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克服动物疫情信息上报时效性差和信息上报缺乏有效终端设备支持的问题,开发了基于便携式移动智能终端的动物疫情快速采集系统,系统融合了嵌入式GIS实时定位、无线通讯、视频获取和条码识别等现代通讯技术,重点研究了基于疫病现场的模板可定制技术,实现动物疫情信息快速采集、动态入库、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信息采集成本,为动物疫病防控系统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关键词:
疫情
数据采集
GPRS技术
条码识别
GPS定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报道小菜蛾抗溴氰菊酯、抗杀虫双品系的正、反杂交后代的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并与其亲本及敏感品系的酶活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后代正反杂交各代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抗溴氰菊酯亲本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略低于正反杂交后代的活性,而羧酸酯酶的活性略高于各正反杂交后代的活性。
关键词:
小菜蛾
抗药性
羧酸酯酶
乙酰胆碱酯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克服百合(Liliums sp.)杂交受精前障碍,以5个杂种系品种和1个野生种为试材,采用离体柱头授粉、离体切割花柱授粉和离体子房授粉方法进行离体授粉杂交。结果显示,对于近缘杂交,离体柱头授粉的子房膨大率和结实率分别为30%和15%,离体切割花柱授粉的为15%和5%,离体子房授粉的为25%和5%;不同杂种系间杂交组合3种授粉方法的子房膨大率和结实率分别为17%和13%、3%和3%、10%和3%。百合杂交组合类型对离体授粉杂交结实率有明显影响;近缘杂交或系内杂交组合的子房膨大率和结实率高于远缘杂交(系间杂交)组合。在3种离体授粉方法中以离体柱头授粉的效果最好,其余2种方法的效果基本相同。采用胚培救方法获得了部分杂交组合的幼苗,经ISSR分子标记鉴定了杂种的真实性,表明通过离体授粉方法可以获得百合远缘杂交的真实杂种。
关键词:
百合
离体授粉
子房膨大
结实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
2011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污染已经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其防治的对策大部分以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很少考虑和研究非技术性的理论及方法。通过五个田野点的调查和实践,证实非技术性的防治思路和对策不仅可行,而且成本小、无污染并长期具有抗御外来物种入侵的效果等优点。因此生物污染非技术性防治的方法应该是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的领域之一。
关键词:
生物污染
文化对策
理论依据
实践
《中国草地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混播人工草地,探讨了刈割强度与杂草入侵能力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入侵杂草的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与刈割强度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其物种数随刈割强度的增加而呈"增—减—增"的趋势,密度随刈割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生物量在轻度刈割、中度刈割时降低,重度刈割时增加。从刈割强度对杂草入侵能力变化的幅度来看,刈割对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中杂草的入侵影响不大。
关键词:
人工草地
杂草入侵
刈割强度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薯品种豫薯王为试材,比较脱毒试管苗和剪切藤苗的生长特性和结薯习性。结果表明,将试管苗剪切的3代藤苗用于生产后,其顶叶色、叶色、叶型、叶主脉色、叶侧脉色、脉基色、茎色和结薯特性均与对照相同;但各代藤苗的主蔓长、分枝数、节间长度、大小甘薯数及产量与对照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以1代藤苗的产量和大、中甘薯数最高。
关键词:
甘薯
脱毒试管苗
剪切苗
生长指标
《农药学学报
》
2011
CSTPCD
摘要: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亲水色谱柱测定吡蚜酮在棉花和土壤中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本在弱碱条件下采用分散固相萃取( QuEChERS)法进行前处理.结果表明:吡蚜酮在棉叶和棉籽中添加水平为0.05~0.50 mg/kg时,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6.9%~91.1%和76.4%~ 93.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7.2%~8.2%和6.2%~9.8%;在土壤中添加水平为0.02~0.5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3.8%~94.6%,RSD为5.3%~ 8.0%.在山东和河南两地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30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有效成分45 g/hm2)施用10%吡蚜酮·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后4d,吡蚜酮在土壤和棉叶中的残留量分别低于0.02和0.05 mg/kg;至收获时,其在土壤和棉籽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02和0.05 mg/kg.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
吡蚜酮
棉花
土壤
残留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木薯分布、品种、栽培、管理及加工等方面综述贵州省木薯生产概况,分析当前制约木薯产业发展的因素,展望贵州省发展木薯产业的前景。
关键词:
木薯
产业
前景
贵州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
2010
摘要:通过对科研院所(高校)、茶叶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各自具备优势的分析,以及对新农村建设下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创新性提出以科研院所(高校)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为基础,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潜在的组织、协调能力,而不仅仅是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科研院所(高校)、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企业优势互补型的新型"产研社"模式。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科研院所(高校)
茶叶专业合作社
“产研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