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在豆奶生产中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程序的应用
《饮料工业 》 2001
摘要:探讨了在豆奶生产过程中应用质量管理系统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 (HACCP) ,以解决在豆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提高豆奶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水平。
关键词: 豆奶 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 分层 微生物


野血牦牛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辽宁畜牧兽医 》 2001
摘要:通过野牛捕捉、科学驯化、基因采集、人工冷冻和异地导血等多种现代技术联合试验成功的,能适应黄河流域以北、210国道沿线以东各种气候特点和各类生态饲养条件的东北野血牦牛生产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 野牦牛的生物学特性与人工捕捉利用 野牦牛体型高大,身腰长,比其它所有的牛属(Bos)都多2对肋骨。昆仑山型成年野生公牛身高2米以上,体重1000千克以上,牛角基部周径50厘米以上。野牦牛终年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至5000米以上的高寒野岭。牦牛和野牦牛耐寒耐热耐粗饲,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严冬时能以雪代水,


中国不同纬度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SSR分析
《大豆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不同纬度的野生大豆 (G soja )和栽培大豆 (G max )各 2 2份进行了多样性分析 ,通过对所合成的 4 0对引物的筛选 ,12对引物扩增结果表现出良好的多态性。引物BARC -sat39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有特异谱带。表明这个SSR标记是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有关的一个等位基因位点。通过对实验结果量化后数据分析 :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 0 176和 0 15 0 ,表明野生大豆的多态性比栽培大豆较为丰富 ;在遗传距离0 30 0处 ,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被明显分为二类 ,与以往大豆属Soja亚属的形态学分类结果相一致 ,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分为二个种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不同类型谷子品种形态性状及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杂粮作物 》 2001
摘要:不同类型谷子形态性状比较表明 ,新品种比老品种穗的弯曲度小 ,茎叶基角小 ,上三叶短、宽、厚 ,叶面积增大 ,株高变矮 ,下部茎节变短、粗。说明谷子品种改良后 ,各形态性状向益于光能利用的方向发展。就不同株型品种优缺点比较而言 ,1 42穗较直 ,剑叶基角小 ,叶短 ,中下部茎节粗、短 ,比叶重大、叶色浓绿持续时间较长 ;公谷 65穗较长 ,上三叶叶面积大 ,叶厚 ,生物产量高。两优兼顾 ,形态与机能结合 ,更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阿维菌素乳油防除黄瓜美洲斑潜蝇田间药效试验
《吉林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采用含量不同的阿维菌素乳油在黄瓜上进行防除美洲斑潜蝇试验。结果表明 :在0 6 %的阿维菌素浓度大于 15 0 0倍、1 8%阿维菌素浓度大于 4 0 0 0倍时 ,其防治效果在一周后可达90 %以上 ,说明两种含量的阿维菌素乳油对美洲斑潜蝇均有较好的防效。


东北春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改良潜力
《大豆通报 》 2001
摘要:通过分析 ,大豆脂肪含量的改良潜力大于蛋白质含量的改良潜力 ;油酸含量的改良潜力大于亚油酸含量的改良潜力 ;蛋氨酸含量的改良潜力大于胱氨酸含量的改良潜力 ;不同类型间和不同地区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改良潜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