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香蕉枯萎镰刀菌的核糖体DNA-ITS区段序列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寻找香蕉枯萎镰刀菌1号生理小种(Focr1)和4号生理小种(Focr 4)在rDNA-ITS区段序列上的差异,为香蕉枯萎镰刀菌小种的快速检测提供依据。对来自海南省和广东省的3个Focr 1和5个Focr 4菌株进行rDNA-ITS测序,并与GenBank中的4个尖孢镰刀菌的rD-NA-ITS序列进行比对分析。8个菌株中ITS1和ITS2分别为147和152 bp,与GenBank中的尖孢镰刀菌有97.0%~99.0%的同源性。香蕉枯萎镰刀菌4号生理小种和1号生理小种与GenBank中尖镰孢菌菊花专化型、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和一品冠萎凋病菌在rDNA-ITS序列的367与386 bp位点存在两处共性差异:4号生理小种的碱基均为T(胸腺嘧啶),而1号生理小种和GenBank中3个菌株的碱基均为C(胞嘧啶)。尖孢镰刀菌rDNA-ITS区段序列不适于区分种内不同专化型及生理小种。
关键词: 香蕉枯萎镰刀菌 核糖体DNA-ITS 序列分析


英山吴家山国家森林公园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野外调查和已有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英山吴家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结果表明,吴家山共有蕨类植物68种(包括变种),隶属于23科、39属;科的分布类型以世界分布和热带—亚热带分布为主;属的分布以泛热带和热带亚洲分布属为主,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暖温带性质;种的分布以东亚类型为主,特别是中国—日本分布类型最多,亚热带至暖温带性质明显。该区应置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范围内,与当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相符合。


1-MCP处理对冷藏番荔枝果实贮藏品质和生理变化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非洲骄傲”番荔枝果实为试材,研究了1-MCP(1-甲基环丙烯)处理对冷藏(15℃)番荔枝果实贮藏效果和生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8μl/L1-MCP处理能显著提高番荔枝的好果率,延缓番荔枝贮藏前期TSS含量的上升,推迟其成熟软化进程;1-MCP处理还能显著抑制番荔枝果实VC含量的下降(p<0.01),提高果实贮藏后期SOD、POD和CAT的活性;同时,1-MCP处理抑制了果实中PPO活性的升高和MDA含量的积累。
关键词: 1-MCP(1-甲基环丙烯) 番荔枝 冷藏 品质 生理变化


甘蔗渣发酵产物的饲用价值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充分利用甘蔗渣和胶厂废水。[方法]设处理Ⅰ(物理→化学→EM菌)、处理Ⅱ(物理→化学→酵母菌)、处理Ⅲ(物理→化学→混合菌)、处理Ⅳ(化学→物理→EM菌)、处理Ⅴ(化学→物理→酵母菌)、处理Ⅵ(化学→物理→混合菌)6种处理,研究蔗渣过滤前后胶厂废水的全氮含量变化和蔗渣不同处理前后的粗灰分、粗蛋白、粗纤维含量变化。[结果]经6种处理,蔗渣过滤后胶厂废水总氮含量明显降低(近50%),蔗渣处理后粗纤维、粗灰分、粗蛋白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处理Ⅱ的粗纤维含量为最低;处理Ⅱ和处理Ⅵ的粗蛋白含量达到基本相同水平;处理Ⅲ和处理Ⅵ的粗灰分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处理。6种处理中,效果最好的是处理Ⅱ。[结论]蔗渣过滤胶厂含氮废水的生物发酵产物能满足热带地区常见牧草的营养元素要求,可开发作为饲料原料。


樱桃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园艺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4对SSR引物对30个樱桃主栽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了解樱桃产区的资源多样性状况,为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帮助。结果表明:樱桃产区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SSR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分布范围为1.3647~2.9964,Simpson指数分布范围为0.6111~0.9326。30个品种的分子数据聚类结果均呈现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根据系统聚类分析将30个樱桃品种分为两大类:欧洲甜樱桃和中国樱桃,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相符。同时在两大类内又将品种进行细分,第Ⅰ类分为3组,第Ⅱ类分为2组,其结果与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反映樱桃的遗传特点及区域特性。


芒果炭疽病菌突变体和野生型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芒果炭疽病菌的突变体和野生型在不同的温度、光照、营养条件下的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情况,研究菌丝体的致死温度和时间,筛选抑制野生型生长的最适潮霉素B和抗除草剂PPT浓度范围。结果表明:糖量多的培养基有利于生长和产孢,菌丝体最适的生长温度为28℃,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差异不明显,但光照对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孢子萌发的差异显著。突变体和野生型的菌丝体致死温度为60℃下处理10 min。随着两种添加剂浓度的增加,炭疽菌丝体生长受到抑制,其中潮霉素B在50 mg/kg的浓度下可抑制野生型的生长,抗除草剂PPT在0.02%浓度下抑制生长。


野花椒中一个新的单萜苷
《中草药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野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柱色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用光谱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野花椒根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1个新的单萜苷和4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R,2R,4S)-2-羟基-1,8-桉树脑-2-O-α-D-芹菜糖基(1→6)-β-D-葡萄糖苷[(1R,2R,4S)-2-hydroxy-1,8-cineole-2-O-α-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Ⅰ]、淫羊藿苷E5(icarisideE5,Ⅱ)、巨盘木碱(flindersine,Ⅲ)、N-甲基-巨盘木碱(N-methylflindersine,Ⅳ)、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Ⅴ)。结论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野花椒苷A(zansiumloside A)。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海南蕨类植物的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概述了近年来海南的蕨类分布新记录、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特征等研究成果,并探讨了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海南省香蕉枯萎菌nit突变体的筛选及鉴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07 CSCD
摘要:将23个有致病力的香蕉枯萎病菌海南菌株及属于1,4号生理小种菌株Foc-18,Foc-38分别在含氯酸盐的KPS培养基上培养,23个菌株共产生142个抗氯酸盐突变体,诱发获得98个不能利用硝酸盐的营养缺陷突变体。将获得的nit突变株作营养体亲和性配对试验,可将23个菌株分为4个亲和群,其中VCG1包括11个菌株,且全为海南分离的1号生理小种,VCG2则由10个海南4号小种菌株组成,广东1号小种Foc-18,4号小种Foc-38分别属于VCG3,VCG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