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以人为核心"导向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研究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 2023
摘要:[目的/意义]"以人为核心"是新时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效能评价的重要准则.[方法/过程]立足政策与需求指向,本文构建了包括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文化获得感、文化幸福感5个维度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典型,开展了"以人为核心"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居于"中"等水平,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度水平最低,且组间参与度水平与文化获得感水平差异性较大,表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建设较为不均衡.未来,需要从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结构和布局,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由普适性向精准化转变,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公共文化供给机制,深入挖掘和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等方面入手,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服务效能 指标体系 生态涵养区 乡村振兴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的‘品丽珠’葡萄转色中果皮差异代谢物分析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品丽珠’葡萄转色前约4周(S1)、转色前约1周(S2)、转色前期(S3)果皮为试材,通过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葡萄果皮代谢物组分及变化。结果表明,S1果皮的代谢组成分有394种,S2果皮的代谢组成分有401种,S3果皮的代谢组成分有397种,3个取样期果皮中共检测出29类416种代谢物,其中373种为三者共有;转色过程中3个比较组果皮差异代谢物分别为32个(S1 vs S2)、195个(S1 vs S3)和186个(S2 vs S3),其中共有差异代谢物20个。通过KEGG富集分析显示,S1 vs S2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类黄酮的生物合成、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二苯乙烯、二芳基庚酸类和姜酚合成、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和异黄酮的生物合成等通路;S1 vs S3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物、花青素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通路;S2 vs S3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代谢途径、异黄酮、花青素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通路。
关键词: 品丽珠 转色 果皮 差异代谢物 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河北省怀来县葡萄园土壤铜分布特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施用杀菌剂可引起土壤中铜的积累,增加铜的生物有效性和对植物的毒性。文中对河北省怀来县环官厅水库不同位置的4个葡萄园土壤剖面中铜组分的积累和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长期使用含铜杀菌剂已经造成了葡萄园表层土壤铜积累。2)怀来县因气候原因,葡萄在冬季需下架深埋,不同的深埋方式对土壤产生的扰动程度不同,进而影响铜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3)研究区域内土壤中的铜主要以铁锰氧化态和强有机结合态存在。4)土壤中钙镁离子、黏粒和有机质含量与不同形态铜含量存在相关关系。钙镁离子的存在以及土壤中黏粒的增加能够降低水溶态铜和碳酸盐结合态铜含量,促进土壤中的铜向稳定形态转变,同时有机肥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铜的生物有效性。


基于电化学传感器检测农副产品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进展
《农业工程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曲霉毒素B1是农副产品中最常见的真菌毒素之一,具有诱变、致畸、免疫抑制和致癌的作用.为了减少黄曲霉毒素B1带来的危害,开发可靠的方法来检测农副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十分重要.传统的检测方法难以满足现代农业中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而电化学传感器具有制备简单、便于携带、灵敏度高和选择性强等特点,因而备受关注.根据识别元件的不同,黄曲霉毒素B1的电化学传感器可以分为基于适配体的传感器、基于免疫反应的传感器、基于分子印迹的传感器.研究者们又根据不同的感知策略、纳米材料研发了多种类型的黄曲霉毒素B1电化学传感器.该研究综述了近 5a来(2019-2023年间)黄曲霉毒素B1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讨论了基于不同识别元件的传感器的传感机理和不同的信号产生策略,对这些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不同识别元件的优缺点,探讨了基于不同原理的黄曲霉毒素B1电化学传感器的不足之处和发展方向,如需要开发新型的识别元件、研发新的纳米材料并提高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不同传感策略的联合应用、研发多种毒素同时检测的传感器、简化修饰步骤提高传感器稳定性等,以期为实现黄曲霉毒素B1电化学传感器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电化学传感器 农产品 黄曲霉毒素B1 适配体 免疫反应 分子印迹


基于离散小波-微分变换算法定量反演火龙果茎枝叶绿素含量的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3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为一种仙人掌科植物,火龙果植株无叶,主要依靠肉质茎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生理功能,火龙果的肉质茎与常见绿叶类植物叶片在组织结构、形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且二者在植株冠层结构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该差异会直接影响植株冠层光谱特征,进而影响基于与光谱技术的光合色素监测.为探寻提升火龙果茎枝叶绿素含量估测精度的方法,研究以贵州省罗甸县龙坪镇烟山火龙果种植基地为试验区,先采集火龙果茎枝光谱及光谱测定部位的组织,并采用乙醇萃取法测定此组织的叶绿素含量,然后选用传统数学变换、连续小波变换、离散小波变换、离散小波-微分变换方法分别处理分析光谱数据,并采用相关性分析算法提取、筛选敏感特征波段,最后选用偏最小二乘算法构建火龙果茎枝叶绿素含量估测模型,分析结果如下:(1)采用离散小波-微分变换算法,高频信息与低频信息的峰、谷交替依次呈现,且可用信息分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用信息随尺度的增加,曲线振幅加大、频率降低.(2)数学变换内的微分变换、连续小波变换、离散小波变换与离散小波-微分变换方法均能明显提升光谱对火龙果茎枝叶绿素含量的敏感性,其中以离散小波-微分变换方法最优,经处理后光谱与火龙果茎枝叶绿素含量的决定系数最高可达0.565(位于H1分解尺度737.5 nm处).(3)离散小波-微分变换最能有效提升光谱对火龙果茎枝叶绿素含量的估测能力,并且基于离散小波-微分变换H2尺度构建的估测模型为最优模型,其验证精度的R2=0.769,RMSE=0.040,RPD=1.739.研究分析了四类光谱处理算法在提升光谱对火龙果茎枝叶绿素含量敏感性与估测能力方面的效果,表明离散小波-微分变换算法能有效提升光谱对火龙果茎枝叶绿素含量的估测能力,为火龙果茎枝叶绿素含量的无损估测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撑.


植物工厂模式下LED光质对水培韭菜生长、风味及品质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为探究植物工厂中适合韭菜生长的最佳光质,本试验以韭菜品种'791'为材料,设置白光、红光、蓝光和绿光 4 种光质处理,研究不同LED光质对水培韭菜生长、产量、营养成分和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白光相比,红光处理下韭菜叶宽、产量和根系活力分别提高 17.0%、31.6%和 9.2%,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 28.6%和 40.9%,并抑制韭菜株高和假茎粗的增加;蓝光处理下韭菜生长更加健壮,产量较高,可溶性蛋白、酶促丙酮酸、VC含量最高,总酚、类黄酮含量较高,纤维素、硝态氮含量最少.电子鼻传感器显示,氮氧化物(W5S)、硫化合物(W1W)、芳烃化合物和硫的有机化合物(W2W)各风味物质在蓝光处理下相对电导率值最高,表明蓝光处理能提高韭菜风味品质含量.综合分析认为,韭菜生产中使用蓝光进行处理能实现较高产量、最优品质及风味的有机结合.


一种基于指纹定位的高精度农田节点定位算法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 2023
摘要:针对农田无线传感器网络信号易受开放环境影响、节点定位存在区域空缺导致定位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指纹定位的高精度农田节点定位算法.通过采集农田网络信号数据,构建基于信号、坐标双尺度的K-means聚类指纹;针对开放农田环境因素造成的数据波动,利用XGBoost算法建立接收信号强度(RSSI)与节点位置之间的非线性映射模型,通过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纹匹配粗定位节点位置;根据待测点与粗定位区域距离关系,进一步引入加权几何优化算法二次定位待测点,缩进定位区域实现节点精确定位.实验结果表明:在80%分位处,研究算法定位误差小于1.05m,较对比算法定位精度更高、时效性更强,能够为农田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系统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田无线传感器网络 指纹定位 XGBoost RSSI


结球甘蓝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抗黑腐病QTL定位
《华北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明确结球甘蓝抗黑腐病性状的遗传基础,选育优质抗病品种,以结球甘蓝高抗黑腐病1 号生理小种材料4674 为父本,高感材料4673 为母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152 个单株的F2 群体.采用苗期喷雾法对F2群体进行接病,12~14 d后,按照甘蓝苗期鉴定方法对F2 群体进行表型鉴定.从404 个分子标记中筛选得到 175 个多态性好且条带清晰的标记.随后,使用这175 个分子标记对F2 群体进行基因型检测和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最后,结合抗病性表型鉴定数据和遗传图谱对甘蓝抗黑腐病性状的QTL进行标记定位.结果表明:有154 对分子标记连锁到9 条染色体上,其中包括110 对InDel标记和44 对SSR标记,覆盖长度714.29 cM,标记间平均图距4.64 cM.共定位到7 个QTL位点,其中有3 个为主效位点,分别是qBR-7-2、qBR-7-3 和qBR-4-3,位于7 号染色体的CG842110~CG842482及M29~M39 标记间和4 号染色体上的CD838151~BOE417,LOD值分别为5.75,3.20,3.47,可解释的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6.0%,9.2%,10.0%.
关键词: 结球甘蓝 黑腐病 F2群体 遗传连锁图谱 QTL定位


甜菜尾孢菌对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的敏感性及杀菌剂对甜菜褐斑病的田间防效评价
《植物病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中国不同地理来源的81株甜菜尾孢菌对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的敏感性,并比较了5种杀菌剂的田间防效。结果显示,供试菌株中,对多菌灵敏感的菌株共57株,占总数的70.37%,抗性菌株24株,占总数的29.63%。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对甜菜尾孢菌的平均EC50值范围分别在0.003 5~3.818 0μg·mL-1和0.033 5~5.465 2μg·mL-1之间,平均EC50值分别为(0.162 7±0.544 6)μg·mL-1和(0.370 0±0.788 4)μg·mL-1,最大EC50值和最小EC50值分别相差1 090倍和163倍。不同地区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EC50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为2.3~853,部分地市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差异显著,苯醚甲环唑平均EC50值变化范围在0.031 0~1.915 9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结果显示,甜菜尾孢菌对苯醚甲环唑已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但82.7%的菌株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将此部分菌株的平均EC50值(0.037±0.002)μg·mL-1作为甜菜尾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的参考值。不同地区的菌株对氟硅唑EC50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为1.3~65.6,部分地市的菌株对氟硅唑敏感性差异显著,氟硅唑平均EC50值变化范围在0.131 2~1.093 7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结果显示,甜菜尾孢菌对氟硅唑已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但75.3%的菌株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将此部分菌株的平均EC50值(0.145±0.007)μg·mL-1作为甜菜尾孢菌对氟硅唑的敏感基线的参考值。抗性频率分析显示,甜菜尾孢菌对苯醚甲环唑及氟硅唑的抗性频率分别为20.99%和16.05%,抗性水平以低抗和高抗为主。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氟硅唑EC(40%Flusilazole EC)有效成分24 g·hm-2、70%甲基硫菌灵WP(70%Thiophanate-methyl WP)有效成分630 g·hm-2连续两次施药,距末次施药后10 d对甜菜褐斑病的田间防效达到65%左右,显著高于70%代森锰锌WP(70%Mancozeb WP)有效成分1 050 g·hm-2和50%异菌脲WP(50%Iprodione WP)600 g·hm-2的防效,与10%苯醚甲环唑WG(10%Difenoconazole WG)52.5 g·hm-2防效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为杀菌剂的合理使用及甜菜褐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 甜菜尾孢菌 多菌灵 苯醚甲环唑 氟硅唑 敏感性 田间防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