃类充注—中成岩期有机酸溶蚀、液态烃类充注—构造挤压、构造破裂、天然气充注和晚期碳酸盐胶结等构造-成岩序列和两次致密化过程。储层原始孔隙度平均仅为31.7%,沉积作用是其致密的内因;孔隙度演化至现今约5.8%。压实作用造成了20.8%的孔隙度损失,是储层初次致密的决定性因素;胶结作用减孔约6.59%,加剧了储层致密化程度;溶蚀作用和各种成缝作用增孔约4.28%,使初次致密的储层孔隙度最高可达11%以上。从12~5Ma的康村期储层孔隙度从14.5%减少至8.0%,完成初次致密化过程,且与迪那低幅构造油藏形成大致同步,即"边致密边成藏"。5Ma以来迪那油气藏构造幅度增大,强烈构造挤压减孔2.76%,是储层再次致密的主要因素,该时期侏罗系烃源岩大规模气侵形成现今气藏,亦为"边致密边成藏"。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构造-成岩演化 孔隙演化 迪那2气田 塔里木盆地 古近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下游调水调沙与暴雨事件对营养盐输出通量的影响
《海洋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在黄河下游采集水样,分析黄河下游营养盐浓度与通量的月际、季节性以及在调水调沙期和暴雨期的变化情况,并估算了调水调沙期和洪水期输水量和营养盐入海通量对黄河年入海通量的贡献。结果表明NO-3是TDN的主要存在形式,各形态氮营养盐枯水期高于丰水期;DIP是TDP的主要存在形式,PIP是TPP的主要存在形态,颗粒态磷和DSi丰水期高于枯水期。黄河水体中具有高DIN/DIP和DSi/DIP,低DSi/DIN,严重偏离Redfield比值。营养盐输送通量具有很强的月际变化,在径流量及输沙量最大月份也存在营养盐入海通量峰值。2002-2012年10年间调水调沙和暴雨在营养盐输送通量上占黄河下游营养盐输送通量的23%~68%和5%~59%,对营养盐年入海通量的平均贡献分别为38%和24%,二者均在短期内导致水、沙和营养盐的大量输送,将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营养盐 颗粒态磷 调水调沙 暴雨 通量 黄河 渤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郯庐断裂带渤南段构造特征及其控盆作用
《地球科学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渤南地区郯庐断裂带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由于其构造特征复杂,目前对渤南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的认识尚不明晰.通过对三维地震和地质资料的分析解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渤南地区郯庐断裂带构造特征的时空差异及其对盆地结构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渤南地区郯庐断裂带具有3组分支断裂,每组分支断裂由2~4条断裂构成,均表现出了明显的走滑特征,整体由东向西、由深至浅走滑程度逐渐减弱.新生代古新世-早始新世郯庐断裂带渤南段左旋走滑,东部分带活动明显、强度大,中带和西带不活动或活动较弱,渤南地区中生代发育的NWW向伸展断裂系统复活,形成北断南超的复式半地堑或南北双断式结构;中始新世以来,渤南地区郯庐断裂带转为右旋走滑,3组分支断裂均开始活动,表现为强烈的走滑兼伸展运动,强度由东向西逐渐减弱,中带分支断裂形成的中央构造脊将黄河口凹陷分割成东、西两个次洼,并开始逐渐发育一系列次级断层,与主断裂构成帚状断裂组合;新近纪-第四纪郯庐断裂渤南段表现为右旋走滑兼挤压,主走滑断裂不连续,代之以大量规模较小的次级断裂系统.太平洋区板块俯冲方向、俯冲速率的变化以及深部动力背景的变迁共同造成了渤南地区郯庐断裂不同分支构造发育演化及其控盆作用的差异性,由于右旋走滑位移量小于先期的左旋走滑,现今渤南地区构造单元分布仍具左旋特征.
关键词: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走滑运动 新生代 郯庐断裂带 渤南地区 油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研究进展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储层构型表征是开发后期挖潜剩余油的重要手段,辫状河砂体是重要的油气储层,但由于辫状河沉积机制复杂,砂体叠置关系多样,致使其内部构型模式复杂。针对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研究,在野外地质解剖、测井曲线识别、探地雷达分析以及室内模拟实验等多方面均已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依据储层构型层次界面分析法,辫状河储层构型共划分出6级储层构型单元;其中主要的储层构型研究对象为3级和4级储层构型单元,研究内容为辫状河沉积体系中单砂体的沉积模式、构型参数表征,心滩内部增生体与夹层的发育模式及构型参数特征。辫状河储层构型主要受构造运动、河水能量、气候条件以及沉积基准面变化4个方面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5年春、夏季莱州湾营养盐分布特征
《海洋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5-05和2015-08莱州湾及黄河口邻近海域2个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研究了莱州湾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莱州湾表层营养盐浓度分布总体上呈现由西南部湾顶向东、北方向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对海湾中央海域营养盐分布有一定影响。春季营养盐分布一定程度上受海湾内环流的影响,但在夏季环流作用不明显。黄河入海口改道变为东北方向入海后,其对莱州湾营养盐输入的影响已很小,陆源营养盐主要来源转变为以小清河为主的西南部入湾河流,据此建议将莱州湾西南部入海河流作为营养盐类污染物重点控制对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