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05 CSCD
摘要:核糖体失活蛋白是一类作用于rRNA而抑制核糖体功能的毒蛋白,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体内。核糖体失活蛋白分为3类:第1类是单肽链蛋白,分子量大约30kD,一般为碱性糖蛋白,具有RNAN-糖苷酶活性;第2种类型是异源二聚体蛋白,分子量大约为60kD,A链具有RNAN-糖苷酶活性,B链是一个对半乳糖专一的凝集素,B链可以分别或同时与真核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或糖脂的半乳糖部分结合,介导A链逆向进入胞质溶胶;第3种类型是先合成无活性的核糖体失活蛋白前体,然后在涉及形成活性位点的氨基酸之间进行酶解加工。核糖体失活蛋白通过对核糖体大亚基RNA的3'端茎环结构中一个高度保守的核苷酸区域的作用,破坏核糖体大亚基RNA的结构,使核糖体失活。核糖体失活蛋白的功能主要通过2个方面产生,即RNA的N-糖苷酶活性和RNA水解酶的活性。核糖体失活蛋白不仅对病毒具有广谱抗性,而且对真菌和昆虫也有抗性。核糖体失活蛋白可以给植物提供对病毒和真菌的广谱抗性,这为我们利用有关的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提高植物对病毒和真菌的抗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巴西橡胶树割胶树皮伤口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变化
《热带作物学报 》 2005 CSCD
摘要:用光学显微镜技术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巴西橡胶树(HeveabrasiliensisMuell.Arg.)割胶树皮伤口的变化,并测定了乳管中重要的防卫蛋白质几丁质酶在树皮伤口的积累和消失。结果表明,割胶诱导割口树皮组织产生伤害反应使割口得到保护。割口树皮依次出现3种防卫机制:⑴乳管预先形成的物理和化学防卫物质(橡胶粒子和包括几丁质酶在内的防卫蛋白质)在树皮伤口表面和乳管伤口末端的积累;⑵伤口周围的组织形成的化学防卫物质单宁、木质素和木栓质等;⑶在较长时间停止割胶(如冬季停割)时形成防卫结构创伤周皮。前两种防卫机制的作用是暂时的,只有最后创伤周形成时,树皮伤口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


20种植物提取物对芒果炭疽菌的抑制作用
《热带作物学报 》 2005 CSCD
摘要:研究了16科20种(其中12种为中草药)植物的丙酮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株的抑制作用,初步分析了利用植物源农药解决芒果炭疽病抗药性问题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同一药物在不同浓度下作用效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芒果炭疽病抗药性菌株对供试植物丙酮提取物没有明显的抗药性,100mg/mL(每mL含100mg干物质的提取物)浓度下石菖蒲、艾草、阳春砂、益智、飞机草等植物在芒果炭疽菌抗药性菌株室内试验中其作用效果明显优于1000mg/L多菌灵,其中石菖蒲丙酮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敏感菌株(ZJS)、抗药性菌株(ZJR)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5.91,4.06mg/mL,艾草丙酮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敏感菌株(ZJS)、抗药性菌株(ZJR)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9.24,14.53mg/mL。


刺激割制下橡胶园养分状况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热带作物学报 》 2005 CSCD
摘要:于2003年8 ̄9月在西双版纳胶园采集土壤样品218份,橡胶树叶片样本107份,调查了刺激割胶制度实施5a后的胶园养分状况及其与胶树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刺激割制实行5a后西双版纳胶园除土壤有机质、全氮、叶片氮含量下降外,总体来说其他养分状况均有所改善。胶园养分状况的好转与刺激割制推行过程中各农场采用营养诊断施肥等措施有关。缺氮是西双版纳垦区胶园的普遍现象,已成为该区胶树产量提高的限制因子,建议增施氮肥;但也有个别农场缺磷(东风农场)、缺镁(景洪农场)的现象。胶树产量与叶片N含量、胶园0~20cm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含量成正相关,与叶片K,Ca,Mg,P含量呈负相关。


热处理对果蔬采后品质及病虫害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后热处理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果蔬采后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改善果蔬贮藏期间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 方面。从果蔬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采后品质及防治病虫害等方面阐述了热处理的机理,讨论了热处理对果蔬衰老 方面的生理特征如色泽、风味、硬度(软化)、失重、呼吸、乙烯释放、酶活性等变化及与抗逆性有关的诱导蛋白质合成 及基因表达的影响,较全面阐述了热处理防治果蔬贮藏期间病虫害的机理如直接作用于病菌、害虫与提高果蔬的抗 病虫性等。


热研二号柱花草转化体系优化的研究
《草业科学 》 2005 CSCD
摘要:通过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转化过程中预培养时间、农杆菌Agrobacterium侵染浓度、乙酰丁香酮、植物组织浸提液、脯氨酸、硝酸银和农杆菌浸入法对农杆菌、外植体及共培养基的处理,研究了提高柱花草基因转化率的方法。试验结果:用预培养2 d处理外植体,10μmol/L乙酰丁香酮和稀释5倍的番木瓜Carica papaya浸提液预处理农杆菌,1.5 mg/L的脯氨酸处理共培养基及采用农杆菌浸入法侵染外植体可以明显地提高柱花草的转化率;对农杆菌进行稀释,用柱花草浸提液预处理农杆菌及硝酸银处理共培养基对转化率无明显的影响。用SAS软件进行2×2的卡平方(x2)检验在最佳条件下的遗传转化表明:子叶和真叶的出芽率与对照相比差异都达到极显著。


芒果炭疽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来自广东和海南等不同果园的芒果炭疽病菌进行了对多菌灵的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敏感菌株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0.110μg/mL,而抗性菌株在多菌灵500μg/mL 下仍生长良好。抗性菌株经继代培养10代后抗性几乎不变,说明其抗性稳定。对抗、感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然后以产孢量和致病力分别用 MIC 做简单相关性分析,证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产孢量、致病力与抗药性无关,因此可以认为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突变并不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抗性菌株对甲基硫菌灵、苯菌灵、噻菌灵表现正交互抗性,而对乙霉威和咪鲜胺敏感。病菌在含药培养基上测定的敏感性与在经多菌灵处理过的离体果实上的敏感性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可用于大田抗药性的初步检测。


热水和1-MCP处理对杧果贮藏效果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常温下热处理、1-MCP处理及热处理结合1-MCP处理对杜果果实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能有效控制杧果采后炭疽病的发生,改善果实外观,提高好果率,延长贮藏时间,但使呼吸增强,不能抑制果实后熟和减少果实失重率;1-MCP处理能降低果实在贮藏过程中的呼吸强度,抑制果实的后熟,减少果实失重率,但对炭疽病的防治无效;热处理结合1-MCP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2者的优点,该处理既有效的控制了炭疽病的发生,又延缓了杧果果实的后熟进程,延长了贮藏时间,且对杧果果实的品质无不良影响。所有处理对成熟时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及糖酸比无影响,且对蒂腐病的防治效果也均不理想。


温度对椰心叶甲实验种群生长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不同温度(16、20、24、28和32℃)条件下观察椰心叶甲的发育、存活及繁殖情况.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在32℃恒温下不能存活,在16~28℃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1.08℃,有效积温为966.22日.度,在海南省儋州市1年可发生4~5代.椰心叶甲世代存活率在28℃时最高,达92.5%.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及周限增长率均在28℃时最高,分别为54.1、0.0260和1.0263.平均世代历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分别以20℃和28℃时最短,前者为123.1d,后者为26.7d.种群趋势指数以28℃时最高,为50.8,表明24~28℃为椰心叶甲种群生长的适合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