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吉林芦花鸡、吉林矮脚芦花鸡与吉林黑鸡杂交F1代表型与生长性状比较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芦花鸡与吉林黑鸡的杂种优势及羽色和矮小性状遗传规律,试验选择吉林芦花鸡、吉林矮脚芦花鸡和吉林黑鸡为材料,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设置3个纯系对照组[吉林芦花鸡♂×吉林芦花鸡♀(LL)、吉林矮脚芦花鸡♂×吉林矮脚芦花鸡♀(AA)、吉林黑鸡♂×吉林黑鸡♀(HH)]和6个杂交试验组[吉林芦花鸡♂×吉林矮脚芦花鸡♀(LA)、吉林矮脚芦花鸡♂×吉林芦花鸡♀(AL)、吉林黑鸡♂×吉林芦花鸡♀(HL)、吉林芦花鸡♂×吉林黑鸡♀(LH)、吉林黑鸡♂×吉林矮脚芦花鸡♀(HA)、吉林矮脚芦花鸡♂×吉林黑鸡♀(AH)]。各组F1代出雏后鉴别公母、称重,选择体重正负标准差在10%以内的鸡只为试验样本,每组公母鸡只各设置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鸡,观测各杂交试验组的羽色外貌特征,测定各组F1代90,120,150日龄时的体重和体尺指标(体斜长、龙骨长、胸深、胸宽、骨盆宽、胫长、胫围),计算超标优势,比较各杂交试验组F1代各指标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当吉林黑鸡为父本、吉林芦花鸡为母本时,其F1代公鸡皆为芦花羽色,母鸡皆为非芦花羽色(黑鸡羽色);当吉林芦花鸡为父本时,其F1代无论公母皆为芦花羽色。当吉林矮脚芦花鸡为父本时,其F1代母鸡皆表现矮小性状,公鸡皆无矮小性状;当吉林矮脚芦花鸡为母本时,其F1代无论公母皆不表现矮小性状。LL、LA、AL、HL 90日龄公鸡体重、体斜长、龙骨长以及胫长均极显著大于AA(P<0.01),90日龄母鸡体重差异较公鸡更明显,120,150日龄时,AA群体公鸡的所有测定指标均明显著低于其他组合。90,120日龄时,LA组合体重和体尺指标均为正向的杂交优势,体重超标优势最高,为17.580 9%;150日龄时,HA组合体重和体尺指标均为正向的杂交优势,体重超标优势最高,为20.792%。说明LA与HA组合生长性能较为优异,杂交使矮脚芦花鸡的生长性能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 芦花鸡 矮脚芦花鸡 吉林黑鸡 表型性状 生长性状 杂种优势


东北玉米耕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新型耕作制度展望
《玉米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北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重用轻养"的利用方式导致土壤严重退化,生产能力下降,如何实现东北黑土保护性利用是当前农业领域研究热点.玉米是东北第一大粮食作物,长期传统耕作制度不仅加速土壤退化,同时导致玉米秸秆"过剩".因此,如何通过耕作制度改革来解决东北现行耕作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土壤侵蚀和秸秆还田4个方面总结传统耕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主要新型耕作制度模式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东北耕作制度发展方向,为黑土地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借鉴.
关键词: 玉米;土壤;耕作制度


大豆种子颜色遗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种子颜色是重要的形态标记和进化性状,在驯化过程中种皮从黑色逐渐演变成黄、绿、褐及双色,子叶从绿色进化出黄色.深色种子中含有较多的天然色素——花色素,具有药用和营养价值.因此,种子颜色的遗传调控机制研究对进化理论和实际应用均具有重要意义.种子中色素含量及组分构成导致多样的种皮颜色,其分子调控机制复杂.本文主要阐述了控制大豆种子颜色的遗传位点、相关基因与调控机制、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三方面的研究进展.具体介绍了9个经典遗传位点I、R、T、O、W1、K1、G、D1、D2和相关分子标记,以及位点间的相互作用;23个调控种子颜色的相关基因,与部分基因等位变异的调控机制;相关基因参与的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和主要代谢产物的生理功能.通过综述归纳了大豆种皮、种脐、子叶颜色的遗传调控研究进展,利用遗传位点、基因、等位基因调控机制及类黄酮代谢途径绘制出调控网路,以期为种子外观品质及花色苷组分遗传改良等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种子颜色;遗传调控;相关基因;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


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效果及其完善
《农业经济问题 》 2021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肇始于2016年的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是基于玉米临储价格的弊端而进行的修正式改革,旨在回归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定价机制。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在提升市场竞争力、改善下游企业经营状况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保障农民收益、推动种植结构调整方面的效果不确定性较高。研究发现,缺乏弹性的生产者补贴完全忽略了收购市场价格的波动,致使生产者引导价格——收购价格+生产补贴——在收购价格上行时严重地被放大,进而对农户生产行为产生严重误导,形成过度的供给;按照玉米面积发放补贴的方式具有较强粗放性,也会抑制政策效果的发挥。鉴于此,本文认为应实施可调节的补贴标准,并将补贴依据由播种面积改为玉米销售量,以完善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


应用多重荧光PCR快速筛查作物中转基因成分研究
《玉米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我国批准进口的和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玉米转化体的序列分析发现,除DAS40278-9和BLVA430101外,CaMV35s启动子、NOS终止子、Cry1Ab/Ac基因和pat基因覆盖了21种玉米转基因转化体。通过引物组合筛选、反应体系优化、灵敏度测试、适用性测试等实验,建立了基于4个通用筛选元件及zSSIIb内源基因的五重荧光PCR和基于转化体特异性序列的二重荧光PCR检测转基因成分方法体系。方法参数测定结果表明,此方法特异性强、稳定性好,检测灵敏度达到0.05%。同时,此方法体系不仅适用于转基因玉米成分筛查,对大豆、水稻等多种作物进行转基因成分筛选鉴定也有良好的适用性。


马铃薯卷叶病毒衣壳蛋白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东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克隆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衣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基因,改造其密码子,使其偏好原核表达,构建pCzn1-PLRV CP重组表达载体,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纯化,经Western Blot方法鉴定为PLRV CP蛋白,纯化后的蛋白免疫日本大耳兔,成功制备PLRV CP蛋白多克隆抗体,识别重组蛋白效价为128 000倍,识别PLRV叶片的效价为32 000倍,经Western Blot方法分析,其特异性良好。本研究为PLRV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脱毒种薯的检测提供了必需的生物材料。


马铃薯地方主栽品种"春薯4号"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吉林省马铃薯主栽品种"春薯4号"(Solanum tuberosum cv. Chunshu 4)无菌试管苗为材料,以茎段为外植体,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通过对遗传转化体系中的筛选剂浓度、抗生素种类及浓度等影响因素的优化,初步建立了马铃薯"春薯4号"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最适合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配方为MS+2.0 mg/L 6苄氨基嘌呤(6-BA)+0.2 mg/L萘乙酸(NAA)+0.3 mg/L 2,4-二氯苯酚代乙酚(2,4-D),"春薯4号"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98.57%,愈伤组织为淡绿色,呈致密的哑铃形;最适合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为MS+3.0 mg/L 6-BA+1.5 mg/L吲哚乙酸(IAA)+1.0 mg/L玉米素(ZT),愈伤组织的分化出苗率最高,为54.1%,幼苗粗壮,畸形苗少;在遗传转化体系中,筛选剂双丙氨膦浓度为6.0 mg/L时,为愈伤组织最适筛选压,为4.5 mg/L时,为再生苗最适筛选压;农杆菌抑菌剂最适组合为500 mg/L头孢霉素+200 mg/L羧苄青霉素。
关键词: 马铃薯 农杆菌介导法 遗传转化体系 正交试验 植物激素


基于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在东北玉米上的长期综合效应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东北玉米产量与收益、肥料利用率与土壤养分的长期综合效应,于2012—2020年开展了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5处理:分别为1)不施肥(CK);2)农民习惯施肥(FP);3)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NE);4)在NE基础上配施缓/控释氮肥(NER);5)土壤测试推荐施肥(ST)。探究9 a间产量与收益、肥料利用率、土壤养分和养分平衡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NE和ST处理较FP处理显著降低了氮磷肥用量(P<0.05),显著增加了钾肥用量(P<0.05)。与FP处理相比,NE、NER和ST处理提高了玉米产量、收益及其稳定性。其中均以NE处理最高,之后依次为ST和NER处理。NE、NER和ST处理肥料平均回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较FP处理分别提高了29.0%~40.1%(P<0.05)、31.3%~44.3%(P<0.05)和22.0%~31.7%(P<0.05),且均以NE处理最高。与FP处理相比,NE、NER和ST处理提高了0~3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降低了>30~90 cm土壤无机氮和0~3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而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NE处理与试验起始养分含量最为接近。9 a养分平衡结果显示,FP、NE、NER和ST处理氮、磷均表现为盈余,而钾素表现为亏缺,且NE处理氮、磷盈余量和钾亏缺量均为最低。综上,与农民习惯施肥和土壤测试推荐施肥相比,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不仅可提高玉米产量、收益和肥料利用效率,并可保持土壤养分稳定。因此,它是一种适用于中国东北玉米的推荐施肥方法。
关键词: 土壤 养分 肥料 养分专家系统 玉米产量 净收入 肥料利用效率 养分平衡


东北中西部地区玉米田农药使用现状与分析
《玉米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2018年对东北中西部春玉米区玉米病虫草害防治用药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玉米田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占农药总使用量的99%以上。吉林省玉米田农药年均用量为3 216.45 g a.i./hm2,内蒙玉米田化学农药年均用量为1 133.44 g a.i./hm2。各类化学农药按照使用量排序依次为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使用量占农药总用量的75%以上。苗后除草剂用量显著低于苗前除草剂用量,选择苗后除草的农户比例和应用面积逐年增加,各类苗后除草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量应用现象。提出通过以草优化配方,减少长残留除草剂用量、明确苗后施药关键时期、升级施药器械、开展技术培训等措施、结合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农药减施综合技术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