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枣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河北果树 200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衡棉3号的选育

河北农业科学 200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阜平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2006

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了阜平县土地利用的自然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阜平县的荒山荒坡景观类型突出,荒坡地居景观类型的统治地位,为阜平县土地利用景观基质,县域景观格局优化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荒山荒坡地景观的转变;林地分布不均匀,景观的生态价值和水土保持作用有限;景观生态受人为干扰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单一,不利于区域发展和生态安全。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类型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 阜平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富硒灵芝胡萝卜挂面的加工工艺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富硒灵芝胡萝卜挂面加工过程中富硒灵芝汁、食用碱面、胡萝卜浆、食盐对挂面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挂面品质因素大小为富硒灵芝汁>食用碱面>胡萝卜浆>食盐。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富硒灵芝胡萝卜挂面加工的最佳配方为:小麦粉100kg,富硒灵芝汁8kg,胡萝卜浆2kg,鸡蛋4kg,食用碘盐2kg,食用碱面0.15kg。

关键词: 富硒灵芝 胡萝卜 挂面 加工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生态调控剂缓解酚酸类物质对番茄苗期生长抑制作用的效果

华北农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以苯甲酸和香豆素作为番茄的连作障碍自毒物质模拟土培盆栽试验中,研究了苯甲酸和香豆素对番茄苗期生长抑制作用以及加入土壤生态调控剂缓解酚酸类物质对番茄苗期生长抑制作用的效果。结果表明:施用苯甲酸100~200μg/(mL.kg),株高较对照降低0.35~2.02 cm,复叶数减少1片,复叶长减少0.11 cm,叶面积减少29.93%~33.81%。加入土壤生态调控剂后,株高增加2.39~4.07 cm,复叶数增加1~2片,复叶长增加3.10~3.52 cm,叶面积增加11.94%~33.81%。施用香豆素100~200μg/(mL.kg)的处理,100μg/(mL.kg)处理株高较对照降低1.6 cm左右,复叶数较对照减少1~2片,复叶长减少0.5 cm左右,叶面积减少20.9%,其它两个浓度处理,番茄生长受到伤害而死亡;加入土壤生态调控剂后,株高增加0.25~2.51 cm,复叶数增加1~2片,复叶长增加2.04~3.84 cm,叶面积增加4.22%~66.61%。苯甲酸和香豆素混合处理及加入土壤生态调控剂后,结果与2种药剂分别处理有相同的趋势。分别施用苯甲酸、香豆素及混合处理加入土壤生态调控剂后,叶片丙二醛及苯丙氨酸解氨酶含量显著降低。

关键词: 番茄 连作障碍 苯甲酸 香豆素 土壤生态调控剂 丙二醛 苯丙氨酸解氨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冠梨果皮褐斑病与Ca,Mg,K营养的关系

华北农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不同果园黄冠梨果实分析表明,与正常果实相比,果皮发生褐斑的果实中Ca含量和Ca/Mg、Ca/K、Ca/(Mg+K)比值较低,且果皮中的差别大于果肉。套袋显著降低果皮和果肉Ca含量及Ca/Mg与Ca/K比值,增加果皮的K含量,对果皮和果肉中Mg含量无显著影响。不同单果重果实比较,较小果实的果皮中含有较多的Ca含量及高的Ca/Mg、Ca/K和Ca/(Mg+K)比值,发病程度轻,而特大果(>500 g)相反,中等果居中。这些说明,果皮中低的Ca含量以及Ca/Mg、Ca/K、Ca/(Mg+K)比值可能是果皮发生褐变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黄冠梨 Ca Mg K 褐斑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照和温度对温室桃光合特性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2006

摘要:利用CI-310型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补光、遮光和铺反光膜等光照处理以及高温、低温等温度处理后温室桃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补光处理油桃的光补偿点略高于对照,但光饱和点远低于对照;在PAR<500μmol/(m2.s)范围内,补光处理的PUE高于对照。遮光处理的Pn最大值明显小于对照;在PAR<500μmol/(m2.s)范围内,遮光处理的PUE高于对照。铺反光膜处理油桃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小于对照;在PAR<750μmol/(m2.s)范围内(即温室内通常PAR范围),铺反光膜处理油桃的PUE高于对照。较高温度处理桃的光补偿点低于低温处理,而光饱和点高于低温处理;同时,较高温度处理桃的Pn最大值大于低温处理;在测定范围内,较高温度处理温室桃的PUE一直大于低温处理。

关键词: 光照 温度,温室 光合曲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花苜蓿品种在河北低平原区的引进筛选试验研究

中国草地学报 2006 CSCD

摘要:在河北低平原区对引进的11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三年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保定苜蓿鲜草产量最高,其次是中苜1号、WL323ML;中苜1号干草产量最高,其次是WL323ML、保定苜蓿;WL323ML粗蛋白质产量最高,其次是顶点、中苜1号。保定苜蓿、中苜1号株高、鲜干比、茎叶比明显较低。保定苜蓿、中苜1号抗涝性较强,但抗倒性较差。各品种抗寒性、抗旱性均较强,无明显差异。综合分析WL323ML表现最优,宜作为河北低平原区进行推广的首选品种。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品种 产量 抗逆性 比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

中国生物防治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平板对峙、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到1株对玉米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菌株ST-87-14。温室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100%,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30%和87.60%。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T-87-14防治玉米弯孢叶斑病的效果达52.04%,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43.56%和48.16%。通过温室试验,证明菌株ST-87-14的菌体和胞外代谢产物都能对玉米叶斑病起到防病作用。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和生理生化鉴定明确了菌株ST-87-14为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对常见11种病原真菌的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ST-87-14菌株具有较广的抑菌谱。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了ST-87-14菌株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豆饼粉。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出该菌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为(g/L):蔗糖30g、豆饼粉2.0g、NaCl 1g、CaCO31g、KH2PO40.2g和MgSO4.7H2O 0.3g。

关键词: 玉米弯孢叶斑病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生物防治 拮抗菌 枯草芽孢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粗缩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及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关系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农大108、郑单958和德玉18等3个玉米品种感染玉米粗缩病后株高与单株产量的测定,按病株相对健株株高的比值推导出了玉米粗缩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即病株相对健株株高的比依次为1,4/5,2/3,1/2,1/3,其对应病株的病级分别是0,1,2,3,4级;明确了0~4级玉米粗缩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即0,1,2,3,4级病株,产量损失率依次为0,25%,50%,75%和100%。利用该分级标准对10个生产品种的玉米粗缩病病情进行调查,构建了回归方程Y=-0.253+1.02X。利用16个生产品种对方程进行检验,检验准确率为:理论产量损失率与实际产量损失率没有显著差异。应用此方程,可预测玉米粗缩病导致的产量损失。

关键词: 玉米粗缩病 分级标准 病情指数 产量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