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3月龄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互关系,对3月龄斜带石斑鱼体质量、头长、躯干长、体长、全长、体高、体宽、眼间距、眼径、吻长、尾柄高、尾柄长等12个性状的测量数据进行多元分析。结果显示,斜带石斑鱼各形态性状间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体长、体高、体宽和眼间距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体长的直接作用最大,体高、体宽和眼间距主要通过体长间接影响体质量,这4个性状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954。可见,体长、体高、体宽和眼间距是影响3月龄斜带石斑鱼体质量的主要性状。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形态性状 体质量 多元回归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翘嘴鳜3个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3个群体,包括广东(GD)与安徽(AH)的养殖群体、湖南(HN)的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采用PCR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从源自Gen Bank的30对微卫星引物筛选出10对具有特异性和多态性的引物,用于上述3个群体共162个个体的PCR扩增。使用LED诱导荧光检测系统对扩增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Q-ANALYZER软件对电泳结果进行分型,结果显示各微卫星位点均有较高的多态信息含量(PIC=0.445~0.895),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期望杂合度He=0.689~0.730)。群体间存在较高的基因流(平均基因流N_m=6.040)。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_(ST))分析显示,总体遗传分化水平较低(F_(ST)=0.046 7),群体间遗传分化为中低水平(F_(ST)=0.034 5~0.060 4)。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遗传变异仅占4.67%,群体内遗传变异占95.33%。群体间UPGMA系统进化分析显示,GD群体与HN群体聚为一支,AH群体单独聚为一支。个体间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3个群体个体排列呈镶嵌式,未出现明显的地理群体分支,且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显示各群体均可被分为亚群Ⅰ和亚群Ⅱ(K=2),说明群体间的遗传关系较近。综上所述,所分析的广东、安徽与湖南3个翘嘴鳜群体间的遗传变异程度较低,群体内遗传变异程度较高,各群体均具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因此这3个群体均适合作为品种选育的基础群体。本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翘嘴鳜优良品种选育方案的确立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翘嘴鳜 微卫星 LED诱导荧光检测系统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池塘养殖中的浮游动物及其生态调控措施

科学养鱼 2017

摘要:对虾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采取措施调控浮游动物在养殖水体中的存有量,维持细菌、藻类、浮游动物三者相对平衡的养殖环境。养殖期对浮游动物调控不当易发生浮游动物繁殖过剩问题,直接影响对虾的健康生长,关系到养虾的成败。采取传统的单一消杀模式肯定不可取,放任自流也不可行,将浮游动物调控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变害为利,成为对虾健康养殖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控制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赤眼鳟形态特征及其两种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形态特征和生化遗传层面上丰富赤眼鳟种质资源研究数据,同时为筛选出鉴定赤眼鳟种群的生化遗传标记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形态学测量观察赤眼鳟的形态特征,并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其不同组织(心脏、眼睛晶状体、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分析两种同工酶表达的组织特异性。【结果】赤眼鳟的眼上缘可见一红斑,鳃耙短而疏,主要形态特征为背鳍D.iii-7,胸鳍P.i-14,臀鳍A.iii-7~8,腹鳍V.i-8,其齿式2·4·5/4·4·2或2·4·4/4·4·2。从赤眼鳟的心脏、眼睛晶状体、肌肉、肝脏和肾脏等5种组织中共检测到7条LDH酶带和6条MDH酶带,不同组织中的酶带数目和活性各不相同,呈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且同一组织不同个体间也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同工酶表达的组织特异性除了受遗传基因调控外,还与各组织的生化代谢活动相关,其中心脏LDH可作为鉴定赤眼鳟种质的生化遗传标记。

关键词: 赤眼鳟 形态特征 乳酸脱氢酶(LDH) 苹果酸脱氢酶(MDH) 组织特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物质平衡的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与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一种高效、低成本的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技术,采用物质平衡相关原理,结合水净化设施构建技术,精准设计确立水处理系统物理过滤设施体积、生物过滤设施体积、循环量及供氧量等关键参数,并优化系统结构,建立融斜管沉淀设施、流化床生物过滤设施、增氧于一体的设施型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应用该系统开展凡纳滨对虾运行试验,结果表明:p H值7.43~8.03,溶解氧5.32~7.82 mg/L,氨氮值0.06~0.54 mg/L,水质调控良好;系统养殖负荷2.26 kg/m3,饲料系数1.17,成活率81.3%,取得高效养殖生长结果;单茬利润3.34万元,亩均年利润2.67万元(按1年3茬计),获得良好经济效益。该研究系统主要参数设定值(预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可为高位池养殖模式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养殖 设计 水处理 物质平衡 高位池 循环水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蟹-稻复合生态系统种养比例问题的探讨

湖北农业科学 2017

摘要:稻田养蟹是一种高效立体生态农业。目前,关于种稻和蟹沟面积最佳比例问题尚无明确定论。就蟹沟面积和种稻面积比例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得出结论,从氮、磷、钾3种元素角度考虑,其比例应分别为26.53%、13.53%和42.37%。但考虑到补充大量外源氮肥时水体分子氨会对蟹造成毒害,建议将蟹沟面积比例控制在26.53%左右。在不施或少施肥料的情况下,蟹代谢废物中的氮、磷完全能够满足水稻生长,只需补充钾肥。

关键词: 复合生态系统 种养比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翘嘴鳜microRNA转录组分析及生长相关miRNA鉴定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icroRNAs(mi RNAs)是一类内源性、长度约22 nt的非编码小RNA,通过转录后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参与生物体的生长与发育等多种生理过程。翘嘴鳜是我国淡水经济鱼类,由于长期人工繁殖忽视亲本选育,导致鳜种质退化,出现生长速度及抗病力下降等问题。本研究中,我们以生长存在显著差异的慢长组和快长组翘嘴鳜肌肉为材料,通过HiSeq 2000深度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miRNA转录组,鉴定出433个已知miRNAs并分析miRNAs种子编辑情况。Expdiff方法结合qPCR验证试验,证实了4个表达显著差异的mi RNAs:miR-122、miR-192、miR-451、let-7j-5p。对差异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并通过KEGG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发现差异miRNA参与生长、发育、代谢、信号转导等途径,其中Wnt信号通路等在肌肉的生长发育过程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miRNA-靶基因的交互作用、了解其对鳜鱼生长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并可为鳜鱼分子选育种提供候选基因。

关键词: 翘嘴鳜 生长 差异microRNA 肌肉 深度测序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拟威尔嗜杀酵母Cyberlindnera mrakii WM1代谢产嗜杀因子的发酵条件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保藏于本实验室的海洋酵母菌种资源库的酵母菌株Cyberlindnera mrakii WM1为研究对象,以人类条件致病菌白色假丝酵母Canidia albicans YTS-03为嗜杀毒素抑菌活性测试指示菌,以抑菌圈直径为考察指标,对拟威尔嗜杀酵母WM1代谢产嗜杀因子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首先以接种量、发酵液p H、发酵温度和时间为自变量,确定其四个因素对嗜杀活性的抑菌效果影响显著,再对这四个因素进行响应面实验优化。获得WM1生长代谢产嗜杀因子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8%,发酵液p H4.0,发酵温度21℃,发酵时间2.5 d。优化后的WM1酵母发酵液的抑菌圈的直径达到21.00 mm,比优化前(16.5 mm)提高27.3%;菌液浓度也达2.58×10~8CFU/m L,比优化前(1.9×10~8CFU/m L)提高了35.8%。同时,最优发酵条件下获得的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相吻合,说明建立的回归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 响应面 嗜杀酵母 嗜杀因子 发酵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苗种绦虫病的防控

科学养鱼 2017

摘要: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鱼类的病害日趋严重,绦虫作为一种大型寄生虫对于鱼类的危害较大。绦虫侵入鱼体肠道而引起的寄生虫疾病叫绦虫病,由于病鱼摄食量减少、口常张开,又叫"干口病"。绦虫病主要危害团头鲂、四大家鱼、鲫鱼、鲤鱼等,其中以草鱼和团头鲂尤为严重。草鱼和团头鲂体内寄生的为九江头槽绦虫,鲫鱼体内寄生的是舌形绦虫,鲢鱼体内寄生的为双线绦虫,鲤鱼体内寄生的为鲤蠢绦虫。关于罗非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顶珠蚌肌肉组织内金属元素分析与比较

分析试验室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ICP-MS对乌苏里江、松花江的圆顶珠蚌肌肉中的Cu,Pb,Zn,Cd,Cr,Fe,Mn,Ca,Na等9种金属元素进行了对比分析,考察了不同水环境中生活的圆顶珠蚌对金属元素的富集情况差异。用微波消解法预处理,用硝酸作为消化液对样本进行消解,利用碰撞池的技术消除分子干扰,检测标准物质系列,校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在0.9991~0.9998之间。利用加标回收的方法评价了方法的可行性,分析海带标准物质各元素回收率在82.3%~101.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8%~9.2%之间(n=7)。乌苏里江圆顶珠蚌肌肉中的Cu,Pb,Zn,Cr,Cd含量小于产自松花江的圆顶珠蚌,Ca,Na,Fe,Mn元素在两条河流中分布差异不大。

关键词: ICP-MS 圆顶珠蚌 金属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