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乳酸预处理对鲜切马铃薯冷藏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泡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特色食品,其加工处理方式直接影响泡菜风味的形成.泡菜中的微生物以乳酸菌为主,其代谢产生的乳酸在泡菜保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以乳酸浸没为预处理手段,探讨其对鲜切马铃薯冷藏期间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马铃薯褐变程度差异显著;与对照组相比,乳酸预处理可有效减缓鲜切马铃薯冷藏期间的失重和腐烂,保持硬度、弹性和咀嚼性,抑制褐变和PPO活性,保持总酚和VC含量,降低MDA含量的积累.其中,以1.0%乳酸处理的效果最优.


高羊茅FaGST1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高羊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FaGST1,并进行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为深入研究该基因的抗逆分子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和RACE从高羊茅黔草1号中克隆FaGST1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植物融合表达载体pCAMBIA1300-FaGST1-GFP,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入烟草叶片表皮细胞,观察FaGST1基因亚细胞定位情况,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高盐、高温、干旱及低氮胁迫处理下高羊茅叶片中该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FaGST1基因cDNA全长序列为1003 bp,开放阅读框(ORF)为681 bp,编码227个氨基酸残基,其编码蛋白的分子量约25.60 kD,理论等电点(pI)为5.58,亲水指数平均值-0.342,不稳定系数32.96,为稳定的亲水蛋白,定位于细胞核.FaGST1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50.44%,β-转角占5.75%,无规则卷曲占30.54%,延伸链占13.27%.FaGST1蛋白的保守结构区域为含有G位点的N末端结构域和含有H位点的C末端结构域.FaGST1蛋白与黑麦草GST蛋白(AMY26594.1)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3%,其次是海滨雀稗GST蛋白(AMN87043.1),为91%,与玉米(ACG39365.1)和小米(KQK86785.1)GST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在80%以上,与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基本相符,即FaGST1蛋白与黑麦草、海滨雀稗、玉米和小米等禾本科植物GST蛋白亲缘关系较近.高羊茅FaGST1基因在干旱、高温、高盐胁迫和低氮胁迫处理下均出现抑制表达.[结论]FaGST1基因负向调控高羊茅逆境胁迫响应.
关键词: 高羊茅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基因克隆 亚细胞定位 生物信息学分析 非生物胁迫 表达分析


控水增密模式对杂交籼稻减氮后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开展大田试验,以常规高产栽培(N0W0D0)为对照:N0为施氮量187.5 kg hm–2、W0为湿润灌溉(0 kPa)、D0为密度20.0×104 hm–2,在减氮10%(N?10%)和减氮30%(N?30%)条件下分别设置3种单一增密处理(W0D1、W0D2、W0D3;D1为增密20%、D2为增密40%、D3为增密60%)和9种控水增密耦合模式处理(W1D1、W1D2、W1D3、W2D1、W2D2、W2D3、W3D1、W3D2和W3D3;W1、W2、W3分别为轻、中、重干湿交替灌溉,低限土壤水势分别为?10 kPa、?20 kPa和?30 kPa),研究控水增密耦合模式对水稻不同程度减氮后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减氮10%(N?10%)条件下,3种单一增密处理均较对照减产,其中W0D1与对照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其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略有提高,但收获指数降低.9种控水增密模式中W1D1和W2D1分别较对照平均增产3.70%和1.19%,前者差异达显著水平,该2种模式的有效穗数与对照基本相当,穗粒数分别降低3.50%和2.79%,结实率分别提高3.04%和2.37%,千粒重分别增加0.71%和0.35%,2种模式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分蘖成穗率分别提高3.88%和5.54%,抽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2.77%和0.59%,同时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与对照基本相当,且穗部干物质分配量分别增加3.87%和1.78%、穗部干物质分配比例分别增加5.50%和6.24%,收获指数分别提高5.53%和5.93%.(2)减氮30%(N?30%)条件下,9种控水增密模式2年均较对照显著减产,平均减产15.44%~30.85%,其中W2D2和W1D2模式减产幅度较小.因此,合理的控水增密耦合模式能在少量减氮条件下调控群体生长特性以实现水稻增产,但过量减氮条件下控水增密模式的调控效应变弱、难以实现高产.


牧草促生菌分离鉴定及对大豆促生性能的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豆(黔豆1号)为研究对象,从贵州不同地区采集的根瘤样品中,挑选菌落隆起、边缘整齐、有粘液,且固氮酶活性较高的6个菌株进行鉴定并制成复合接种剂,分析不同组合处理对大豆的株高、根长、根瘤数、地上与地下部分生物产量等的影响,测定了营养品质粗蛋白(CP)、中性纤维(NDF)、酸性纤维(ADF)、全磷(P)、钙(Ca)的含量,旨在从中筛选出与大豆植株共生匹配最佳的组合菌株.结果表明:经鉴定其中4株是根瘤菌(R286-1、R287-3、R310-1、R325-3),2株为内生细菌(R286-5、R287-5).与单一接种根瘤菌处理相比,大多组合接种剂可显著促进大豆的茎粗,地上部分干物质重量B2,D1和D2的效果最明显,A1、B1和D1增加根系生物量的效果最佳,根瘤数A2、B2、C1和D1结瘤最多.加施内生细菌能显著提高植物的CP含量,复合菌剂比CK提高4.6%~13.1%,Ca含量仅D1比CK下降11.3%,其他组合提高4.1%~20.8%,明显降低了ADF含量(除A1、B1、B2、D1).综合分析,应用生产潜力最大的4个菌组为A2、B2、C1、D2,为大豆菌肥的研制奠定试验基础.


水莲石斛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热带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水莲石斛(Dendrobium Hibiki)幼嫩假鳞茎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利用75%乙醇结合0.1%HgCl2,以及适宜程序进行外植体消毒,成功率达92.50%;诱导腋芽的最适培养基为改良MS添加3.0 mg/L 6-BA和0.5 mg/L NAA,腋芽诱导率为91.90%;丛生芽增殖最适培养基为MS培养基添加5.0 mg/L 6-BA和0.5 mg/L NAA,平均增殖系数为2.77;生根壮苗最适培养基为1/2 MS+0.5 mg/L IBA+1.5 g/L活性炭+30 g/L蔗糖+100 g/L土豆泥,生根率100%,生根效果最好;体积比1:1的植金石与椰壳混合基质适合于移栽,移栽成活率为95.56%.


干旱胁迫下保水剂对盘江白刺花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保水剂(SAP)对灌木幼苗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以盘江白刺花为试验材料,在盆栽条件下,测定并分析了干旱胁迫下不同保水剂处理对白刺花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施用低浓度保水剂显著增加了白刺花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3种保水剂在施用浓度低于2%时,均可显著增加白刺花幼苗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强白刺花幼苗的抗旱性;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分析表明,3种保水剂对白刺花幼苗的保水效果排序依次为:沃特保水剂>钾盐型保水剂>农林抗旱保水剂,且施用2%浓度的沃特保水剂可有效促进白刺花幼苗生长,减轻干旱胁迫对其幼苗的伤害,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为白刺花节水抗旱栽培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可在栽培有白刺花的喀斯特山区推广使用.


高羊茅FaRVE8基因的克隆、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
《草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钟是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促进植物的生长,REVEILLE8(RVE8)是生物钟的重要基因.为探讨其分子机理,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高羊茅叶片FaRVE8基因,结果显示,FaRVE8全长为1881 bp,有123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11个氨基酸,同属于MYB样因子.遗传进化树表明其与禾本科植物二穗短柄草、节节麦、大麦的同源蛋白亲缘关系较近.利用荧光定量分析高羊茅叶片中FaRVE8在不同光照处理下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FaRVE8在不同光照处理下均有表达,且呈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亚细胞定位显示FaRVE8定位在细胞核中,可能在细胞核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上研究表明,FaRVE8在调节生物节律中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讨FaRVE8基因的功能和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主动微波光谱影像对新疆天山山脉区域地表形变的监测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已导致多年冻土发生严重的退化,现已威胁到许多区域的生态安全,特别是作为五大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天山地区.当前区域内的研究多针对冰川进行分析,较少对多年冻土深入挖掘.通过39景ENVISAT ASAR影像(覆盖时间从2003年6月17日到2010年6月15日),利用SBAS-InSAR方法监测区域内多年冻土区的地表形变现状.详细介绍算法原理,生成ASAR数据集单视复数影像的连接图时,以空间和时间基线距分别小于500 m和550 d为原则,生成126幅差分干涉图.其中因基线和多普勒质心差的原因, 6景ASAR影像没有进行配对.生成连接图后,配合STRM V4版本的DEM数据,经过干涉图去平、自适应滤波、相干系数图生成、相位解缠后,再对这126对干涉图进行质量较差52对的移除.利用地面控制点,进行轨道精炼和重去平等操作,估算形变速率和残余地形,经过相关系数阈值控制和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再结合空间低通滤波和时间高通滤波方法,计算得到研究区时间序列地表形变反演.反演结果共包括33期形变影像,涉及时间从2004年至2010年.根据研究区形变结果可知,虽然区域内有不同程度的沉降和抬升,但整体的形变速率在±5 cm·yr-1之内,平均形变速率为(-0.07±3.38) mm·yr-1,说明研究区内地表存在轻微的沉降现象.此外以3 000 m海拔为界,分别探讨分布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的平原地区和山地区域形变规律发现,平原地区的形变主要表现为抬升,仅北方接近城市的区域表现出强烈的沉降现象.而山区的形变结果则较为零散,整体形变基调以沉降为主,大体上在西部和东部地区分别呈现出沉降和抬升现象.海拔高于3 000 m的形变点存在15 198个,利用温度和降水数据,探讨形变点不同形变间隔和总体样本的温度和降水年变化规律后得知,总体和不同变形速率间隔的形变样本点基本都呈现出逐步变暖的趋势.并且研究区的山区地表形变速率小于-2.0 cm·yr-1、在-2.0~2.0 cm·yr-1之间和大于2.0 cm·yr-1的样本点数量依次为6 364, 6 449和2 385个,山区地表负值的区域多于正值的区域,体现出该区域的沉降位置多于抬升位置,也同全球变暖,冻土退化,地表发生沉降的规律相一致.利用主动微波波谱段的ASAR数据,成功反演了2004年至2010年间的研究区地表形变结果,并从地表形变反演结果的空间角度、时间角度和冻土变化的时间滞后性进行了讨论和展望.以上研究结果期望能为天山区域多年冻土区的地表形变监测提供新的途径和参考.
关键词: 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冰冻圈 多年冻土 全球变暖 地面沉降


NIRS法定量分析多年生苦荞叶片蛋白质与GABA含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满足多年生苦荞育种工作的需要,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定量偏最小二乘法对多年生苦荞叶片蛋白质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进行了快速测定研究,实验使用了222份多年生苦荞材料,扫描光谱后测定其化学值.研究发现样品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含量分别是164, 331和121 mg·g-1;样品GABA含量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含量分别是2.489, 3.968和1.439 mg·g-1.蛋白质建模结果:采用不同光谱区建模时,建模集的平均决定系数(R2)、校正标准差(SEP)和平均相对误差(RSD)分别是93.46%, 0.63和3.82%,检验集的平均R2, SEP和RSD分别是91.77%, 0.88和5.28%.采用不同比例的建模样品和检验样品时,建模集的平均R2, SEP和RSD分别是93.55%, 0.63和3.82%,检验集的平均R2, SEP和RSD分别是92.18%, 0.87和5.20%.采用4 000~9 000 cm-1光谱范围,二阶导数(13)预处理光谱,建模集与检验集的比例为4∶1,模型最优,其建模集内部交叉R2, SEP和RSD分别是93.57%, 0.55和3.38%,检验集内部交叉R2, SEP和RSD分别是93.35%, 0.73和4.40%.GABA建模结果:采用不同光谱区建模时,建模集的平均R2, SEP和RSD分别是86.28%, 0.21和8.30%,检验集的平均R2, SEP和RSD分别是84.35%, 0.22和8.76%.采用不同比例的建模样品和检验样品时,建模集的平均R2, SEP和RSD分别是88.51%, 0.20和8.04%,检验集的平均R2, SEP和RSD分别是86.80%, 0.21和8.40%.4 000~10 000 cm-1光谱范围,原始光谱,建模集与检验集的比例为4∶1,模型最优,其建模集内部交叉R2, SEP和RSD分别是93.28%, 0.15和6.10%,检验集内部交叉R2, SEP和RSD分别是91.49%, 0.17, 6.68%.证明了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定量测定多年生苦荞叶片蛋白质和GABA含量的可行性以及模型的稳定性.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多年生苦荞 模型 蛋白质 γ-氨基丁酸


基于mtDNA COⅠ和mtDNA CoⅡ分子标记的 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贵州省茶棍蓟马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为掌握贵州省茶棍蓟马的遗传动态和扩散规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区域的茶棍蓟马种群mtDNA CO I和mtDNA CO II基因序列为靶标,利用MEGA 6.0、DnaSP 5.10、Arlequin 3.5.2.2和Network 2.0等软件对种群遗传分化、基因流水平、分子变异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等进行分析.[结果]基于mtDNA CO I和mtDNA CO II基因分析时,分别检测到11种和9种单倍型,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多样度(Hd)较高,分别为0.609和0.633;总体遗传固定指数(FST)分别为0.11902和0.09052,基因流(Nm)分别为2.00和2.51,表明贵州省茶棍蓟马各地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水平较高,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小.mtDNA CO I和mtDNA CO II基因序列的单倍型网状树分析均无明显分支;种群间的分子变异(AMOVA)分析结果表明,茶棍蓟马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总群体的中性检验Fu's Fs不显著(P>0.05),且错配分布曲线呈现多峰,说明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未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或处于临界状态.[结论]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虽然尚未形成明显的种群扩张,但可能已处于临界状态,应积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力争将茶棍蓟马种群数量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以保证贵州省茶产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茶棍蓟马 mtDNACOⅠ基因 mtDNACO Ⅱ基因 地理种群 遗传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