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pH调节法优化鸢乌贼分离蛋白制备的工艺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p H调节法对鸢乌贼分离蛋白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以溶解得率与蛋白浓度作为评价因子,分析p H、料液比、溶解时间与溶解温度等工艺条件对可溶性蛋白提取率的影响,从而优化其提取条件,并对不同溶解和沉淀p H条件下的蛋白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在p H12.0、料液比1∶9(g/m L)、溶解温度4℃与溶解时间10 min的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分离蛋白溶解得率最高(80%);在最佳酸、碱溶解p H前提下沉淀蛋白,p H5.5沉淀条件下回收蛋白的得率最高,且酸沉得到的分离蛋白沉淀得率达60%,大于碱沉;p H对鸢乌贼分离蛋白各组分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副肌球蛋白(Paramyosin,PM)在各p H条件下降解速率较快,酸性条件对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降解效果影响较大,而肌动蛋白(Actin,A)在酸、碱性环境下变化较不明显。该工艺可用于工业化大规模制备鸢乌贼分离蛋白,为分离蛋白的制备及来源提供了新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法紫菜生物多样性及其栽培生物学基础
《海洋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重要经济红藻法紫菜属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修订了法紫菜属中文名称,回顾了紫菜生活史研究的历程,基本概括了法紫菜栽培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根据文献报道及最新研究成果,认为紫菜属和法紫菜属共有138个物种,集中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亚热带海域,其中我国是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国家之一,其物种及变种数达到25个。法紫菜生活史的阐明对紫菜栽培产业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其中我国藻类学家曾呈奎和张德瑞在法紫菜生活史研究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提出了壳孢子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壳孢子采苗和丝状体培养技术是发展紫菜栽培业的重要基础,丝状体生长发育及壳孢子形成的分子机制将是未来法紫菜生物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尽管根据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大致梳理了法紫菜相关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成果,但限于篇幅对栽培生产中相关技术的优化、完善与推广以及新品种培育等均未作介绍。
关键词: 紫菜属/法紫菜属 地理分布 生活史 采苗技术 丝状体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过洋性渔船运输支撑底座设计
《中国水运(下半月) 》 2017
摘要:为了安全的将过洋性渔船从建造地运输到目的地,设计支撑底座保证渔船平稳的放置在运输船舶甲板上,支撑底座承受渔船空船重量及运输过程又恶劣海况产生的惯性力;根据钢质海洋船舶入级规范将底座所受各种载荷简化为静载荷并计算底座承重,通过静力学方法校核底座强度;经计算该支撑底座设计满足要求;实际证明该方法用于运输支撑底座设计可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现代渔业园区建设运营状况及发展策略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采取电子通信和实地调研两种方式,对我国40个现代渔业园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园区的总体建设现状和主要成效进行了评估评价,发现并指出了现存的各种问题。结果表明,我国水产业总体发展呈上升趋势,水产经济增长快速且具有可持续性,渔业产品总量增量稳定,渔业市场活力十足且运营平稳,各个地区水产从业者收入均保持快速增加。但我国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建设模式重复单一、缺乏有力技术支持等问题。未来应通过制定合理规划、构建多元投资机制等方法,使我国现代渔业园区发展尽快步入正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抚远江段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的年龄与生长
《水产学杂志 》 2017
摘要:2014年7~10月在黑龙江干流抚远江段采集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样本249尾,研究抚远江段红鳍原鲌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结果表明,黑龙江抚远江段红鳍原鲌种群的年龄组成为1~7龄,以4~5龄鱼为主,占总样本量的67.8%;红鳍鲌为异速生长型,其体长和体质量的关系为W=0.0038L~(3.403)(n=248,R2=0.99,P<0.01),红鳍原鲌体长与体质量的生长符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t=46.317[1-e~(-0.174(t+0.235))],Wt=1 771.325[1-e~(-0.174(t+0.235))]3.403,其生长拐点为t=6.80龄,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32.70cm和541.66g。建议捕捞规格提高到体长300mm或体质量500g以上,以可持续开发利用黑龙江抚远江段红鳍原鲌渔业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口铜鱼精浆的理化性质分析
《淡水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精浆离子和氨基酸成分及精液生理特性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圆口铜鱼精液pH值为7.3,呈弱碱性;精液浓度为39.7%,精子密度为5.3×10~9个/mL;精浆离子以Na~+含量88.7 mmol/L最高,其次是K~+,之后为Ca~(2+)、Mg~(2+)、Zn~(2+)、Cu~(2+);精浆水解氨基酸总量为2 872.69μmol/100mL,其中以脯氨酸含量最高,蛋氨酸、酪氨酸和组氨酸含量最低。该结果填补了圆口铜鱼繁殖生物学的相关数据,为圆口铜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精液浓度 精子密度 精浆离子 水解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强科研单位科研副产品管理问题探讨
《中国农业会计 》 2017
摘要:进入"十三五"以来,我国各类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与科研项目数量均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科研副产品的数量也日益增多。但由于科研副产品管理制度缺失等原因,在科研副产品的管理和处置上存在不规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科研单位在科研副产品管理与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科研副产品管理与处置的有效途径,以期为科研单位规范科研副产品的管理与处置提供一些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露胁迫对文蛤滤水率及呼吸排泄的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7
摘要: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成贝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干露不同时间对文蛤存活、摄食和代谢的影响。采用静水实验测定干露1、2、3 d后文蛤的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显示,随干露时间延长,文蛤的失水率和死亡率逐渐升高,分别满足曲线方程y=0.000 5 x~2+0.099 1 x+0.350 2和y=0.003 1 x~2+0.229 0 x-2.426 2;干露胁迫对文蛤的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都有显著影响(P<0.05);干露2 d的文蛤放入水中12 h后开口滤食,干露3 d的文蛤放回水中24 h后才开壳滤食。干露胁迫后文蛤的耗氧率均显著升高(P<0.05),各干露组96 h降至对照组水平;排氨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各干露组96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氧氮比值显示文蛤主要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供能物质。结果表明,文蛤通过提高代谢水平应对干露胁迫,导致死亡率上升,高温下文蛤运输时间应控制在3 d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江津段寡鳞飘鱼早期资源研究
《水生态学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作为许多肉食性鱼类重要的饵料来源,长期以来缺乏对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特别是重要产卵场资源量变动、早期发育方面的研究。为探究寡鳞飘鱼早期资源量在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后的变化情况,并了解其早期发育状况,于2011-2015年的每年5月5日至7月10日在长江上游江津断面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的同时,对采集到的鱼卵早期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5年,寡鳞飘鱼卵苗总径流量分别为2.964×10~8粒(尾)、2.759×10~8粒(尾)、1.335×10~8粒(尾)、1.758×10~8粒(尾)、3.926×10~8粒(尾);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后,江津断面寡鳞飘鱼卵苗总径流量和卵苗日均密度均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产卵量占采样期间总产卵量的比例(相对多度)也呈波动上升趋势,已成为蓄水后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干流江段产卵规模最大的产漂流性卵鱼类;根据鱼类早期发育结果,寡鳞飘鱼的平均卵膜径为(5.44±0.05)mm,平均卵径为(1.61±0.03)mm,初孵仔鱼平均全长(5.07±0.07)m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