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同源四倍体灯盏花离体再生及其倍性鉴定
《西北植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四倍体灯盏花的无菌苗叶柄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其再生体系,并对再生植株进行染色体倍性鉴定。结果表明:叶柄外植体在MS+0.05 mg·L-1NAA+0.5 mg·L-16-BA+0.65%琼脂+3%蔗糖的培养基上不定芽的再生频率可达87.3%;继代培养(MS+0.1 mg·L-1NAA+0.3 mg·L-16-BA+0.65%琼脂+3%蔗糖)增殖系数为7.8,诱导(1/2MS+1.0 mg·L-1NAA+1.0 mg·L-1IBA+0.65%琼脂+3%蔗糖)生根率100%,移栽成活率为90%。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再生植株的染色体数为2n=4x=36,而原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18,基数x=9,因此,再生植株为四倍体。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吡蚜酮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
《农药学学报 》 2011 CSTPCD
摘要: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亲水色谱柱测定吡蚜酮在棉花和土壤中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本在弱碱条件下采用分散固相萃取(QuEChERS)法进行前处理。结果表明:吡蚜酮在棉叶和棉籽中添加水平为0.05~0.50 mg/kg时,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6.9%~91.1%和76.4%~93.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7.2%~8.2%和6.2%~9.8%;在土壤中添加水平为0.02~0.5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3.8%~94.6%,RSD为5.3%~8.0%。在山东和河南两地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30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有效成分45 g/hm2)施用10%吡蚜酮.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后4 d,吡蚜酮在土壤和棉叶中的残留量分别低于0.02和0.05 mg/kg;至收获时,其在土壤和棉籽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02和0.05 mg/kg。
玉米奥帕克-16和奥帕克-2突变的BC_2F_(2∶3)近等基因材料的SDS-PAGE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知玉米opaque-16(o16)、opaque-2(o2)高赖氨酸突变和普通玉米的蛋白质表达差异,构建了BC2F2∶3世代o16和o2的近等基因材料。结果表明,突变o16、o2近等基因材料与其普通玉米之间,其植株形态相近,但籽粒胚乳质地相异,o16o、2近等基因材料的胚乳不透明,而其普通玉米的胚乳透明。经蛋白质SDS-PAGE分析,苗期叶片的总蛋白质表达相同,而乳熟期籽粒的总蛋白质表达却不同。在籽粒乳熟期,o16、o2近等基因材料的47 kDa蛋白质组分的表达比其普通玉米强,而o16近等基因材料的44kDa蛋白质组分的表达又比o2近等基因材料强。经DBL法测定赖氨酸含量,o16o、2近等基因材料比其普通玉米的籽粒赖氨酸含量提高70%~80%。表明,这2种蛋白质组分表达的增强可能与玉米籽粒赖氨酸含量的提高有关。这对于了解o16突变对赖氨酸含量的调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玉米 奥帕克-16 奥帕克-2 近等基因材料 SDS-PAGE


避免基因组DNA污染的半定量RT-PCR新方法
《天津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为了消除基因组DNA的污染,在逆转录引物oligo-dT5’端加上通用引物T7B结合序列,根据3’-RACE的原理,用T7B和目标基因特异性引物即可进行半定量RT-PCR分析。用该方法对转GhGAI基因的拟南芥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可有效避免基因组DNA污染导致的假阳性。


论贵州油茶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对策——以黔东南为例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 2011
摘要:黔东南油茶业的复兴虽说占尽了天时、地利和人和,但是国内外农业形势的巨变以及由此而派生的一系列新问题依然会制约黔东南油茶业的复兴。只有采用有效的对策排除这些障碍后,黔东南油茶业的复兴才会成为现实。


累累硕果竞风流——贵州省农科院科技创新助推农业现代化
《当代贵州 》 2011
摘要:贵州省农科院在"十一五"期间之所以硕果累累,是因为抓住了人才培养这个根本,设施建设这个基础,科技攻关这个关键。"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农业科技人员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了累累硕果,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7项。研


小菜蛾成虫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的建立及条件优化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选择合适的pH范围及长度的胶条,并对蛋白样品上样量、等电聚焦伏小时数、银染时间及样品前处理等进行优化,建立了以双向电泳技术为基础的小菜蛾成虫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优化结果表明使用17 cm、pH3~pH10的非线性胶条可以得到分辨率较高的胶图.该方法的建立为小菜蛾抗药性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根结线虫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菌株HA10002的鉴定与活性物质分析
《植物保护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获得对根结线虫具有拮抗能力的强活性放线菌菌株,并从菌株中发现新的杀线虫活性化合物,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采集海泥样品9份,从五指山原始森林等地采集土壤样品51份,用平板稀释法对海泥和土壤样品进行分离;以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为靶标线虫,采用24孔细胞培养板液体线虫法进行初筛和复筛;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对复筛出的活性菌株进行鉴定;菌株发酵液经溶媒萃取、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过滤和制备薄层板层析,采用活性跟踪法从中分离纯化杀线虫活性化合物;化合物经光谱及波谱分析和文献对照,进行结构鉴定。从60份样品中分离得到356株菌落形态有差异的放线菌。初筛得到16株对根结线虫校正死亡率在80%以上的菌株,复筛获得3株线虫校正死亡率在95%以上的菌株,其中分离自海泥样品中的菌株HA10002抗线虫活性最强,发酵原液的校正死亡率达100%。HA10002经鉴定为白浅灰链霉菌,从其发酵液中分离获得2个活性化合物,其中A26-3为Nocardamine,A22-1的结构正在进一步鉴定中。上述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放线菌HA10002能合成2种以上杀根结线虫的活性代谢产物,是一株遗传稳定且具有开发潜力的活性菌株。
关键词: 根结线虫 拮抗放线菌 筛选 菌株鉴定 活性物质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