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德江红天麻主要农艺性状的数量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638株德江红天麻(Gastrodia elata BI.f.elata)的18个农艺性状,并进行变异系数、相关性、因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德江红天麻地上部分农艺性状中,花茎粗度、花被筒长度、花被筒宽度、子房长度、果实长度和果实宽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特异性,其因子贡献率和通径分析的正向直接作用也较大;地下部分主要农艺性状中,纵长、横长和环纹数的变异系数较小,与单个块茎鲜重有极为显著的相关性,其因子贡献率和通径分析的正向直接作用也较大.上述主要农艺性状可作为德江红天麻品质控制和品种选育的关键性状指标.
关键词: 红天麻(Gastrodia elata BI.f.elata) 农艺性状 通径分析 数量分析 德江县


花生荚果发育和成熟阶段的秸秆品质变化分析
《花生学报 》 2023
摘要:为了解终花期至荚果发育阶段和荚果成熟至收获阶段花生秸秆的饲用品质变化特点,提升花生秸秆的饲用价值,本研究以13份花生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对各发育阶段的花生植株进行分期取样,调查干物质积累量,利用NIRS方法检测茎秆、叶片、根、荚果、秸秆等的蛋白质和钙含量.结果表明,在终花期至荚果发育阶段,随着荚果的膨大充实和品质提升,茎秆和叶片的干物质量变化幅度较小,蛋白质与钙的含量均呈前期降低、后期趋于稳定,具有一定相关性.在此阶段,茎秆和叶片的蛋白质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6.64%~8.87%和12.63%~13.61%,钙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92%~1.01%和0.95%~1.10%,秸秆品质下降.对于饲用花生品种而言,花生初花期或盛花期的秸秆量最大,品质最优,综合饲用价值最高.在荚果成熟至收获阶段,花生植株各部位的蛋白质和钙含量持续下降,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相关性.此阶段茎秆和叶片的蛋白质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6.23%~7.28%和10.86%~13.57%,钙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0%~1.04%和1.16%~1.19%.在保证花生产量的基础上,适宜的收获期能够兼顾花生荚果和秸秆的品质.


不同发酵方式对古茶树鲜叶制备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中国酿造 》 2023
摘要:以古茶树鲜叶为原料制备功夫红茶,采用感官评价、电子舌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探究不同发酵方式(变温发酵、恒温发酵和常温发酵)对功夫红茶感官品质、滋味、理化成分、汤色成分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和滋味活性值(TAV)分析不同发酵方式所制红茶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以变温发酵(30℃1 h+25℃2 h)制得红茶感官品质最优,具有滋味甜醇回甘、香气甜香带花香、汤色红亮、较好的甜味、鲜味感官特征。不同发酵方式制得红茶在滋味成分含量方面差异较大,变温发酵茶样中18种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其他红茶样。TAV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没食子儿茶素(GC)、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脯氨酸、茶黄素(TFs)、谷氨酸、茶氨酸、组氨酸和咖啡碱是红茶滋味品质的重要贡献化合物,其中TFs、谷氨酸、ECG、品质指数[(10TFs+TRs)/TB]和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是变温发酵茶样品质较优的关键指标。
关键词: 古茶树 变温发酵 恒温发酵 常温发酵 工夫红茶 品质


基于三维空间下水稻粒形分类的探讨
《种子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目前生产上应用的不同类型优质水稻品种及本课题组近年来有代表性育种材料的稻谷籽粒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稻谷的千粒重、粒长、粒宽、粒厚,计算稻谷长宽比、宽厚比,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按照不同的粒形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稻谷千粒重与粒厚、粒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宽、长宽比呈显著正相关。为更直观展现稻谷籽粒的粒形,将三维空间下的水稻粒形分为细圆柱形、粗圆柱形、椭圆柱形及鹅卵石形四类。育成稻谷千粒重50 g左右新品种的粒形选种目标:谷粒粒长14.0 mm左右,粒宽3.0 mm左右、粒厚2.5 mm左右,粒形为粗圆柱形。


鲤科鱼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食品工业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不同鲤科鱼HPLC指纹图谱。运用Agilent 1260 DAD-HPLC,Diamousil plus C18-A(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0 nm、柱温30℃、进样量20μL、流速0.6 m L/min;采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系统(2012版)建立13批鲤科鱼HPLC指纹图谱。试验建立18个共有峰的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相似度分析表明,除S5、S7、S8这3个产地的相似度在0.850~0.900之间,其余10个产地鲤鱼HPLC指纹图谱的相似度>0.900,表明各产地的化学成分相似度良好。综合试验结果分析,按品质质量将13批鲤科鱼分为3类,第1类为S1,S8和S9,第2类为S4,S10,S11和S12,第3类为S2,S3,S5,S6,S7和S13。指纹图谱建立和化学模式的识别为鱼类品质质量控制提供方法参考。


基于BSA-seq技术对豌豆花色基因的精细定位
《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BSA-seq技术在挖掘农艺性状相关的新基因中已被广泛应用,随着豌豆首个参考基因组问世,将BSA-seq技术结合豌豆基因组的基因定位策略势在必行.本研究利用紫花亲本G0004562、白花亲本G0002930以及F2群体,通过BSA-seq技术对豌豆花色基因进行初步定位,获得31.42 Mb定位区间,再通过设计InDel分子标记分析进一步缩小定位区间,最终将目标基因定位在包含19个基因的0.99 Mb区间内,通过基因注释信息推测出Psat6g060480.1为豌豆花色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验证了BSA-seq技术快速高效定位豌豆花色基因的可行性,为利用该技术挖掘豌豆其他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黔西市肉牛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
《当代畜牧 》 2023
摘要:黔西市是贵州省10个肉牛产业重点县(市)之一,养牛历史悠久,当地农户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饲养管理经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广泛推广人工冻精输配、人工种草、标准化养殖等技术,肉牛养殖呈现了从役用向肉用、从本交向冻精输配、从传统养殖向科技养殖的转变,肉牛产业逐渐成为全市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户稳定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笔者实地调研了黔西市肉牛产业发展的具体做法和成效,总结了产业发展经验,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全市肉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并为其他地区推进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水分胁迫与复水对天冬生理特性的影响
《时珍国医国药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研究水分胁迫与复水对天冬生理特性的影响,探索天冬生长期抗旱性。方法 以天冬为材料,研究水分胁迫及复水条件下,天冬叶片中SOD、CAT、POD、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MDA等指标生理响应机制。结果 4个处理在天冬生长期间,各生理指标随时间延长,变化趋势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整体上呈现倒V型,与水分胁迫程度呈正比关系。各处理天冬叶片各指标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P<0.05)。复水7天后,50%~60%、30%~45%水分处理在天冬生长期间均显著高于80%~90%处理。结论 天冬生理修复能力较强,抗旱能力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