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193条记录
小麦育种中间材料抗病基因Lr34、Lr26、Yr26的分子标记检测

种子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与Lr34、Lr26、Yr26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F2~F4世代共337份单株进行分子标记筛选.结果表明,含Lr34连锁标记的单株有10株,含Lr26连锁标记的有93株,含Yr26连锁标记137株.同时含有3种抗病基因连锁标记的有1株.

关键词: 小麦育种材料 抗病基因 Lr34 Lr26 Yr2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瘤胃体外发酵评价红曲米酒糟作为山羊饲料原料的可行性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法研究红曲米酒糟对山羊瘤胃产气量与发酵参数的影响,评价其作为山羊饲料原料的可行性.采集9只山羊的瘤胃液,应用ANKOM RFS产气系统进行体外发酵,其中对照组发酵底物不含红曲米酒糟,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发酵底物分别含有50、100、150 mg/g的红曲米酒糟.测定指标包括:1、2、3、4、5、6、7、8、9、10、11、12、24、36、48、72 h的产气量(GP)以及体外培养72 h的pH、干物质消失率(DMD)、氨态氮(NH3-N)与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纤维素酶活性.结果显示:1)试验Ⅲ组在1~5 h内产气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干物质消失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发酵液pH均处于正常水平,且氨态氮浓度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各组发酵液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与乙酸/丙酸差异不显著(P>0.05).3)试验Ⅲ组发酵液木聚糖酶、纤维二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红曲米酒糟可增加山羊瘤胃体外发酵产气量、提高纤维素酶活性,促进瘤胃发酵,具有作为山羊饲料原料的潜力,值得开展饲养试验确定其在山羊饲粮中的适宜添加量.

关键词: 红曲米酒糟 山羊 瘤胃体外发酵 产气量 纤维素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成优489

杂交水稻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成优489是贵州省水稻研究所利用自育恢复系G489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不育系成丰A配组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产量较高、生育期适宜、株叶型较好、适应性广,201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7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成优489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氏鲟、西伯利亚鲟、达氏鳇及其杂交种种质鉴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i)、达氏鳇(Husodauricus)为研究材料,分别从线粒体基因组及核基因组两个层面进行物种分子鉴定方法研究。在线粒体基因组层面,对3种鲟及未知鲟种类共计119个样品的D-Loop区进行测序,通过同源序列比对,构建NJ进化树、计算群体间遗传距离,以鉴定其中30尾未知种类。在核基因组层面,利用15对微卫星标记扩增3种鲟DNA,筛选出特异性标记Ls19和SX226。Ls19在施氏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26 bp、130 bp,在西伯利亚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39 bp、143 bp,在达氏鳇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24 bp、127 bp; SX226在施氏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85 bp,在西伯利亚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260 bp、273 bp、283 bp,在达氏鳇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80 bp、182 bp。通过特异条带对未知鲟进行鉴定,结果显示:30尾未知鲟种类中,有西伯利亚鲟17尾,施氏鲟1尾,达氏鳇1尾,达氏鳇×施氏鲟2尾,施氏鲟×达氏鳇1尾,施氏鲟×西伯利亚鲟8尾。结果表明,特异性微卫星引物Ls19和SX226可以应用于施氏鲟、西伯利亚鲟、达氏鳇的纯种及杂交种分子水平种质鉴定。

关键词: 施氏鲟 西伯利亚鲟 达氏鳇 种质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氮高效型籼稻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高产氮高效型籼稻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关系,选用高产氮高效型(HYHNE)、高产氮中效型(HYMNE)和低产氮低效型(LYLNE)杂交籼稻品种,在相应最适氮肥水平下,研究3种类型水稻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差异及其与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灌浆特性在不同类型品种间和不同粒位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强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GRmax)、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米粒重(W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Rmean)均表现为HYHNE>HYMNE>LYLNE,起始生长势(R0)、活跃灌浆期(D)和有效灌浆时间(T99)均表现为HYHNELYLNE>HYMNE,R0、D和T99均表现为HYHNE

关键词: 水稻 高产 氮高效 籽粒灌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群体猪FUT1基因M229与M307位点遗传多样性研究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3种显著差异类型猪FUT1基因M229与M307位点多态分布规律.本实验采用PCR-SSCP、PCR-RFLP结合直接测序技术分别对从江香猪、巴克夏*黔北黑猪F1代杂交猪和杜*长*大外三元猪群体M229和M307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江香猪M229位点中有效等位基因为1.913 8,多态信息含量为0.363 5,属于中度多态,而在巴克夏*黔北黑猪F1代杂交猪和杜*长*大外三元猪群体中多态信息含量均低于0.25,为低度多态;与M229位点群体遗传参数结果相反,从江香猪M307位点多态信息含量最低,呈现出偏态分布,而在杜*长*大外三元猪群体中M307位点多态信息含量为0.260 2,可提供较多的遗传信息.因此,今后在从江香猪群体中应以M229位点选育为主,而国外品种应以M307位点选育为主.

关键词: 从江香猪 FUT1基因 PCR-SSCP PCR-RFLP 遗传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托竹荪优良菌株筛选研究

种子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托竹荪是贵州特色珍稀食用菌,本研究收集贵州省内主产区的野生和栽培资源,分离纯化获得了37个野生菌株和3个栽培菌株.在室内初筛、复筛的基础上,选出5个野生菌株和1个栽培菌株进行了栽培比较试验.通过菌丝长速、长势、拮抗以及农艺性状综合评价,最终筛选贵州适栽菌株2个,编号为YZS 020和YZS 048.

关键词: 红托竹荪 菌株 筛选 菌丝长势 拮抗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和AM真菌配施对连作辣椒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生物炭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l,AM)真菌对连作辣椒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可为辣椒连作土壤改良和新型肥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温室盆栽试验,设置4个生物炭添加水平(0、1%、2%、3%), 2个接菌水平[接菌(+AM)和不接菌(-AM)].辣椒生长60 d后收获并测定其生理指标、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和接种AM真菌处理促进了连作辣椒的生长,提高了辣椒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接种AM真菌对辣椒的促生效果弱于生物炭,而生物炭和AM真菌配施的促生效果最佳.接种AM真菌促进辣椒对P吸收的效果优于生物炭;但对于K吸收来说,施加生物炭的效果优于接菌.生物炭(3%)和AM真菌配施条件下,辣椒根部N、P、K含量分别较对照(0生物炭和-AM处理)显著提高74.04%、106.42%和78.82%.生物炭(3%)与AM真菌配施处理菌根侵染效果最佳,侵染率高达58.96%,较0生物炭+AM处理提高41.59%.土壤pH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且差异显著,接种AM真菌处理对其影响不显著.土壤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含量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接种AM真菌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无显著影响.土壤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含量均在生物炭(3%)和AM真菌配施条件下达最大.与单一处理相比,生物炭和AM真菌配施在促进连作辣椒生长、改善连作土壤养分方面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3%生物炭与AM真菌配施条件下效果最佳.

关键词: 辣椒 生物炭 AM真菌 土壤养分 连作障碍 协同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鲟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分析

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年9-10月,贵州省绥阳县某养殖场养殖的杂交鲟(达氏鳇♀*史氏鲟♂)陆续死亡,累计死亡率达20%.为此,采取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及gyrB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了自患病杂交鲟肝脏分离纯化的一株疑似致病菌SXG-1.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XG-1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人工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XG-1后发病杂交鲟的症状与自然发病类似,并从组织中再次分离到同种致病菌,表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XG-1是本次引发杂交鲟死亡的致病菌.腹腔注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XG-1后,杂交鲟的半数致死密度为3.9*10~8 cfu/mL.药敏试验显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XG-1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敏感.以上试验结果将为此类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 杂交鲟 嗜麦芽窄食单胞 鉴定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多肉植物花粉活力及离体萌发率的因素研究

种子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TTC染色法检测多肉植物4个散粉时期花粉的活力,基于花粉活力最佳时期,研究不同培养温度(10、15、20、25、30、35℃)对花粉离体萌发率的影响;基于适宜的萌发条件,比较TTC染色法与花粉离体萌发法测定花粉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散粉时期对供试多肉植物的花粉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散粉的第3阶段花粉活力最强,平均值为30.80%.2)温度是影响10种多肉植物离体花粉萌发率的显著因素,不同品种所需适宜的离体培养温度不同.其中大部分品种花粉萌发最佳培养温度均为20℃,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抑制花粉萌发.花月夜、灵隐最佳萌发温度为15℃,莎维娜花粉萌发最佳温度为30℃; 3) TTC染色法与花粉离体萌发法测得的花粉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TTC法可作为一种快速检测多肉植物花粉活力的方法,结果可靠.

关键词: 多肉植物 花粉活力 离体萌发率 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