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渤海南部早-中更新统湖相沉积的粒度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海岸工程 》 2017
摘要:通过对莱州湾南岸Lz908孔下部47m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地区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平均粒径介于3.2Φ~7.4Φ,大部分为黏土质粉砂,少部分为砂质粉砂,亦含有少量粉砂质砂;分选系数介于1.1~2.5,分选较差;偏度绝大多数介于0.7~2.4,表现为正偏和极正偏;峰度介于1.9~3.4,表现为平坦和正态。通过粒级组成、粒度象特征、粒度结构散点图等的综合分析,表明:钻孔下部沉积物与上部沉积物相比,指示了相对低能稳定的水动力环境;莱州湾南岸地区在早-中更新统处于浅湖相与深湖相交替存在的沉积环境。因此,本文认为对渤海莱州湾南岸地区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判断沉积环境,提取古环境信息,是沉积环境的重要替代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鱼类标志对草鱼临界游泳速度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被动整合雷达标志法(PIT)、切鳍标记、荧光标记、超声波标志和T型标志这5种标志方法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进行标记后,测定其临界游泳速度,研究5种不同标记对草鱼游泳能力的影响。将试验草鱼按不同体长分为3组:15~18 cm,18~21 cm,21~25 cm,每个体长组均设置对照组,并分别进行以上5种鱼类标志,测量标志后草鱼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体长增加,草鱼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增大,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减小;超声波标志对3个体长组草鱼的临界游泳速度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标志后草鱼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下降18.72%、16.40%、23.15%,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下降18.95%、17.78%、21.86%;T型标志对15~18 cm体长组草鱼的临界游泳速度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标志后草鱼绝对临界游泳速度下降8.35%,相对临界游泳速度下降9.30%,对体长大于18 cm的草鱼无显著性影响;PIT标志、切鳍标记和荧光标记对这3个体长组草鱼的临界游泳速度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
关键词: 草鱼 标志 PIT 切鳍标记 荧光标记 超声波标志 T型标志 临界游泳速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井防砂充填层砾石尺寸设计方法
《石油勘探与开发 》 2017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水合物储集层流体抽取法开采过程中面临的出砂问题,提出了针对黏土质粉砂型水合物储集层的"防粗疏细"式防砂充填层砾石尺寸设计方法,并以中国南海神狐海域X站位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以X站位为例,分析了水合物储集层地层砂基本特性,对地层砂粗、细组分进行划分,并分别计算了疏通细组分和阻挡粗组分所需的防砂充填层砾石尺寸范围,通过求解两者的交集来确定最佳砾石尺寸。研究表明,X站位水合物储集层为分选性、均匀性极差且黏土含量较高的粉砂质储集层,上、下部储集层防砂充填层最佳砾石尺寸设计结果分别为143~215μm和240~360μm。在现场施工无法严格满足分层防砂要求的情况下,为了兼顾上、下部储集层,在满足充填强度的前提下,推荐X站位防砂充填层砾石尺寸为215~360μm。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试采 出砂管理 防砂充填砾石 中国南海 神狐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湖凹陷中北部反转构造动力学机制的数值模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缘,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影响,经历了3期构造反转作用,尤其是位于其东部拗陷带的西湖凹陷,记录了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反转过程。选择反转作用最为强烈的西湖凹陷中北部区域,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以此为基础来探讨反转构造的动力学机制。在大量地震剖面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西湖凹陷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建立了具有黏弹性性质的6套地层以及9条主要断裂组成的地质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西湖凹陷中以剪切为主并辅以早期拉伸、晚期挤压的凹陷演化模式是控制凹陷构造反转过程自西向东逐渐发生迁移的主要因素。西湖凹陷垂向位移场演化特征的定量化分析表明,反转构造过程表现为第一期反转导致西部隆升、东部沉降,第二、三期反转导致西部沉降、中东部隆升的特征,模拟结果与西湖凹陷不同界面剥蚀厚度显示的区域隆升及沉降演化过程一致,且模型中压性应力场低值区的分布与已知油气藏的分布也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因此,西湖凹陷构造反转过程主要受区域应力场由早期的右行张扭逐渐调整为晚期的左行压扭影响。造成这种调整的原因主要是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速率及方向的改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泰国湾底质沉积物输运趋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对泰国湾16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测试结果,使用Gao-Collins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泰国湾底质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输运趋势。研究区内的沉积物主要为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分选差,分选系数变化范围为1.3~2.9,平均值为1.8,偏度变化范围为-1.8~2.5,平均值为1.2。根据沉积物粒度趋势特征,研究区分为1区、2区和3区3个区域,其中1区的平均分选系数和偏度分别为1.73、0.91;2区沉积物分选系数和偏度分别为1.81和1.33;3区沉积物分选系数和偏度分别为1.91和1.24。1区和2区河口附近广泛分布粉砂和泥等细粒级沉积物(平均粒径为6.5Ф);而1区与2区交界处和3区的近岸区域沉积物主要为粉砂质砂(平均粒径为5.5Ф)。研究区北部、中部和西南部近岸沉积物相比研究区其他地区,分选更差一些。泰国湾沉积物运移受河流、洋流和季风的共同影响,其中1区受控因素为泰国湾湾口的河流,运移方向为从河口向外;洋流是2区南部沉积物的主要运移动力,运移方向为从外围向湾中心;沿岸流是3区沉积物的主要运移动力,使3区沉积物的运移方向为离岸方向。在河流和洋流共同作用下,泰国湾沉积物有向苏梅岛附近运移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气耦合模式CESM1中热带印度洋SST模拟偏差的来源分析
《海洋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热带海表温度(SST)模拟偏差是困扰海气耦合模式发展的经典问题之一,其原因仍不完全清晰。针对海气耦合模式CESM1(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 version 1)模拟的热带印度洋SST偏差,我设计了单独大气-陆面模式、单独海洋-海冰模式以及海气耦合模式等一系列数值实验。在此基础上,采用大气-陆面模式和海洋-海冰模式隐式(implicit)SST偏差的分析方法,诊断了CESM1模拟的热带印度洋SST偏差的来源,并分析了大气模式和海洋模式中影响热带印度洋上层海温模拟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热带印度洋不同地区SST的模拟偏差来源,发现耦合模式CESM1中孟加拉湾SST模拟偏冷主要是由海洋-海冰模式中过强的垂直混合、平流作用等海洋动力偏差引起的。在阿拉伯海和赤道西印度洋,过多的潜热释放导致SST降低,大气-陆面模式模拟误差是这两个海域SST冷偏差的主要来源。对于赤道中印度洋,潜热通量偏差和垂直混合、平流作用等模拟误差共同影响上层海水温度,潜热释放偏少、海水垂直混合偏弱以及经向平流向南输送过多暖水使耦合模式模拟的赤道中印度洋SST出现暖偏差,而在赤道东印度洋,模拟的SST偏冷是由大气-陆面模式中短波辐射偏少和海洋-海冰模式中海水垂直混合过强引起的,潜热通量偏差影响较小。分析表明,耦合模式中海气相互作用只影响SST模拟偏差的大小,但不是引起SST偏差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SST偏差 隐式SST偏差 海气耦合模式CESM 大气-陆面模式 海洋-海冰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无眼侧体色黑化消褪机理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池塘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无眼侧体色黑化消褪的现象,本研究从形态、血清和mRNA水平上对其生理学机制进行了研究。光镜观察显示,无眼侧消褪区域的黑色素细胞数量显著少于有眼侧和无眼侧黑化区域(P<0.05),电镜观察发现,无眼侧消褪区域皮肤中黑色素颗粒模糊,黑色素细胞中色素体存在凋亡现象。无眼侧黑化区域消褪过程中,鳞片类型经历了由栉鳞—弱栉鳞—圆鳞转变的过程,栉鳞上硬棘数量也随之减少。无眼侧黑化消褪的牙鲆血清中的黑色素聚集激素(MCH)肽含量显著高于无眼侧正常和无眼侧黑化的牙鲆(P<0.05),但无眼侧体色黑化的牙鲆血清中的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MSH)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类型的牙鲆(P<0.05)。基因表达分析显示,无眼侧黑化消褪鱼垂体MCH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眼侧黑化鱼(P<0.05),而垂体POMC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无眼侧黑化鱼(P<0.05),但都与无眼侧正常鱼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阐释池塘养殖牙鲆无眼侧体色黑化调控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牙鲆 无眼侧黑化消褪 色素细胞 黑色素聚集激素 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分辨率三维海洋反射地震P-cable系统应用进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分辨率三维海洋反射地震P-cable系统已经成功应用在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填图和海底灾害的研究中,特别是针对海底气烟囱和泥火山等小目标体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在海底大洋钻探的目标区,P-cable系统能够提供准确的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数据,有利于海底大洋钻探的井位选取和井位钻探时间评估。与常规的工业界使用的长电缆三维海洋反射地震比较,高分辨三维海洋反射地震P-cable系统具有简单、高效和经济实用性的优点,能够更加高效、快捷地为科研人员开展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的研究工作,有助于为今后我国在深潜方面发现的海底"烟囱"开展详细地下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结构调查,成为深潜方面的一个补充和一个强有力的海洋填图工具。依据实例分析并讨论了高分辨的三维海洋地震P-cable系统在海底气烟囱和泥火山内部结构以及空间分布特征方面的应用和科学研究。建议今后在海洋地球物理调查中开展高分辨的三维海洋反射地震调查和研究,特别针对广阔海域陆坡区天然气水合物、海底泥火山和气烟囱以及海底滑坡灾害方面开展更为精细的三维海洋反射地震调查和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 三维海洋反射地震P-cable系统 高分辨率 气烟囱 泥火山 天然气水合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鳗草在荣成天鹅湖不同生境中生长的适应性
《应用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鳗草在北半球温带海域广有分布,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和环境胁迫,海草床面积急剧退化.为探讨鳗草对不同环境胁迫的适应性,于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对荣成天鹅湖草床的潮间带和潮下带的斑块区、鳗草草场边缘和鳗草草场内部4个生境的鳗草形态和繁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长、叶宽、节间长度/直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分枝频率在不同月份和生境间差异显著,其中除了分枝频率最大值出现在草场边缘(88.4%)外,其他各项指标的最大值均出现在草场内部(分别为78.54 cm、7.93 mm、7.03和3.88).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的可塑性指数在各站位均较高(0.77~0.92),叶宽的可塑性(0.41~0.64)略小.不同生境中单株鳗草佛焰苞数差异不显著,而单位面积的佛焰苞数差异显著,在草场内部偏向于克隆生殖,而在人为干扰较大的斑块区倾向于有性生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g(OH)_2共沉淀和直接稀释联用ICP-MS法准确测定海水中的多种常量-微量元素
《分析测试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海水中多种常量/微量元素分别用Mg(OH)_2共沉淀和直接稀释ICP-MS法进行方法比较研究,分别确定了这些元素适宜的准确分析方法,为海水中常量/微量元素的ICP-MS测定提供了实用的检测手段。结果表明,Mg(OH)_2共沉淀法能够实现对V,Cr,Mn,Co,Cd及稀土元素(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等19种微量元素的分离富集和准确测定;10倍直接稀释法能够同时准确测定海水中B,Sr,Li,Rb,I,V,Cr,As,Cd,U,Mo,Cu,Mn 13种微量元素,但不适合Zn,Ni,Co和Pb,以及稀土元素等在海水中浓度过低元素的测定;两种方法对适宜测定的元素均操作简便快速,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这两种方法联用,就可用约50 mL的海水实现大洋和近海海水中Co,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这15个元素采用Mg(OH)_2共沉淀法)及B,Sr,Li,Rb,I,V,Cr,As,Cd,U,Mo,Cu,Mn(这13个元素采用10倍直接稀释法)等28种元素的准确测定。
关键词: Mg(OH)2共沉淀 直接稀释 ICP-MS 元素测定 海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