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Musa sanguinea Hooker (Musaceae)种内分类的探讨
《中国农学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作者2006—2008年对云南芭蕉属植物的多次考察上,发现Musa sanguinea Hooker存在两种类型,通过种内分类,建议将其分为两个亚种。Musa sanguinea Hooker ssp. sanguinea的主要特征是基部花为中性花,果穗水平或向上,Musa sanguinea Hooker ssp. angle的主要特征是基部花为雌花,果穗斜生。
关键词: Musa sanguinea Hooker 亚种 种内 分类


重金属镉胁迫对热带牧草坚尼草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在热带地区镉(Cd)污染土壤中种植坚尼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热研8号坚尼草(Panicum maximum)为供试植物,通过测定其株高、生物量、叶绿素和各营养成分的含量研究镉胁迫对坚尼草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收获时,镉浓度为0.3 mg/kg处理的热研8号的株高(91.40 cm)和平均干重(61.57 g/盆)分别比对照增加10.9%和27.4%,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中叶绿素a和b的含量均先增加后减少。热研8号坚尼草中的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粗蛋白含量随Cd浓度的增加先降后升。镁和钙含量在0.3mg/kg处理中最低,镁含量的最高点出现在1.0 mg/kg处理中,钙含量的最高点出现在5.0 mg/kg处理中。[结论]当土壤中的Cd浓度约为0.3 mg/kg时,它对坚尼草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其浓度为约10 mg/kg时,它会明显抑制坚尼草的生长。


3种植物对椰心叶甲及椰心叶甲啮小蜂选择行为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阐明3种植物的挥发物对椰心叶甲及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引诱作用。[方法]利用四臂嗅觉仪在室内测试了椰子、大王棕和槟榔3种植物的挥发物对椰心叶甲雌成虫选择行为的影响,同时采用Y型嗅觉仪测试椰心叶甲啮小蜂对这3种植物受害前后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3种植物的老叶和心叶的挥发物对椰心叶甲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对椰心叶甲啮小蜂无引诱作用,但当3种植物的心叶在遭受椰心叶甲幼虫为害后及为害后的去虫叶,其挥发物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3种植物受幼虫为害的心叶的挥发物之间对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引诱作用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椰心叶甲幼虫为害寄主植物心叶后可引诱椰心叶甲啮小蜂主动搜索和识别寄主。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槟榔中的槟榔碱
《农业工程学报 》 200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优化超临界CO2萃取槟榔碱的工艺参数,通过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实施试验,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和萃取时间因素对槟榔碱萃取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超临界萃取的温度对槟榔碱萃取量有极显著的影响,萃取时间和压力的影响较小。同时确定了槟榔碱萃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温度72℃,压力57MPa,时间26min。在此条件下,槟榔碱的萃取量为6143.71μg/g,达到理论最大萃取量的95.3%,所得萃取物中槟榔碱的百分含量为(25.85±0.41)%。
关键词: 槟榔 槟榔碱 超临界CO2萃取 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
玉米芽期抗旱性研究初报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芽期抗旱性强的材料,为玉米抗旱性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方法]采用19.2%的PEG-6000水溶液为水分胁迫剂,对44份玉米种质进行芽期抗旱性鉴定,测定其萌发指数和抗旱指数。[结果]44份玉米种质中芽期抗旱性极强的有5份,抗旱性强的20份,其余19份均为中等抗旱性材料。显著性测验分析表明,N4号、N54-1号和武鸣1号3份种质萌发指数和抗旱指数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其他种质。[结论]44份玉米种质芽期抗旱性均较好,可作为玉米抗旱性育种的种质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巴西橡胶树谷氨酸脱氢酶基因cDNA片段克隆及表达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dehy drogenase,(GDH;E.C.1.1.4.2)]在植物处于逆境或胁迫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功能可能是解除逆境或胁迫条件下高浓度的铵毒害.该研究通过同源克隆从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中获得谷氨酸脱氢酶基因(HbGDH)的部分cDNA片段(GeneBank登录号:DQ672585),其蛋白包含一个谷氨酸脱氢酶保守结构域.BLAST比对表明HbGDH基因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水稻(Oryzasativa)GDH基因分别有82%、79%的同源率;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HbGDH蛋白与拟南芥、水稻GDH蛋白聚为一簇;不同组织的表达分析表明HbGDH基因在胶乳中表达较高,叶片中次之,树皮中最低.


口蹄疫病毒多抗原表位基因融合表达产物的抗原性分析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出高抗原性的口蹄疫病毒(FMDV)抗原表位组合体,为能有效启动细胞免疫、高广谱性的口蹄疫植物疫苗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通过化学方法合成O、A型口蹄疫病毒的5个T细胞表位基因和2个B细胞表位基因单链,采用套叠PCR的方法将T或是B细胞表位基因分别融合成融合体T或B,利用同尾酶的性质将融合体T和B连接成3种不同融合方式的串连体,即5′-T-B-T-3′、5′-T-T-B-3′和5′-B-T-T-3′;利用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载体在烟草叶片中表达各串连体基因、融合体T基因、融合体B基因和O型口蹄疫病毒的VP1基因;RT-PCR检测各基因在烟草(N.benthamiana)叶片中的转录水平;间接ELISA及West-ern Dotblot检测表达产物的抗原性。结果:各抗原基因在烟草叶片中成功获得了表达,表达产物的抗原性因不同的融合方式而呈现差异,其中以5′-T-B-T-3′的融合方式为最高,5′-B-T-T-3′次之,再是5′-T-T-B-3′,但都高于VP1基因的表达产物,更高于融合体T或B基因的表达产物。结论:通过融合口蹄疫病毒的多个表位基因有可能找到一种研制有效启动细胞免疫反应广谱抗口蹄疫病毒的基因工程疫苗的方法,且T、B细胞表位的不同组合方式对免疫活性很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


菠萝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品质的变化
《中国农学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以‘巴厘(Ananas comosusr cv.Yellow Mauritius)’、‘卡因(Ananas comosusr cv.Cayenne)’和‘台农11号(Ananas comosusr cv.Tainung 11)’3个菠萝品种的果实为试材,进行果实发育过程中糖、酸以及维生素C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是菠萝果实的主要糖类;在果实发育早期,各糖分含量较低,随着果实生长速度减慢,糖含量迅速增加,在果实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在成熟果实中,不同品种间糖份的比例有较大差异,其中,‘巴厘’为3.71:1.11:1,‘卡因’为2.67:0.74:1。菠萝果实中所含有机酸有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乙酸、草酸和马来酸;随着果实的发育,不同品种间有机酸的含量、比例以及变化规律有一定的差异;在成熟果实中有机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巴厘’为柠檬酸(约占65.7%)、苹果酸(约占24.9%)、乙酸、草酸和马来酸,酒石酸没有检测到,‘卡因’为柠檬酸(约占62.2%)、苹果酸(约占14.4%)、酒石酸、乙酸、草酸和马来酸。菠萝果实中也有较丰富的维生素C,不同品种维生素C含量差异较大,‘巴厘’最高(0.49mg/g),‘卡因’次之(0.19mg/g),‘台农11号’最低(0.11mg/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