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9290条记录
3种不同萃取方法对黑胡椒香气物质的气质联用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提取方法对黑胡椒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本研究以黑胡椒为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戊烷:乙醚(1:1)溶剂萃取法和甲基叔丁基醚(MTBE)溶剂萃取法对黑胡椒中的香气成分进行提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提取的香气物质进行分析.3种提取方法共得到6类(烯类、醇类、酚类、烃类、崁类、烯类氧化物)33种物质.戊烷:乙醚(1:1)溶剂萃取法、MTBE溶剂萃取法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分别检测到25、23、2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均为3-蒈烯、柠檬烯、β-石竹烯、β-蒎烯.2种溶剂萃取法中,戊烷:乙醚(1:1)溶剂萃取法检测到的特有化合物有α-松油烯、α-松油醇、β-金合欢烯;与2种溶剂萃取法相比,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检测到的特有化合物有樟脑、4-萜烯醇、2-(4-甲基苯基)丙-2-醇、橙花醇、香树烯、β-甜没药烯和愈创兰油烃.结合主成分分析得出,β-蒎烯、3-蒈烯、柠檬烯、β-石竹烯对黑胡椒香气风味贡献率较大,其中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与2种溶剂萃取法所得成分差异明显.在溶剂萃取法中,戊烷:乙醚(1:1)溶剂萃取法优于MTBE溶剂萃取法.溶剂萃取法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所得物质在种类与数量上均存在差异.在胡椒香气物质检测时,将2种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大程度保证所得化合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关键词: 黑胡椒 溶剂萃取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螺杆挤压膨胀干燥对天然橡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天然橡胶的生产主要采用传统的热风干燥,但天然橡胶是热的不良导体且自粘性强,导致热风干燥普遍具有干燥效率低、胶料发粘和夹生等问题,这对产品的性能带来不利影响.而螺杆挤压膨胀干燥工艺作为一种新干燥工艺,已被广泛应用于合成橡胶工业,具有干燥效率高、自动化水平高和工艺稳定等特点,在天然橡胶(NR)生产加工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本研究对比了传统热风干燥(NT)和螺杆挤压膨胀干燥(NCT)2种工艺制备NR的结构,分析NCT的性能特点,以探讨螺杆挤压膨胀干燥工艺运用在天然橡胶生产加工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生胶层面,螺杆挤压膨胀干燥工艺由于干燥温度低、干燥用时短,能够有效降低NR分子链在干燥过程中受到的热氧降解,因此NCT相比NT而言具有更高的塑性初值、门尼粘度和凝胶含量,且对于蛋白质、挥发分等非胶组分的影响较小;对于纯胶配方硫化胶,NCT相较NT而言表现出更快的硫化速率.通过使用Mooney-Rivlin方程对硫化胶内部网络结构进行了拟合,发现NCT硫化后的有效交联密度和化学交联网络的数量相对较低,这使得NCT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模量等常规力学性能低于NT,疲劳性能方面也表现出了相对较高的压缩生热和蠕变.对于炭黑配方硫化胶,NCT与NT的常规力学性能无明显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硫化促进剂N-叔丁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的硫化速率较快所导致.但在动态力学性能方面,NCT的疲劳寿命更长,表现出更优异的动态疲劳性能,这与螺杆挤压膨胀干燥工艺能改善炭黑分散性有关.

关键词: 天然橡胶 螺杆挤压膨胀 干燥 网络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土沉香中5,6,7,8-四羟基-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中草药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红土沉香Aquilaria crassna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红土沉香乙醇提取物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是(5R,6R,7S,8R)-5,6,7,8-四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1)、(5R,6S,7S,8R)-5,6,7,8-四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2)、(5R,6S,7S,8R)-5,6,7,8-四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3)、沉香四醇(4)、异沉香四醇(5)、5α,6β,7α,8β-四羟基-2-(2-苯乙基)色酮(6)、5α,6β,7α,8β-四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7)、aquilarone D(8)、aquilarone C(9)、aquilaroneA(10)、aquilaroneB(11)。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以上5,6,7,8-四羟基-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1~11)均首次从红土沉香分离得到。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均无抑制脂多糖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一氧化氮的活性。

关键词: 红土沉香 柯拉斯那沉香 5,6,7,8-四羟基-2-(2-苯乙基)色酮 抗炎活性 (5R,6R,7S,8R)-5,6,7,8-四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 沉香四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分析菠萝蜜多糖小鼠肠道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

热带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菠萝蜜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和台湾等地大量栽种,其果实营养丰富,含有糖类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多酚、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菠萝蜜多糖是一类由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和半乳糖醛酸组成、分子量约为1668 kDa的生物大分子;具有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提高免疫细胞抗氧化活性及诱导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1β分泌等生物活性;可被人体肠道菌群酵解利用,产生丰富的SCFAs等代谢产物,有益于人体肠道健康.然而,有关菠萝蜜多糖的肠道代谢鲜有报道,本文旨在利用UPLC-Q-TOF-MS/MS技术研究菠萝蜜多糖的小鼠肠道代谢产物及其可能代谢途径.健康小鼠分为4组:50 mg/kg小鼠体重菠萝蜜多糖组(低剂量组)、100 mg/kg小鼠体重菠萝蜜多糖组(中剂量组)和200 mg/kg小鼠体重菠萝蜜多糖组(高剂量组)以及同等体积蒸馏水(空白对照组).连续处理2周后,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鉴定菠萝蜜多糖在小鼠肠道内的代谢物种类并分析相关代谢通路.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及二级质谱技术共鉴定出30种特征代谢标志物,负离子模式下有22种,5种上调,17种下调;正离子模式下有8种,6种上调,2种下调.涉及到的代谢通路有苯丙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色氨酸、胆固醇、2-氧羧酸和核苷酸代谢,以及三羧酸循环、PPAR信号通路、A类视紫红质样受体、苯甲酸的降解及其与氨基酸的结合、核受体、谷胱甘肽和一碳循环、尿素循环与氨基代谢通路,参与小鼠体内胆固醇、脂肪酸、甘油三酯、ω-3脂肪酸、ω-6脂肪酸和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研究结果可为揭示菠萝蜜多糖发挥功能活性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菠萝蜜多糖;代谢组学;通路;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热带雨林土壤细菌组成与多样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海南热带雨林土壤细菌的组成与多样性、时空分布规律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和功能结构,为海南地区热带雨林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海南五大热带雨林吊罗山、五指山、鹦哥岭、霸王岭和尖峰岭的土壤进行采样,每个样地采集13份样本,分旱、雨两季,共130份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样本微生物中的细菌组成与多样性随空间位置和季节的变化,应用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土壤细菌功能。【结果】OTU分类统计显示,旱季的细菌OTU数目为10958,雨季的细菌OTU数目为11533,两个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细菌门水平,热带雨林旱季和雨季土壤细菌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两个季节间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和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丰度差异极显著性((P<0.01,下同)。在细菌纲水平,热带雨林旱季和雨季土壤细菌的优势菌纲为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浮霉菌纲(Planctomycetacia)和斯巴托菌纲(Spartobacteria);两个季节间的浮霉菌纲、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ia)、纤线杆菌纲(Ktedonobacteria)和放线菌纲丰度差异极显著。冗余分析(RDA)表明pH和全钾对土壤中细菌的贡献度较高,解释率分别为5.03%和4.28%。ANOSIM和Adonis分析显示不同季节细菌多样性差异不明显,不同地点细菌多样性差异明显。KEGG通路显示吊罗山样本中的细菌功能丰度较其他4个样点少。【结论】海南热带雨林土壤细菌在不同地理位置(取样点)的多样性差异明显,季节变换对土壤细菌的组成影响不明显,pH和全钾是土壤中细菌旱、雨季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因子。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多样性 时空分布 热带雨林 海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耐镉细菌Burkholderia sp.DF3-1对镉的吸附特性及机理

热带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前期从重金属矿区污染土壤中分离和鉴定的一株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DF3-1,分析其对环境中镉离子(Cd2+)的吸附特性.通过测定不同初始浓度、pH及培养时间下菌株对镉离子的去除效率,并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含镉环境对菌体细胞内外形态的影响,以及红外光谱和质粒消除实验测定菌体表面基团和初步测试耐镉基因位置,探讨菌株Burkholderia sp.DF3-1对环境中镉离子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10 mg/L以下的Cd2+中生长几乎不受影响,在50 mg/L和100 mg/L时生长受限;在培养24 h达到最大生物量,此后有所减少;在pH为5时,去除效率最高.该菌株最高去除效率为83.64%.扫描电镜结果显示Cd2+致使菌体细胞外表粗糙、变形皱缩;透射电镜结果显示Cd2+使菌体细胞膜增厚,遗传物质分散,细胞膜与细胞质界线模糊;红外光谱结果表明,菌体表面主要是-CH2-、酰胺I、-NO2、-COOH、-C-OH和-CO-基团参与了吸附过程;质粒提取与消除实验可知,耐镉基因可能位于遗传物质而不是质粒上.综上所述,耐镉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DF3-1对镉离子的吸附作用同时发生在胞内积累和胞外吸附两方面,初始浓度和pH对其吸附能力具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 镉;Burkholderia sp.DF3-1;吸附;形态结构;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0份不同种质资源山蚂蝗有机肥品质评价

草地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优质的山蚂蝗(Desmodium Desv.)种质,本研究分析了 40份山蚂蝗种质资源的有机物与矿质养分含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机肥分级评价.结果表明:40份山蚂蝗粗有机物含量均较高,平均为92.4%,达一级水平,其中有2份种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热研16号'卵叶山蚂蝗)(P<0.05);氮含量平均为2.36%,达二级水平,其中有16份种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钾含量平均为1.69%,达三级水平,其中有28份种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磷的含量较低,平均仅为0.22%,为四级水平,其中仅有5份种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有机肥评价结果表明,40份山蚂蝗种质均为二级以上有机肥,其中斜茎山蚂蝗(CIAT13753)和山蚂蝗(CIAT23537)为一级有机肥,是新品种培育的优良育种材料.

关键词: 山蚂蝗 引进新种 养分含量 有机肥品质 分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M10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估及修正方法比较

中国环境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华南某电子垃圾拆解区PM10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分析,计算该地区的人群暴露量,评估人群健康风险,并引入靶器官毒性剂量法(TTD)和证据权重法(WOE)对常规评估方法的非致癌健康风险进行修正,比较探讨3种方法对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夏,冬季节的非致癌和致癌健康风险均为:儿童>成年女性>成年男性,重金属Ni对人群可能存在致癌风险(ILCR在10-6~10-4之间).其中,Cr,Pb,Cd和As 4种重金属(类金属)对成年男性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值为3.05×10-2,经TTD法和WOE法修正后为5.41×10-2和5.4×10-1,表明当综合考虑重金属作用的靶器官及重金属间的相互作用时,PM10中重金属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值高于常规方法.

关键词: PM10 重金属 健康风险评估 靶器官毒性剂量法 证据权重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蚕大陆种群性信息素鉴定与虫口监测应用

茶叶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蚕(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茶树食叶害虫,严重时其幼虫可将整株茶树的叶片取食殆尽,造成极大危害.本研究对我国茶蚕大陆种群性信息素进行了鉴定,利用正己烷浸提法对求偶高峰期的茶蚕雌虫性信息素进行了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筛选性信息素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活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试了性信息素成分的电生理活性,并通过田间诱捕试验筛选出性信息素最佳剂量,最后利用性信息素对海南五指山地区的茶蚕种群进行了监测.GC-EAD结果显示,茶蚕性信息素提取物中只有1种成分可引起雄虫的触角电位反应.GC-MS分析结果初步确定该活性成分为顺11,顺14-十八碳醛(E11,E14-18Ald).EAG测试和田间引诱试验验证了性信息素鉴定结果,田间诱捕数据显示不同剂量的性信息素在田间的引诱效果不同,当剂量为0.9 mg时,田间引诱效果最佳.虫口监测结果表明,茶蚕性信息素是一种理想的虫口监测方法,利用该方法明确海南五指山地区5—10月共有两代茶蚕,成虫高峰期为6月17日和8月27日.本研究结果为我国茶叶主产区利用性信息素进行诱杀防治或虫口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蚕;性信息素;鉴定;虫口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方式对木薯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on S5~(TM) XL测序平台,通过未施肥(R1)、常规施肥(R2)和化肥减量(R4)等不同施肥方式对木薯华南205种植地土壤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水平为97%下聚类分析得到的R1、R2、R4的OTUs数分别为1 003、989、864个;不同施肥方式下木薯根际土壤中优势菌门为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化肥施用增加了绿弯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等的相对丰度,降低了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施肥方式改变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其物种多样性表现为R1>R2>R4.基于土壤细菌群落的PCoA和聚类分析,R1和R2群落组成多样性较为相似,与R4不同.表明施肥方式不仅改变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与相对丰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木薯根际土壤群落结构,尤其增加了木薯根际土壤有益细菌的数量,提高了木薯产量.

关键词: 施肥方式 木薯根际土壤 16S rRNA 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