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灵芝菌对贵州3个茶树品种后发酵夏秋黑毛茶滋味特征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亚兵 1 ; 罗学尹 1 ; 戴宇樵 1 ; 王敏 1 ; 冉乾松 2 ; 蒲璐璐 1 ; 潘科 1 ;

作者机构: 1.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2.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关键词: 夏秋茶;灵芝菌;茶树品种;滋味特征

期刊名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ISSN: 2095-0381

年卷期: 2023 年 019 期

页码: 235-242

摘要: 目的 探究灵芝菌对贵州3个茶树品种后发酵夏秋黑毛茶滋味特征的影响。方法 以贵州黔茶1号、黔湄419、黔湄502夏秋茶所制黑毛茶为原料,灵芝菌为发酵接种菌株,经感官审评、化学组分检测,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分析灵芝菌后发酵处理黑毛茶前后滋味成分变化,探究不同茶树品种经灵芝菌发酵处理后滋味品质差异。结果 灵芝菌处理夏秋茶会降低茶叶中苦涩味成分含量,增加部分氨基酸组分含量。黔茶1号、黔湄419和黔湄502的茶多酚含量下降率依次为63.76%、14.65%和34.81%;黔茶1号、黔湄419和黔湄502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率为53.73%、57.96%和68.40%;黔茶1号、黔湄419和黔湄502的鲜味氨基酸含量下降率为74.32%、77.95%和84.25%;黔茶1号、黔湄419和黔湄502的甘氨酸含量增加217.22%、192.60%和119.53%;黔茶1号、黔湄419和黔湄502的苦味氨基酸含量下降率为34.94%、19.04%和20.07%。3个品种夏秋黑毛茶发酵后感官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能显著提高黔茶1号黑毛茶质量。结论 灵芝菌后发酵处理能提高夏秋茶滋味品质,黔茶1号比黔湄419和黔湄502更有利于加工高品质灵芝菌茶。

  • 相关文献

[1]夏秋灵芝菌茶的制备及内含物质分析研究. 刘亚兵,戴宇樵,王敏,罗学尹,蒲璐璐,冉乾松,潘科. 2023

[2]基于GC-MS和电子舌技术的白芽奇兰灵芝菌茶风味特征研究. 戴宇樵,罗学尹,刘亚兵,李琴,方仕茂,张拓,潘科. 2022

[3]灵芝菌固态发酵夏秋梅占红茶风味特征分析. 戴宇樵,罗学尹,刘亚兵,李琴,刘忠英,张拓,潘科,龙林. 2024

[4]贵州绿茶滋味分属性二次多项回归模型构建. 冉乾松,刘忠英,尹杰,李琴,戴宇樵,杨婷,刘建军,张拓,方仕茂,潘科. 2022

[5]红曲发酵夏秋茶毒理学评价. 贺圣凌,赵兴丽,周罗娜,宋诗颖,罗林丽,刘辉. 2023

[6]红曲发酵夏秋茶扩大培养关键技术研究. 贺圣凌,周罗娜,赵兴丽,宋诗颖,罗林丽,孙静婷,周玉锋. 2023

[7]夏秋茶加工现状及展望. 夏长杙,刘亚兵,牟琴. 2023

[8]发酵对夏秋茶品质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夏长杙,蒲璐璐,王敏,胡伊然,段学艺,刘亚兵. 2022

[9]茯砖茶研究进展. 张拓,司钰苇,缪有成,戴宇樵,潘科. 2022

[10]自然干旱胁迫对不同茶树品种物候期的影响. 段学艺,王家伦,陈正武,胡华健,陈娟,高秀兵. 2011

[11]自然干旱胁迫对不同茶树品种的物候期影响. 段学艺,王家伦,陈正武,胡华健,陈娟. 2010

[12]贵州高茶多酚茶树品种多酚品质分析评价. 赵华富,高秀兵,刘晓霞,曹雨,周顺珍,周国兰. 2016

[13]不同茶树品种对氟的富集特征. 梁远发,刘声传,王家伦,陈正武,鄢东海,刘红梅,周宇. 2011

[14]贵州不同栽培茶树品种红茶适制性分析. 陈娟,潘科,沈强. 2014

[15]同一生境不同茶树品种对氟的吸收累积特征. 周宇,刘声传,梁远发,王家伦,刘红梅,魏杰. 2012

[16]茶树特征性生化成分与绿盲蝽的互作影响. 杨春,李帅,陈正武,乔大河,陈娟,孟泽洪. 2019

[17]不同绿盲蝽抗性茶树品种新梢挥发物组成比较. 杨春,陈正武,郭燕,乔大河,李帅,孟泽洪. 2018

[18]三个黔育茶树品种的主要酶活性及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王雨鑫,杨慧,刘建军,杨春,陈正武,马友力,邓燕莉. 2020

[19]不同品种和工艺条件对白茶品质形成机制的影响研究进展. 夏长杙,杨天根,翟精武,蒲璐璐,刘亚兵,王敏,杨慧. 2024

[20]不同茶树品种试制都匀毛尖茶感官品质与生化特征对比研究. 王静,何萍,郭飞,赵华富,陈娟,刘晓霞,席亚楠,曾廷廷,石杨,王家伦.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